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之计在于晨,早读是一天中学习的黄金时间,有效地利用好这30分钟,有利于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巩固、深化和拓宽,有利于学生“读”的兴趣和能力的增强,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减少浪费,提高效率,作为语文老师,不能不引起重视。
一、早读现状的简要调查
调查问卷
班级_______(2008.2.20)
说明:请在你认为最佳的选项后打“√”或填写内容
(一)早读现状
1.自读课文,没有目的。()
2. 教师指导分析课文或字词听写。()
3.诵读背诵课文。()
4.自读课外读物,扩大知识面。()
(二)对早读课利用效果的认识
1. 毫无用,该取消。()
2. 有点用,但不大。()
3. 有用,该强化。()
4. 很有用,需改进。()
(三)希望早读的方式
1. 个人自读。()
2. 全班齐读。()
3. 竞赛诵读。()
4. 其他方式。()
(四)希望早读的内容
1. 老师讲解分析课文内容。()
2. 自读课文。()
3. 自读老师推荐的文章。()
4. 自主选择课外读物。()
此次调查共发放200份表格,收回185份,高一58份,高二66份,高三61份。其数据统计如下:
1. 早读现状调查:自读课文,没有目的30%;教师指导分析课文或字词听写21%;诵读、背诵课文35%;自读课外读物14%。
2. 早读课利用效果的认识:毫无用,该取消7% ;有点用,但不大22%;有用,维持现状28%;很有用,需改进43%。
3. 早读方法:个人自读48%;全班齐读25%;竞赛诵读14%;其他诵读方式有教师范读、配乐诵读等。
4. 希望早读的内容:老师讲解分析课文内容 13%;自读课文 30%;读老师推荐的文章21%;自主选择课外读物36%。
二、调查数据反映出的问题
1. 内容不明,诵读要求过于粗放,早读缺少方向。
2. 方法单一,强调一味由学生自读,大多为随意性的漫读,早读缺乏新鲜感。
3. 缺少拓展,学生缺少自主诵读的时间和空间。早读缺少自主性。
三、有效早读策略
(一)落实任务,读出情感
1. 早读课是语文知识识记、巩固、储存、积累的最佳时间。教师应该对早读有明确的任务要求,使学生早读有目标,在一定范围限制内发挥主观能动性。没有任务,没有目标,读读停停,停停翻翻,必然造成很大的时间和精力的浪费。早读前要落实任务,如:要求诵读《〈雷雨〉节选》揣摩人物语言的潜台词,还可以安排一定数量的背诵内容等等。早晨是一天之内大脑记忆力最佳时间,所以早读让学生背诵课文是很有必要的。
2. 早读不仅要完成目标,还要成为语言与精神的盛餐。在让学生感知言语内容美与体悟言语形式美的过程中,要尽力诱发其审美情感,从而形成情感性比较鲜明的良好语感,提高诵读的感染力。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培养语感,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学生设身处地尽情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与作者情感相通,可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例如,带上感情诵读《乡土情结》中“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学生会充分感受到作者饱受战争离乱之苦,远离家乡、漂泊在外的孤独与思乡之情,此时学生的爱国之情定会油然而生。
(二)采取有效的早读形式
早读的主要形式是诵读。但单一的朗诵容易导致学生的厌倦,所以要充分发挥不同诵读形式的作用,追求创新。具体来说,可采用以下方法:
1. 教师引读、导读、领读、范读,引导学生正确处理重音、停顿,运用适当的语调速度,表达自己的情感,灵活掌握声音变化的调型。这样可避免一些语音词调方面出现的错误。
2. 个人自读。针对具体课文,采用大声诵读、有感情诵读、默读等形式。学生还可以根据各自的记忆速度,遗忘率,依照艾滨浩斯遗忘曲线图,周期性进行诵读、背诵,反复循环,不断巩固。
3. 小组读。以学习小组(四人为宜)为单位,在每个学习小组中选一名领悟力强、学习层次较高的学生示范、帮助和带动其他组员共同提高早读质量。或领读、或齐读、或对话,互相带动,互相监督。通过学生的范读范背有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更有利于调动其积极性。
4. 全班齐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早读可以借助辅助工具来营造氛围,比如,诵读苏轼的《赤壁赋》时,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在旋律中感受经典作品亘古不变的魅力以及超尘脱俗、澄澈空灵的优美意境。学生在吟唱声中齐声早读,回味悠长。
5. 竞赛读。形式分为小组或男女竞读。利用早读课举办诵读比赛,让学生分组、分角色诵读并打分。这样会激起学生的好胜心,他们能够读得异彩纷呈,酣畅淋漓,令人陶醉其中。
(三)放开手脚学生自主诵读
1. 学生自由选择课外读物,自己实践自主评价。教师可以适当推荐课外名篇美文及经典古诗词等诵读资料,也可以是课内某一主题或作者的延伸拓展,比如教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推荐毕淑敏的《盲人看》,教学李白《蜀道难》,推荐《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作品,使学生充分感受李白清新飘逸的文风,洒脱不羁的性格。
2.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个性化诵读方式。魏书生认为:“如果在教学中时时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而且是活生生的,心理和生理都有无限潜力的、不断变化的主人,那么教师想出来的办法就容易使学生接受。”在完成早读既定主题或目标之后,留一定时间给学生,依据学生的个性特征、能力水平、知识掌握程度等,让学生自由选择诵读方式,与语文更自然地“亲密接触”。
3. 让学生固守内心独特的诵读感受。于漪认为:语言是生命之声,语言的活动就是生命的活动。学生内心的独特的诵读源自对文章的情感体验,学生各有各的理解,各有各的读法,学生早读独有的创造权利和潜能,应得到重视和珍惜。比如读完《念奴娇·赤壁怀古》后,有些人感受到苏轼仰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有些人感受到人生须臾、无所成就的无奈。学生内心独特的感受是语文教学宝贵的资源,需要教师呵护鼓励。
早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地安排早读内容和形式,学生就会自由地徜徉在朗朗诵读的海洋中,早读也就成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块重要阵地。
(作者单位:绍兴市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