10年前,年轻的我充满对未来的憧憬走上三尺讲台,正巧赶上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那时,在现代教学理论的关照下,语文教育界形成了多种模式:于漪的情感教学模式,钱梦龙的“三主式”教学模式,魏书生的“自主式”学习模式……他们的经验被竞相模仿。一时间,如何教好我们的母语,如何让学生热爱母语,如何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成了每一个语文教师思考和探求的问题。
在这些“大家”中,最引人瞩目的要属“六步教学法”的创立者魏书生老师了。笔者读师范时,讲教材教法的老师对魏书生极为推崇,可惜自己不求上进,故对其人其事所知甚少。直到工作的第二个年头,有幸参加奉港中学的一次大型语文教研活动,我才第一次近距离地欣赏到他精湛的教学艺术,不禁拍案叫绝。听魏老师的课,自然、轻松,如坐春风,简直就是一种艺术享受。那次,应邀前来的魏书生老师上了一节观摩课,课题是《统筹方法》。这一课,没有连篇累牍的课文分析,没有段落大意的归纳,没有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的总结,在短短的45分钟内,他随心所欲,游刃有余,一气呵成,一篇枯燥乏味的文章,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扎实有效。真的让我大开眼界:原来语文课还可以这样上!
我为魏老师富有个性的课堂教学设计,为他运用自如不着痕迹的教学机智深深折服。我们这一代人基本上是从所谓“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五大块”内容的模式化教育中走出来的。听魏老师的这节课,使我对语文教学尤其是一堂好课的标准有了全新的认识。事后几年,我把他当作自己的“偶像”,时时处处关注他的踪影,认认真真阅读他的著作,实践中模仿、尝试他的教学方法。一路走来,我感悟到教学探索之路有艰辛,也有欢乐;有收获,也有遗憾。尽管魏老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可操作性极强,但总觉得很难真正学会。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赋予“语文”新的涵义,语文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更是给语文教师施展才华带来了机会。为了提高自己的素养,暑期我认真阅读了新课程教例与教案研究丛书,在王荣生教授《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一书中,我发现了《统筹方法》一课的教学内容,这让我想起了魏老师的那节课。看到整理后的教学步骤,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王教授以语文教材选文类型的划分角度(即“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四种类型),对教学内容作了深刻的剖析。固然,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观课评教的角度和标准,但这样的角度、标准、分析与我印象中的那堂课标准截然不同,来了一个180度的转弯,令我茫茫然,一时不知所云。
我仔细阅读了“语文课程内容的教材呈现”章节,慢慢对选文类型的划分有了初步的理解,觉得挺在理,确实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更符合语文教学的实际。显然,除了学习画图表的说明方法外,这篇文章是被当作“用件”中的“语文知识文”来处理的。学习这篇文章就是要用这篇文章里的东西。学生学的其实主要不是《统筹方法》这一“文”,而是文章中所传递的“统筹方法”。它给人这样的感觉:好像学了统筹方法,就是为了在生活中使用统筹方法,仅此而已。以新课程理念重新审议那节课,最大的缺憾是“把语文过滤掉了”。
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是语文教学研究的一场变革,也是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今天我们从教学内容角度来看《统筹方法》这篇文章在教学上出现的偏差,主要是由于选文类型的定位出错,导致教学内容的呈现出现问题。“该教的没有教,不该教的反而教了”,名师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尚且如此,何况我们普通教师了。实际上这样的教材处理方式和教学设计,常常存在于我们的语文课当中,只不过以前我们没有觉察罢了。
阅读《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一书,我对“观课评教”的角度和标准有了深刻的认识:一节语文课,仅仅是教法的探索,仅仅在教学程序、教学方法上做文章,作用是极其有限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固然重要,然而教学方法的改革,终究是为了更有效地体现教学内容,先进的理念首先关乎教学内容,首先要落实到“教什么”上,“怎么教”应该为“教什么”服务。而以往备课时,我首先想到的是该用什么教学方法,如何导入,如何安排课堂结构,如何设置问题,如何巧妙地引导……其实许许多多的“如何”就是教学技巧上的问题。平时的教学处理也大多如此,往往对教学内容考虑较少,考虑较多的是教学方法。至此,我心中的疑惑豁然开朗,为什么学习魏书生,却学不会呢?一味地追求所谓的“教学模式”、“教学艺术”是不可取的,也是行不通的。记得我上《竹影》一课时,绞尽脑汁想方法,最后采用“板块式”教学法来梳理教学内容,虽说这成了一个教学亮点,但把教学内容是否适宜忽略了,可谓本末倒置。要知道合宜的教学内容才是一堂好课中最重要的。那到底什么是“语文教学内容”呢?
王荣生指出:“语文教学内容”是教学层面的概念,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主要是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创生。在教学实践中,有许多因素(正的或负的)会使语文教师对教材作出千差万别的“重构”和“创生”。合宜的教学内容,应该建筑在良好的学科知识、对课程目标和教材的正确理解、对学生学习状态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对于教师而言,要做的也是能够做好的就是使语文教材(特指语文教科书)教学化,然后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并且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通过师生共同努力,达成语文课程目标。
新课程实施两年来,我强烈地感受到时代赋予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能力、锻练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学生全面人格的使命;感受到“人文性”、“实践性”、“生活化”的回归;感受到新理念下的教学实践给语文课堂带来的新鲜空气和勃勃生机。
语文新课程不仅仅是理念问题,作为教师,对体现新理念的“语文教学内容”迫切需要加以梳理和提炼。我们日常备课首要考虑的问题应该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因为“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呈现直接决定了教学目标是否能够有效达成。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在充分预设基础上动态生成的过程。精彩的课堂缘于“生成”(主要指教学内容的课堂呈现、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而前提是课前的充分“预设”(主要指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课堂教学应该紧紧围绕学生的课堂“生成”,让“教学内容”层层深入地展开实施,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预先设定的思路上。我上了两次《羚羊木雕》,改进后的教学,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动态产生,而不是过去主观设计的一些内容提要。一开始我就让学生主动质疑,最后引导学生揣摩结尾的写作意图,期间学生不断生疑,教学内容也就随之产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是在师生互动中随机展开的,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现场反映、学情灵活实现的。这样处理有一个好处,学生会感觉到这是教师和他们在一起研究自己的问题,学习兴趣自然地会浓厚起来。问题来自学生的自主阅读,他们就能感受到学有所获。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努力创设情境,创造条件,为学生学习作目标定向,为学生的学习探究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促使学习内容在动态中不断生成,促使学习目标在动态中不断达成。
作为语文教师,无论是观摩课堂教学还是进行教学设计,都应该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除了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技巧以外,更多地应注重教学的“着眼点”以及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挖掘与重组,把教学的“落脚点”放在关注和尊重学生的需要上。我们要尊重教材,但决不能拘泥于教材,我们应该创造性地处理、整合乃至“重构”教材,把现代教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新理念的受益者。
(作者单位:奉化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