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作中,我们总少不了写景,它不仅能烘托人物、渲染氛围、表达我们的思想感情,有效地为文章的中心服务,还能增添文章的诗情画意,使之富有美好意境,从而收到更好的艺术表达效果。要写好景物,使景物描写达到理想的效果,关键是要用“心”去感受、去发现、去抒写。
1. 细心观察,全面认识。观察是我们了解自然、认识社会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是获得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是写好景物的基础和前提。鲁迅先生说过:“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观察不要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要细心;不仅仅是用眼睛去看,还要用耳、鼻、舌、身等感官“立体式”、全方位地去“知觉”。这样,我们对事物才会了解得更细、认识得更全,才能更有效地积累一些直接的写景素材;我们在写作时也才能更好地打开自己对大自然的观察储备,唤醒记忆,调动起写景的灵感,从而根据实际需要准确、全面地去写。
2. 倾心体验,独特领悟。伟大的雕塑家罗丹说过:“美丽的风景所以使人感动,不是由于它给人或多或少的舒适的感觉,而是由于它引起的人们的思想;它的线条和颜色自身不能感动人,而是渗入其中的那种深刻的意义。”我们在细心观察大自然的同时,还要倾心体验,要尝试着调动自己的多种感官,并结合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方面调动自己入微的感觉,用自己敏感的神经去感受、去思考、去领悟平常的景物中所蕴含的不平常的道理和意义,特别是那些独到的、与众不同的体验和发现更有美妙的动人魅力。例如,宗璞由“紫藤萝瀑布”悟出“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个道理;张晓风由“行道树”悟出了无私奉献者的美好。这样我们通过写景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才会独特、深刻、感人,作文层次才能得到质的提升。
3. 抓住特征,用心描绘。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有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征;我们在描写各种自然景物时,必须抓住其本质特征用心描绘。如此,写出的内容才会真实具体、形象生动。例如朱自清在《春》中对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的描写,老舍在《在烈日和暴雨下》中对烈日和暴雨的描写,都准确地抓住了事物的特征,让读者读后如身临其境。
4. 全心想象,创造意境。著名作家王蒙说:“没有精神上的自由驰骋,就没有文学。”如果在写作时能充分发挥想象,就能开拓思路,丰富、充实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形象性,使所描写的景物流光溢彩,从而给文章增添美好、深远的意境,给读者带来不同寻常的美感享受。例如,宗璞在《紫藤萝瀑布》中写道:“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作者通过想象,把每一朵盛开的小花描写得异常精彩,突出了小花的美丽可爱,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再如老舍《济南的冬天》中的一段话:“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那些小山太秀气!”作者描写的是小雪后济南的小山,想象丰富,字里行间浸透了作者美好的情思,意境美丽淡雅,如诗如画,十分迷人。
5. 精心安排,巧用写法。我们在写景时要精心安排一些写法,或直接、间接描写相结合,或实写、虚写相交错,或动景、静景相搭配,或多角度、多侧面去描绘;可采用衬托、对比等写法,也可用不同人称;同时还要注意一定的写景顺序。只有这样,才能把丰富多彩的自然景物的颜色、形状、声音、情态、景象等准确、生动而又巧妙、自然地描绘出来,以实现更好的表达效果。例如吴伯箫《菜园小记》中的一段描述:“暮春,中午,踩着畦垄间苗或者除草中耕,煦暖的阳光照得人浑身舒畅(触觉)。新鲜的泥土气息,素淡的蔬菜清香,一阵阵沁人心脾(嗅觉)……看看苗间的是稀还是稠(视觉)……听菜畦里昆虫的鸣叫(听觉)……。”由于作者多角度描写,因而形象逼真,妙趣横生,引人神往。
6. 真心表达,融入感情。思想感情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立意之所在。优秀的文章,不单单是写景,总是融情思于景物,在所描写的景物中寄托自己真而深的思想感情,使写景与抒情相结合。我们常说的“一片风景即一种心境”、“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这个道理。例如,朱自清在《春》中通过描写春景,表达了对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杜甫由写望岳之景,抒发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郭沫若通过抒写想象到的天上的街市的美景,寄托了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愿望;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因为在写景中蕴含着含蓄而又强烈的思想感情,故其虽历经千年,依然动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总之,写景之妙,在乎一心。
(作者单位:汶上县康驿镇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