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08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说明》的出台,语文学科选考历史科目的学生增加了一项新的加试内容——名著名篇阅读。
毋庸置疑,名著名篇是人类文化的精髓和瑰宝,其不朽的品质充溢着超越时空的蓬勃而又旺盛的生命活力。司马迁、李白、苏轼、曹雪芹、安徒生、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海明威……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他们不同凡响的创造,成就了人类文化的鸿篇巨制,状写了一页页传承久远的人类开拓和奋进的文明史。高尔基说过,当书本给他讲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人物、感情、思想和态度的时候,每一本书似乎都在他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他看到了不可思议的崭新世界。莎士比亚也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因此,从某种角度说,每一部名著都是一座丰碑,每一篇名作都是一座高峰,它们当之无愧地成为了我们心仪的知识的传播者、能力的培养者、理想的建构者、精神的引领者和品质的塑造者。
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名著名篇的引领,学生的成长少不了名著名篇的相伴,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角度来看,名著名篇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和知识营养,它应该也必须成为学生思想和知识、技能和素养、视野和思维天地中的瑰宝和财富。因此,将名著名篇阅读纳入加试范围无论是从宏观上看还是从微观上看都属于一种历史的期待和必然。
登高望远,我们庆幸名著名篇阅读以考试的方式得到了认可和强调;见微知著,我们企望名著名篇阅读,能以科学的方式引起考生的关注并对他们进行引领。为了切实加强名著名篇阅读工作的指导作用,科学地推进名著名篇阅读工作的开展,迅速、有序、高效地构建名著名篇阅读的运行机制和操作体系,我们拟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一些分析和探索。
一、明确考试要求和范围,把握阅读要点和形式
2008年高考江苏卷语文考试说明“加试内容”的一大亮点就是新增了“名著名篇阅读”(3题15分),并明确能力层级为B,要求了解有关名著名篇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2008年首批列入考试范围的名著名篇共有10部,分别是:《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家》《边城》《欧也妮·葛朗台》《老人与海》《女神》《雷雨》《哈姆雷特》。
在新的《考试说明》所提供的“典型题示例”中有关“名著名篇阅读”的样题共有3道:
1.具体说说《红楼梦》中宝玉挨打后,薛宝钗、林黛玉各有什么样的反应?
2.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中老葛朗台的性格特征是什么?举出一二个细节说明。
3.下面对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巴金创作的《家》,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表现了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知识分子内心的激荡,歌颂了觉新、觉民、觉慧、瑞珏、鸣凤、梅小姐等一代知识分子的反抗和斗争。
B.曹禺的《雷雨》集中地表现出两个家庭和它们的成员之间前后三十年的错综复杂的纠葛,写出了那种不合理的社会中旧家庭的罪恶和悲剧。
C.海明威的著名小说《老人与海》,以写实手法展现了捕鱼老人桑提亚哥在重压下的顽强和坚忍,塑造了20世纪文学长廊中著名的“硬汉”形象。
D.《三国演义》中,关羽能够在袁绍帐下飞马而出,温酒斩华雄,斩露头角,主要出于刘备的力荐。
E.“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这是莎士比亚剧作《哈姆雷特》中主人公的著名独白,它表现了哈姆雷特极度困惑、痛苦挣扎的思想搏斗。
分析这3道样题,可以发现其中隐含的有关考查标准,包括考查点的信息和考查形式两个方面。
第1题:考查点涉及作品的情节、主要人物形象及其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考查形式是问答;题型是简答。
第2题:考查点涉及作品的人物性格特征和细节描写;考查形式是举例说明;题型是简答。
第3题:考查点涉及作品的主题、时代和社会背景、艺术手法、典型形象、重点或精彩段落或语句、文学地位、影响和价值;考查形式是比较甄别;题型是多项选择。
二、分析样题信息和标准,确立阅读方法和策略
俗话说得好:“解铃还需系铃人。”名著名篇阅读题要做到正确解答非认真分析样题不可,因为样题是最好的范例。分析样题,我们可以从中找到隐含的解题信息和标准。
“典型题示例”中的第1题是一道简答题,这是一道不看《红楼梦》很难完成的题目。只有看过才会知道:宝玉挨打后,宝钗的语言是“心疼”;动作是托药而进,低头弄衣带;神态是红了脸,娇羞怯怯;心理是暗想若宝玉在外头大事上“做工夫”,讨人喜欢了,也不会吃亏。而黛玉的语言是劝宝玉“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动作是无声之泣,气噎喉堵;神态是悲戚,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
恩格斯曾说:“我觉得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的是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么去做。”理解人物,体味人物的真性情,就不妨从“怎么做”入手。宝钗、黛玉皆聪颖貌美,堪称双美对峙,她们对宝玉又都有爱的真情,但她们的思想性格截然不同,因而在待人接物或表现感情时也有所不同。宝钗“圆”,理智多于情感;黛玉“直”,情感胜于其他。宝钗见宝玉,送的是药,情急之下,说出了“心疼”之语,令宝玉感动,但此时她仍不忘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毕竟她是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有才德、明事理的大家闺秀,任何出格之事她都很警醒;黛玉则不然,她在追求情感的人生观上与宝玉相同,因而她能抛弃世俗的功利,她看宝玉,送去的是一颗真心,她从不说“那些混账话”,也不劝宝玉走仕途之路,她劝宝玉“你从此可都改了罢”,是为宝玉的安危着想。
“典型题示例”中的第2题也是一道简答题,这是一道须把读和思紧密结合才能完成的题目。前一问强调了要在读中思考,后一问则强调了要在思考中读。老葛朗台作为一个典型的守财奴,他性格特征的两个方面一是“吝啬”一是“专制”,其中最基本的性格特征则是“占有金子的执著狂”。而要用细节说明这种性格特征,则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例证。
例证一:当葛朗台看见梳妆匣时,“瞪着金子的眼光”是写他的眼神,属于细节描写。一个“瞪”字活画出他看到金子占有金子的执著狂的形象。人们不难想象当时的葛朗台是把全身心的精力都贯注在了那宝贝匣子上。这段中还有对老头动作的细节描写:“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用老虎扑食的动作来形容他抢梳妆匣的情景,特别是一“纵”一“扑”,对于一个七十多岁高龄的老头子来说,更显出他为了抢到金匣子而不顾一切的丑态,人物形象真是写活了。在太太晕过去后,为讨好太太,他一方面千好万好地叫,一方面到密室“拿了一把路易摔在床上”,看来是要给欧也妮,但又“把钱拈着玩”,当听到母女说“只需要”他的感情时,便立即“把金路易装到口袋里”,这一系列细节描写把葛朗台爱财如命、吝啬而又虚伪的性格全刻画了出来。
例证二:哄骗女儿放弃遗产一段中,作者着意刻画人物在不同阶段的神态与细节。文书签定前,他“变得厉害,常在女儿面前哆嗦”;在女儿签字时,“眼光从文书转到女儿,从女儿转到文书,紧张得脑门上尽是汗,一刻不停地抹着”;签字后“抓起女儿的手放在自己手中一拍”。这些动态细节十分逼真地刻画出他开始提心吊胆,怕失掉财产;继而怕不签字,紧张得心缩成一团;而后拍板成交,吊着的心又如悬空的石头着了地,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欣喜若狂。这都极其生动地表现了葛朗台的贪婪、狡诈与虚伪。
随着《2008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说明》的出台,语文学科选考历史科目的学生增加了一项新的加试内容——名著名篇阅读。
毋庸置疑,名著名篇是人类文化的精髓和瑰宝,其不朽的品质充溢着超越时空的蓬勃而又旺盛的生命活力。司马迁、李白、苏轼、曹雪芹、安徒生、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海明威……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他们不同凡响的创造,成就了人类文化的鸿篇巨制,状写了一页页传承久远的人类开拓和奋进的文明史。高尔基说过,当书本给他讲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人物、感情、思想和态度的时候,每一本书似乎都在他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他看到了不可思议的崭新世界。莎士比亚也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因此,从某种角度说,每一部名著都是一座丰碑,每一篇名作都是一座高峰,它们当之无愧地成为了我们心仪的知识的传播者、能力的培养者、理想的建构者、精神的引领者和品质的塑造者。
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名著名篇的引领,学生的成长少不了名著名篇的相伴,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角度来看,名著名篇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和知识营养,它应该也必须成为学生思想和知识、技能和素养、视野和思维天地中的瑰宝和财富。因此,将名著名篇阅读纳入加试范围无论是从宏观上看还是从微观上看都属于一种历史的期待和必然。
登高望远,我们庆幸名著名篇阅读以考试的方式得到了认可和强调;见微知著,我们企望名著名篇阅读,能以科学的方式引起考生的关注并对他们进行引领。为了切实加强名著名篇阅读工作的指导作用,科学地推进名著名篇阅读工作的开展,迅速、有序、高效地构建名著名篇阅读的运行机制和操作体系,我们拟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一些分析和探索。
一、明确考试要求和范围,把握阅读要点和形式
2008年高考江苏卷语文考试说明“加试内容”的一大亮点就是新增了“名著名篇阅读”(3题15分),并明确能力层级为B,要求了解有关名著名篇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2008年首批列入考试范围的名著名篇共有10部,分别是:《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家》《边城》《欧也妮·葛朗台》《老人与海》《女神》《雷雨》《哈姆雷特》。
在新的《考试说明》所提供的“典型题示例”中有关“名著名篇阅读”的样题共有3道:
1.具体说说《红楼梦》中宝玉挨打后,薛宝钗、林黛玉各有什么样的反应?
2.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中老葛朗台的性格特征是什么?举出一二个细节说明。
3.下面对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巴金创作的《家》,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表现了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知识分子内心的激荡,歌颂了觉新、觉民、觉慧、瑞珏、鸣凤、梅小姐等一代知识分子的反抗和斗争。
B.曹禺的《雷雨》集中地表现出两个家庭和它们的成员之间前后三十年的错综复杂的纠葛,写出了那种不合理的社会中旧家庭的罪恶和悲剧。
C.海明威的著名小说《老人与海》,以写实手法展现了捕鱼老人桑提亚哥在重压下的顽强和坚忍,塑造了20世纪文学长廊中著名的“硬汉”形象。
D.《三国演义》中,关羽能够在袁绍帐下飞马而出,温酒斩华雄,斩露头角,主要出于刘备的力荐。
E.“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这是莎士比亚剧作《哈姆雷特》中主人公的著名独白,它表现了哈姆雷特极度困惑、痛苦挣扎的思想搏斗。
分析这3道样题,可以发现其中隐含的有关考查标准,包括考查点的信息和考查形式两个方面。
第1题:考查点涉及作品的情节、主要人物形象及其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考查形式是问答;题型是简答。
第2题:考查点涉及作品的人物性格特征和细节描写;考查形式是举例说明;题型是简答。
第3题:考查点涉及作品的主题、时代和社会背景、艺术手法、典型形象、重点或精彩段落或语句、文学地位、影响和价值;考查形式是比较甄别;题型是多项选择。
二、分析样题信息和标准,确立阅读方法和策略
俗话说得好:“解铃还需系铃人。”名著名篇阅读题要做到正确解答非认真分析样题不可,因为样题是最好的范例。分析样题,我们可以从中找到隐含的解题信息和标准。
“典型题示例”中的第1题是一道简答题,这是一道不看《红楼梦》很难完成的题目。只有看过才会知道:宝玉挨打后,宝钗的语言是“心疼”;动作是托药而进,低头弄衣带;神态是红了脸,娇羞怯怯;心理是暗想若宝玉在外头大事上“做工夫”,讨人喜欢了,也不会吃亏。而黛玉的语言是劝宝玉“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动作是无声之泣,气噎喉堵;神态是悲戚,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
恩格斯曾说:“我觉得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的是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么去做。”理解人物,体味人物的真性情,就不妨从“怎么做”入手。宝钗、黛玉皆聪颖貌美,堪称双美对峙,她们对宝玉又都有爱的真情,但她们的思想性格截然不同,因而在待人接物或表现感情时也有所不同。宝钗“圆”,理智多于情感;黛玉“直”,情感胜于其他。宝钗见宝玉,送的是药,情急之下,说出了“心疼”之语,令宝玉感动,但此时她仍不忘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毕竟她是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有才德、明事理的大家闺秀,任何出格之事她都很警醒;黛玉则不然,她在追求情感的人生观上与宝玉相同,因而她能抛弃世俗的功利,她看宝玉,送去的是一颗真心,她从不说“那些混账话”,也不劝宝玉走仕途之路,她劝宝玉“你从此可都改了罢”,是为宝玉的安危着想。
“典型题示例”中的第2题也是一道简答题,这是一道须把读和思紧密结合才能完成的题目。前一问强调了要在读中思考,后一问则强调了要在思考中读。老葛朗台作为一个典型的守财奴,他性格特征的两个方面一是“吝啬”一是“专制”,其中最基本的性格特征则是“占有金子的执著狂”。而要用细节说明这种性格特征,则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例证。
例证一:当葛朗台看见梳妆匣时,“瞪着金子的眼光”是写他的眼神,属于细节描写。一个“瞪”字活画出他看到金子占有金子的执著狂的形象。人们不难想象当时的葛朗台是把全身心的精力都贯注在了那宝贝匣子上。这段中还有对老头动作的细节描写:“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用老虎扑食的动作来形容他抢梳妆匣的情景,特别是一“纵”一“扑”,对于一个七十多岁高龄的老头子来说,更显出他为了抢到金匣子而不顾一切的丑态,人物形象真是写活了。在太太晕过去后,为讨好太太,他一方面千好万好地叫,一方面到密室“拿了一把路易摔在床上”,看来是要给欧也妮,但又“把钱拈着玩”,当听到母女说“只需要”他的感情时,便立即“把金路易装到口袋里”,这一系列细节描写把葛朗台爱财如命、吝啬而又虚伪的性格全刻画了出来。
例证二:哄骗女儿放弃遗产一段中,作者着意刻画人物在不同阶段的神态与细节。文书签定前,他“变得厉害,常在女儿面前哆嗦”;在女儿签字时,“眼光从文书转到女儿,从女儿转到文书,紧张得脑门上尽是汗,一刻不停地抹着”;签字后“抓起女儿的手放在自己手中一拍”。这些动态细节十分逼真地刻画出他开始提心吊胆,怕失掉财产;继而怕不签字,紧张得心缩成一团;而后拍板成交,吊着的心又如悬空的石头着了地,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欣喜若狂。这都极其生动地表现了葛朗台的贪婪、狡诈与虚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