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初中学生老是抱怨文言文难背,不好记忆。被编入初中课本的文言文都是编者经过慎重选择的名篇。课标推荐要求背诵的优秀诗文篇目50篇中,文言文仅占16篇,在我们初中教材的文言文(共39篇)中约占41%,比重和难度都比以前老教材有所降低。其实,在理解文意、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要想既快又牢地将文章背诵出来,不妨用下面几种方法试一试。
一、情节记忆法。对于一些故事性很强的文言文,背诵时可指导学生在熟知情节的基础上加以记忆。如《邹忌讽齐王纳谏》重点要记住邹忌三次问其妻、妾及客人的经过,每次问话和回答的内容都基本相同,只需对其中不同的个别地方稍加调整和改动即可; 《曹刿论战》是按战前准备、抓住战机、胜利追击的情节发展来写的。我们在背诵这一类文章时,要先记住情节的“骨干”,再添加上其他的“血肉”内容,记忆起来自然是有条不紊、事半功倍。
二、问答记忆法。对有些对话性很强的文言文,如《〈论语〉十则》、《曹刿论战》等文,背诵时可把内容设计成一问一答的形式加以记忆,学生自己给自己提出问题,然后作出回答,如果能做到对答如流,课文自然而然地就会背诵了。
三、比照记忆法。对于一些文章内容可比性强的篇目,背诵时可采用比照法。如《岳阳楼记》中两种不同的天气状况及登上岳阳楼后产生的两种不同心情,一阴一晴,一暗一明,一悲一喜,对比极其鲜明;《爱莲说》中菊、莲、牡丹三种花的不同品格以及世人对它们不同的态度均构成对比;《鱼我所欲也》中“所欲有甚于生”和“所恶有甚于死”的态度截然不同,也构成对比。《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中的对比处更多。如果学生记忆时能注意到这些可比较参照的地方,背诵时自然能够心中有数,由此及彼,提高记忆效果。
四、图画记忆法。一些语言优美的文言文就像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的图画,如《桃花源记》《醉翁亭记》《三峡》等,背诵时可边记忆边结合课文内容在脑海中勾画美丽的图画,信笔点染,涉笔成趣,用形象思维取代机械记忆的抽象思维,加深记忆效果。如能画出美丽的图画,文章也就记得差不多了。
五、入境记忆法。有的文章内容写得很精彩,入情入理,引人入胜。记忆者不妨将自身置于其中,获取身临其境的感觉。如背诵《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等时,自己仿佛置身于“小石潭”和“承天寺”的实地,倾听各种声音,观察如画的景色,体会作者的情感,背诵时自然是水到渠成,声情并茂。
六、诵读记忆法。像《陋室铭》这样短小精悍的韵文,句式整齐,通篇押韵,朗朗上口,只要记忆者多加诵读,找准“感觉”,如能脱口而出,背诵也就迎刃而解了。
七、强化记忆法。对于一些不是很长的议论性的文言文,可在记住其中心论点的基础上实施强化记忆,找论证,抓论据,功到自然成,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马说》等。
八、分节记忆法。对于《出师表》这样的较长的文言文,记忆起来确实难度较大。背诵时只有化长为短,进行“分割围歼,各个击破”,搞清每一小节的内容,一节一节地单独背,然后再连节成篇,这样可以减轻整体记忆的难度和压力,提高记忆效率。
当然,以上几种方法,并不是绝对的、割裂开来的,有的一篇文章可以综合运用好几种方法,记忆效果会更好。例如《岳阳楼记》除了运用比照法,还可运用图画法、入境法、分节法,这样才能取得最佳记忆效果。
文言文本身在语言文字上就有一种因语言隔阂所带来的想象美、再创造美,不管是背诵哪一篇文章,运用哪一种方法,都离不开诵读,反复诵读可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功能,目看、口诵、耳听、脑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我们记忆的前提。通过朗读,读出情感,读出意境,读出节奏,强化学生的主观感受,激发其创新精神,拓宽其人文底蕴。
总之,文言文的背诵虽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我们树立信心,掌握方法,肯下功夫,文言文是一定能学好的。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