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8年第7期 ID: 356524

[ 朱绍禹 文选 ]   

与书结伴慰生平

◇ 朱绍禹

  读书
  
  我的读书生活,是漫长的生活,迄今仍未止息。我的读书生活,又是前后期不大相同的生活。学生时期,广而不专,从教以后,又专而不广。后来虽一心向往既专又广,却天不遂人愿,在享受读书之乐中,总不免有点遗憾。
  我自幼喜欢读书。读小学三年级时,就对课外读物着了迷。虽只读过《今古奇观》类的几部书,在懵懂无知的时代,就羡慕起家有藏书的同学,一心企盼着能读到好书。家里没有书读,存书不多的学校阅览室就成了心向往之的地方。由于它不外借,即使课间休息时间那么短我,也要急匆匆跑进跑出,尽管只能读上几页,却也会感到一时的满足。如果哪部书把我吸引住了,就更不会中途放下,直到把它读完。不过,我真正接触到名家名作,是到小学四年级结业的时候,也就是始于一位语文老师赠我刘鹗的《老残游记》时。这部书对我来说,虽然没有任何相应的背景知识,甚至还没有具备相应的阅读能力,但一口气读过后,竟然第一次感到世界还有这么大,书籍竟这么吸引人!接着又读了老舍的《二马》《小坡的生日》等,觉得更为新奇。于是,从此开始,几乎见书就读。上了中学,由于日本侵占东北已经七年,所设课程无不出于奴役目的,同时由于我所就读的学校是商业性质“簿记”之类的课程,我毫无兴趣,于是就采取应付态度,而去读想读的书。但那时充斥书铺的是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之类,我在一时找不到好书的情况下,竟也读了许多部。张恨水的《啼笑姻缘》就是这时候读的,直到有幸结识了一位地方图书馆人员,情况才有了根本改变。这位好心人见我爱书,竟允许我自由进出书库,任意挑选。于是,书籍的海洋就展现在我的面前。在近四年的时间里,我读了《林肯传》《贝多芬传》等人物传记;读了《胡适文存》《独秀文存》《鲁迅文选》等政治思想类书籍;读了《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等古典名著;读了老舍、巴金、茅盾等的小说;读了《鲁宾逊漂流记》《少年维特之烦恼》等西方名著。由于最易到手的是日本作家的作品,因而读得较多的自然要算日本作家如国木田独步、志成直哉、芥川龙之介、中野重治等的中、短篇小说。这一时期的读书,虽远未“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却也常常同作品产生共鸣,以至情动于中而不能自已。读《三国演义》到“关云长败走麦城”而被杀处,竟然落了泪。此外,还读了许多日本人研究中国的书籍,如《中国的军备》《中国的风俗》以及日人编译成日文的中国《抗日论》等军事、政治书。
  后来上了大学,学的中文专业,学科领域宽广,学生的读书生活,可以说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了。我虽然还是沿着过去读书的路,广泛涉猎,但重点只能在语言特别是文学方面,这就不免因专业化而狭窄化了。
  今天回想起学生时代的读书生活,感慨最多的要算中小学那段时期了。一方面,读书种类多,数量大,又任着自己的性情,因而一种欣慰之情,常常不期然而至;另一方面,又因大都过眼云烟,除了后来又得重读的尚记忆其内容梗概或仍能领略其主旨的书以外,已所剩无几。这又是每次忆起,都不能不赧颜的。我读书的数量和读书效果之所以未成正比,原因在哪里?回顾起来,固然不止一端,而没有掌握读书技巧,实为重要的一端,许多不同的书,往往用相同或相似的方法去读,岂能不事倍功半!
  早在16世纪,深谙读书之道的大哲学家培根就说过,有的书可以一尝,有的书可以吞下,只有很少的书应该仔细咀嚼。这就是说,读不同的书应有不同的读法,有的书宜于浏览,有的书宜于先去记忆后求领会,有的书则须精读。而在我,精读虽然也不足,倒是学生时代老师指导过的;而于泛读,长时期内既少有效运用,又很少研究。不过不需细想,就谁都能意识到,在现代信息社会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要的并不是精读而是泛读。在精读生活中,其实只有以研究为目的的阅读,才能算做是真正的精读。在通常情况下,包括学生的精读,都是为阅读进行准备的一种训练方法,而泛读才是日常需要的阅读,因而善于泛读的读者才会是成功的读者。道理显而易见,只有泛读才能扩展知识领域,才能开拓生活视野,进而产生阅读乐趣,使阅读更自觉、更有效。这就需要学习泛读和研究泛读了。约略说来,我们应该经常运用和研究的泛读,主要包括如下一些方式:略读(为了解读物大意、要旨、结构、基调、风格等进行的快速阅读)、掠读(为了解读物内容轮廓,用扫视的速度进行的阅读)、寻读(为单独寻求时间、空间、人物、事实等某一方面的个别内容进行的阅读)、猜读(依据读物中的语言、逻辑、文化等线索猜想内容和主题的阅读)、摘读(从读物中选取主要的部分内容进行的阅读)、跳读(跳越行页,略过无关紧要的内容的阅读)、速读(把意义相关的多量词句连成一个阅读单位,减少眼定次数,迅速把握信息的阅读)等。对于这些阅读方式,随着阅读生活的延伸,我越发觉得不仅有熟练掌握的必要,而且自然想到中学语文教学。我想,学校和教师似乎也有必要创造一种环境,使学生尽早得到泛读技能的训练,比如开设班级图书馆,提倡学生间互相借书,指导学生利用学校图书室和校外图书馆,以及组织读书讨论会,进行各种方式的读书比赛测验等。如果做得成功,那就意味着我们不单教学生阅读教科书,而且还教他们广泛吸取信息的方法,并且还进一步意味着,一个广阔的书籍世界,将展现在他们的面前。
  
  教书
  
  1948年,我教过半年高中。1950年,才开始了连续未断的教书生涯。即使离开学校教学岗位十余年的今天,仍然没有间断过校外的讲学活动。本来,我当初读的是综合大学,当教师就非个人选择,而成为语文教学法课教师,更非出于心愿。然而,自当初迄今,就从未改变过职业,也从未调换过所教课程。可以说,我的一生就是教书,而且教的一直是同一专业。
  想当年,语文教学法学科,在其他学科某些教师的眼里,简直算不得什么学问,而在另一些教师看来,它是费力又不讨好的学科。这样,这门学科在教育界自然没有地位,在学术界就更无从提起了。正是这种消极的环境把我安排在教这门学科的人生位置上,因而一开始就感受到了一份沉重。那时哪里会想到,一踏上这条船,竟然航行了五六十年,至今也还没有靠到岸边。这无非是因为客观环境在变化,我的主观世界也在变化。现在,我虽不能说除了它我别无选择,至少已为它付出了青春,度过了壮年,直到垂垂老矣的今天。五十年的沧海桑田,始终有书为伴,还会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有付出就有回报。在艰难的教学生涯中,逐渐形成的两点认识,使我由不得已而转变为自觉。所谓两点认识,一是对这门学科性质和地位的认识,一是对这门课程发展滞后原因的认识。对于前一问题,我逐渐觉察到语文教学法学科是一门给高师中文系科的学生和中学语文教师指引方向、路径的学科,是表述和阐明语文教育观和方法论的学科。这就表明,它是一门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具有独特作用的学科,这样的学科是应该占有重要地位的。别人轻视它,那是别人的事,而自己不该自轻自贱。当此时,也就是当了解了我们从事的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时,我才产生了从事这一工作的动力和热情,进而投身进去。对于后一问题,我已省悟到,别人的偏见和误解并非事出无因。你课程内容充实,体系完备,教学有方,形成一门学科的规格,谁会瞧不起!于是便从自身找原因。周围的观念固然起着不利作用,但主要是教这门课的教师自己不争气。有了这种认识,我开始产生了来自自身的动力。是这一动力使我提高了教学,并融进科研生活,以至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学科教学面貌。现在,这门课程在全国都打开了局面,正是我们的全体同行不怨天尤人而奋力拼搏的结果。
  读书
  
  我的读书生活,是漫长的生活,迄今仍未止息。我的读书生活,又是前后期不大相同的生活。学生时期,广而不专,从教以后,又专而不广。后来虽一心向往既专又广,却天不遂人愿,在享受读书之乐中,总不免有点遗憾。
  我自幼喜欢读书。读小学三年级时,就对课外读物着了迷。虽只读过《今古奇观》类的几部书,在懵懂无知的时代,就羡慕起家有藏书的同学,一心企盼着能读到好书。家里没有书读,存书不多的学校阅览室就成了心向往之的地方。由于它不外借,即使课间休息时间那么短我,也要急匆匆跑进跑出,尽管只能读上几页,却也会感到一时的满足。如果哪部书把我吸引住了,就更不会中途放下,直到把它读完。不过,我真正接触到名家名作,是到小学四年级结业的时候,也就是始于一位语文老师赠我刘鹗的《老残游记》时。这部书对我来说,虽然没有任何相应的背景知识,甚至还没有具备相应的阅读能力,但一口气读过后,竟然第一次感到世界还有这么大,书籍竟这么吸引人!接着又读了老舍的《二马》《小坡的生日》等,觉得更为新奇。于是,从此开始,几乎见书就读。上了中学,由于日本侵占东北已经七年,所设课程无不出于奴役目的,同时由于我所就读的学校是商业性质“簿记”之类的课程,我毫无兴趣,于是就采取应付态度,而去读想读的书。但那时充斥书铺的是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之类,我在一时找不到好书的情况下,竟也读了许多部。张恨水的《啼笑姻缘》就是这时候读的,直到有幸结识了一位地方图书馆人员,情况才有了根本改变。这位好心人见我爱书,竟允许我自由进出书库,任意挑选。于是,书籍的海洋就展现在我的面前。在近四年的时间里,我读了《林肯传》《贝多芬传》等人物传记;读了《胡适文存》《独秀文存》《鲁迅文选》等政治思想类书籍;读了《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等古典名著;读了老舍、巴金、茅盾等的小说;读了《鲁宾逊漂流记》《少年维特之烦恼》等西方名著。由于最易到手的是日本作家的作品,因而读得较多的自然要算日本作家如国木田独步、志成直哉、芥川龙之介、中野重治等的中、短篇小说。这一时期的读书,虽远未“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却也常常同作品产生共鸣,以至情动于中而不能自已。读《三国演义》到“关云长败走麦城”而被杀处,竟然落了泪。此外,还读了许多日本人研究中国的书籍,如《中国的军备》《中国的风俗》以及日人编译成日文的中国《抗日论》等军事、政治书。
  后来上了大学,学的中文专业,学科领域宽广,学生的读书生活,可以说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了。我虽然还是沿着过去读书的路,广泛涉猎,但重点只能在语言特别是文学方面,这就不免因专业化而狭窄化了。
  今天回想起学生时代的读书生活,感慨最多的要算中小学那段时期了。一方面,读书种类多,数量大,又任着自己的性情,因而一种欣慰之情,常常不期然而至;另一方面,又因大都过眼云烟,除了后来又得重读的尚记忆其内容梗概或仍能领略其主旨的书以外,已所剩无几。这又是每次忆起,都不能不赧颜的。我读书的数量和读书效果之所以未成正比,原因在哪里?回顾起来,固然不止一端,而没有掌握读书技巧,实为重要的一端,许多不同的书,往往用相同或相似的方法去读,岂能不事倍功半!
  早在16世纪,深谙读书之道的大哲学家培根就说过,有的书可以一尝,有的书可以吞下,只有很少的书应该仔细咀嚼。这就是说,读不同的书应有不同的读法,有的书宜于浏览,有的书宜于先去记忆后求领会,有的书则须精读。而在我,精读虽然也不足,倒是学生时代老师指导过的;而于泛读,长时期内既少有效运用,又很少研究。不过不需细想,就谁都能意识到,在现代信息社会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要的并不是精读而是泛读。在精读生活中,其实只有以研究为目的的阅读,才能算做是真正的精读。在通常情况下,包括学生的精读,都是为阅读进行准备的一种训练方法,而泛读才是日常需要的阅读,因而善于泛读的读者才会是成功的读者。道理显而易见,只有泛读才能扩展知识领域,才能开拓生活视野,进而产生阅读乐趣,使阅读更自觉、更有效。这就需要学习泛读和研究泛读了。约略说来,我们应该经常运用和研究的泛读,主要包括如下一些方式:略读(为了解读物大意、要旨、结构、基调、风格等进行的快速阅读)、掠读(为了解读物内容轮廓,用扫视的速度进行的阅读)、寻读(为单独寻求时间、空间、人物、事实等某一方面的个别内容进行的阅读)、猜读(依据读物中的语言、逻辑、文化等线索猜想内容和主题的阅读)、摘读(从读物中选取主要的部分内容进行的阅读)、跳读(跳越行页,略过无关紧要的内容的阅读)、速读(把意义相关的多量词句连成一个阅读单位,减少眼定次数,迅速把握信息的阅读)等。对于这些阅读方式,随着阅读生活的延伸,我越发觉得不仅有熟练掌握的必要,而且自然想到中学语文教学。我想,学校和教师似乎也有必要创造一种环境,使学生尽早得到泛读技能的训练,比如开设班级图书馆,提倡学生间互相借书,指导学生利用学校图书室和校外图书馆,以及组织读书讨论会,进行各种方式的读书比赛测验等。如果做得成功,那就意味着我们不单教学生阅读教科书,而且还教他们广泛吸取信息的方法,并且还进一步意味着,一个广阔的书籍世界,将展现在他们的面前。
  
  教书
  
  1948年,我教过半年高中。1950年,才开始了连续未断的教书生涯。即使离开学校教学岗位十余年的今天,仍然没有间断过校外的讲学活动。本来,我当初读的是综合大学,当教师就非个人选择,而成为语文教学法课教师,更非出于心愿。然而,自当初迄今,就从未改变过职业,也从未调换过所教课程。可以说,我的一生就是教书,而且教的一直是同一专业。
  想当年,语文教学法学科,在其他学科某些教师的眼里,简直算不得什么学问,而在另一些教师看来,它是费力又不讨好的学科。这样,这门学科在教育界自然没有地位,在学术界就更无从提起了。正是这种消极的环境把我安排在教这门学科的人生位置上,因而一开始就感受到了一份沉重。那时哪里会想到,一踏上这条船,竟然航行了五六十年,至今也还没有靠到岸边。这无非是因为客观环境在变化,我的主观世界也在变化。现在,我虽不能说除了它我别无选择,至少已为它付出了青春,度过了壮年,直到垂垂老矣的今天。五十年的沧海桑田,始终有书为伴,还会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有付出就有回报。在艰难的教学生涯中,逐渐形成的两点认识,使我由不得已而转变为自觉。所谓两点认识,一是对这门学科性质和地位的认识,一是对这门课程发展滞后原因的认识。对于前一问题,我逐渐觉察到语文教学法学科是一门给高师中文系科的学生和中学语文教师指引方向、路径的学科,是表述和阐明语文教育观和方法论的学科。这就表明,它是一门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具有独特作用的学科,这样的学科是应该占有重要地位的。别人轻视它,那是别人的事,而自己不该自轻自贱。当此时,也就是当了解了我们从事的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时,我才产生了从事这一工作的动力和热情,进而投身进去。对于后一问题,我已省悟到,别人的偏见和误解并非事出无因。你课程内容充实,体系完备,教学有方,形成一门学科的规格,谁会瞧不起!于是便从自身找原因。周围的观念固然起着不利作用,但主要是教这门课的教师自己不争气。有了这种认识,我开始产生了来自自身的动力。是这一动力使我提高了教学,并融进科研生活,以至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学科教学面貌。现在,这门课程在全国都打开了局面,正是我们的全体同行不怨天尤人而奋力拼搏的结果。
  这里,我虽深知自己的研究成绩较少可言,但却深望还未从事研究的语文教师都能意识到研究工作的重要,进而开始这一工作。
  对于任何一位教师来讲,研究和教学,就像备课和教学一样,密切难分,研究开始于教学,又为教学服务。没有教学,研究固然无从谈起;没有研究,教学也肯定难以完善。试看那些著名的教师,哪一个不是一边教学,一边在进行教学研究!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又进行教学的研究工作,至少有着如下三点意义:一是可以提高自己。为了研究,就要翻检材料,阅读书籍,吸收为研究所需要的事实和思想,就要字斟句酌,考虑研究结果的表达方式。这整理经验、吸收知识、选择表达技巧的过程,就是一个极好的提高过程。二是可以提高教学。研究工作以教学为源泉,又转过来提高教学,只教学不研究,教学可能是不知其所以然的,而有一分研究,教学就会增加一分自觉性。一个教学组织或一位教师进行研究,其成果最适于自己的教学。而且一个注重研究的教学群体或个人,其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必快。三是可以为社会服务。有推广价值的经验,有普遍意义的见解,可以供他人参考。这样,研究工作的影响,就超出学校而及于社会了。
  
  评书
  
  在读书、教书、写书之外,评书也是我与书为伴的一种生活经历。虽然这是近二十年以来的事,然而经我写序作评的书,居然已达130部之多,在此前是怎么也想不到的。
  评书这件事,从要我为其编著写序作评的朋友那一面来看,显然是对我的高看厚待,含有抬举我的雅意。而在我这一面,当然既引以为荣,又难免自觉不安。所以不安的是,惟恐缺乏评书的眼光和作序的笔力,以致无法同朋友们的大作匹配。也惟其如此,每于执笔之前,都先读原著,经三思而后方才执笔。一旦草成,还每每要反复加工,务期符合该书原貌和作者的本意。因此每一书评,虽终属平庸之作,但已竭尽己力,略可自慰了。
  我为之写序作评的书,包括语文课程研究、语文教师评价、语文教材编写、语文教育学科建设、语文教学课题研究、比较语文教育研究、学生语文学习指导、学生作文选编、语文教育工具书编纂以及语文教育史研究等。可以说,它们包容了语文教育的全部领域,其中有的是我知之不多、甚至是从未涉足的,因之阅读它们,往往是个学习过程,在读者中首先受益的是我。
  在我为朋友们的编著写序作评,同他们共享其精神劳动成果时,我想得最多的是,在万事万物中,一个人能从事文字创作,当是最值得选择的事业之一。在我为之写序作评的书中,绝大部分的编著,都融入了编著者的观念和感情,显示了他们的学识和能力,寄寓了他们的志向和期待。因此,我为它们写序作评,往往也就心仪其人,在感念中阅读,在激动中执笔。正是基于这份感念和这份激动,使我不满足于这些书评的分散存在,使此前已公之于世的93篇书评结集成《语文教育序文集》,于1993年由北京师大出版社出版,以为永恒的纪念。
  
  结语
  
  从少年时代开始的与书结伴的生活,到如今的垂暮之年,也还没有结束。回顾已走过的路,是和书同呼吸、共命运的路。从书中学到了知识和本领,从书中得到了喜悦和力量,用书表达了认识和感情。虽然有过读书苦、教书困、写书难的经历和感受,却也无不成了美好的回忆。因此,在未来极有限的余生里,自然仍愿以书为伴。十多年前离开教学岗位时,我曾写下自况自勉的16个字:“岁月蹉跎,来日无多;何以自慰?读书写作。”我还是离不开书的。
  (本文选自《朱绍禹文存》,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