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8年第11期 ID: 376507

[ 高颂民 文选 ]   

人、苏两版初语教材易读错字例析

◇ 高颂民

  1.《三峡》“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和《木兰诗》“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中的“裳”,现行两版语文教材及配套教参均未标注读音,该“裳”音不能读成shang,当读成cháng。因为“裳”在古代作为与“衣”相对的一个词,意为下裙。《说文解字·衣部》中说:“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正韵》中说:“裳,‘陈羊切’,并径注读‘常’。”从文字发展关系上看,“裳”与“常”系古今字关系:“常”为古字,“裳”为今字。《集韵》上说“裳”本作“常”;《说文解字·巾部》亦云:“‘常’裙也。今作‘裳’。”显然,“裳”的读音与“常”的读音相同。《汉语大字典》也注“裳”音为cháng,解释其意为“古代称下身穿的衣裙,男女皆服”,并举“绿兮衣兮,绿衣黄裳”为其例。通常情况下,“裳”在古代指下身穿的衣裙,但亦可泛指衣裳。《辞海》亦注“裳”为cháng,并且正举“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为其例。
  2.《过故人庄》:①“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还”字该怎样读?教材、教参未注,到底是读成huán,还是读成hái?查《辞源》等工具书可知“还”字过去只有huán、xuán两种读音,作副词“再、又”时,读huán,“还来就菊花”是再来就菊花之意。因此,“还”字当读huán。《汉语大字典》注:hái旧读huán。此诗为古体诗,诗句中“还”字当依旧音读作huán。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斜”字的读音教材、教参亦未注,该诗句中的“斜”应读为xiá,不读xié。首先,《辞海》《汉语大字典》等工具书上均注为xié旧读xiá。其次,这首诗的韵脚是“家、斜、麻、花”,其中“斜”字,今天普通话读xié,与“家、麻、花”的主元音不同。“家、斜、麻、花”在古代“平水韵”同属下平六麻韵,“斜”在这里读xiá,才能与“家、麻、花”押韵。再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斜”也读xiá,不能读作xié。
  3.《口技》“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句中“觉”字该读何音?教材、教参也没有标注,有读成jué音的,错误。“惊觉”根据上下文意是“睡梦惊醒之意”,“觉”字作“睡醒”、“睡眠”之类与“睡”有关的意思解释时当读jiào,如《诗·王风·兔爰》:“逢此百憂,尚寐无觉。”庄子《齐物论》:“觉而后知其梦也。”《现代汉语词典》亦注:“jiào,睡眠(指从睡着到睡醒)。”
  4.《伤仲永》:“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乞”教材注:求取,意思是花钱请仲永题诗。读qǐ,误。“以钱币乞之”是承“宾客其父”而来,“世人”句是说渐渐地有人因见仲永聪明乖巧而以宾客之礼待其父子,或拿钱赏仲永,并不是买仲永的作品。“乞”在此处是“给予”的意思,应读qì。各工具书均有“乞”作“给予”的义项。如《汉语大字典》注:“乞,给予。《集韵·未韵》:‘乞,与也。’《正字通·工部》:‘乞,凡与人物亦曰乞。’”李白《少年行》诗:“好鞍好马乞与人,十千五千旋沽酒。”“乞”与上意同,也读qì。
  5.《岳阳楼记》:“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青青”,教材亦未注音,此“青青”通“菁菁”,当读jīngjīng,意思是“茂盛的样子”。朱东润《历代文学作品选》注:“青(jīng)青,花叶茂盛貌。《诗经·卫风·淇奥》:‘绿竹青青。’陆德明《经典释文》:‘本或作“菁”,音同。’”
  6.《木兰诗》“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句中关于“行”的读音,教材、教参亦未标注。那么,是读xíng还是读háng?“同行(háng)”,《现代汉语词典》释为“同行业的人”;“同行(xíng)”释为“一起行路”。本诗意在表现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外打仗多年。如果读为xíng,该句的意思就是“一同行走十二年”,似显难通。当读成háng,该“行”则是“行伍”之意。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以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háng),大概相当于今天军队编制的一个排。“同行(háng)”意思就是被编在同一行(háng)里,共同参加战斗,战斗多年,又共同荣归故里。相比较而言,当读háng更符合诗的本义。
  7.《童趣》“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句中“强”该读何音,教材释“强”通“僵”,僵硬的意思。如果按通假字的音那就该读成jiāng。一般是那种情况,但这个字的读音不是一般情况。在这里应读jiàng。查《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均只有qiáng、qiǎng、jiàng三种读音,无jiāng的读音。《汉语大字典》强:jiàng,僵硬。《素问·脉解篇》:“所谓强上引背者,阳气大上而争,故强上也。”王冰注:“强上,谓颈项痉强也。”《世说新语·文学》:“殷仲堪云:‘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间强。’”《儒林外史》第十一回:“一连吃了四五剂,口不歪了,只是舌根还有些强。”
  8.《社戏》:“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教材注:“蕴(yùn)藻,水草名。”作为水草名,不读yùn,而应读wēn。《辞源》:蕴(wēn),水草;通“蕰”。“蕴藻”也写作“蕰藻”。《辞海》蕰藻:水草的一种,即金鱼藻。《左传·隐公三年》:“蘋、蘩、蕰藻之菜。”
  9.《山市》:“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见”教材、教参未注其读音。该字应读成xiàn。该句意思是说奂山的“山市”(山市,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是淄川县八景中的一景,但好多年没出现过一次了。而不是多年没看见过一次。《辞源》见:“现”的本字;显露,出现。《论语·泰伯》:“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战国策·燕》:“图穷匕首见。”《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底见牛羊。”《秋天》:“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见”读音同上。
  (作者单位:铜山县铜山镇中心中学)

人、苏两版初语教材易读错字例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