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8年第7期 ID: 356528

  

小班化与学生言语能力的培养

◇ 潘 涌 张海英

  告别大批量“生产”、走向小班化教学,从而赋予每位学生个体充分释放生命智慧的言语实践机会,使其言语能力和思维能力获得最优化发展——这是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必然趋势。
  早在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创立了班级授课制,他把年龄和知识水平相同或相近的几十甚至上百名学生编在人数固定的班级,由固定的教师按照各门学科的教学要求、按照固定的课程表,一节课一节课对学生进行教学。这种班级教学模式的产生是与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教育资源缺乏的情况相适应的。虽然这样的班级教学至今还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量人才,但是在节约教育成本、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大班教学也暴露出了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过大的班级规模限制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教师“疲于应付”却又“顾此失彼”,学生“骨鲠在喉”却“无用武之地”。在科技高度发展、要求实施优质教育的今天,大班教学正面临必然的变革。
  在小班化教学的试验中,人们发现:它与传统的大班教学相比更有利于形成平等、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更有利于实施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的教学策略,更有利于拓展伦理道德教育的时空。
  
  一、班级规模与语文教学
  
  (一)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学生言语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就是教语言和言语。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说:“语言是一个通过言语实践而贮藏于某一社会集团全体成员之中的宝库,是一个潜在于每个大脑之中的语法体系。……言语是个人意愿和智力的行为,从中作如下区分为宜:(1)说话主体藉以利用语言规则以表达他个人思想的手段;(2)使他能够显示出这些手段的心理——物理机制。”①语文教学的目标是教语言,但更是教言语。因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指向“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落实在培养学生对母语的运用能力上,落实在培养学生对母语的鉴赏、评论、写作等真正用于人生交流和沟通的能力上。而这里所说的语用能力就是言语能力,因为言语能力正是指个体运用语言符号进行交往、表情达意、释放心智的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②该目标将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即言语能力放在首位,表明言语能力是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基础。换言之,只有学生言语运用自如了,才能言及更高层次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不然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必将成为空中楼阁。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二)语文课程的特点要求学生进行言语实践
  首先,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堂上的时间必须还给学生,这样,让学生成为言语主体的实践才能得到保障。所谓语文课程指向每个学生生命个体,其实就是指向其言语活动在时间上的充分保证。
  在正式进入学校学习母语之前,学生早就学会用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那么,在基础教育阶段为什么还要花这么多的时间学习语文呢?就“语言文字”的运用来说,语文科和其他学科有着本质的不同。语文教师和学生不能仅仅着眼于言语内容,而更应关注言语形式。这就决定了语文课程教学中需要有更多的实践来验证“理解”的准确性、表达“运用”的独特性。没有这些实践,学生便很难将普适化的“语言”内化为个性化的“言语”。这样,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便凸显出来了,而在语文课堂上,教学的实践主要表现为听、说、读、写、思五种活动。
  其次,语文课堂必须是互动的。正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主张的:师生两者在“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实现“教学相长”,在相互尊重、信任、配合、协调的言语交流中使学生获得个性潜力的开发、学习效率的提高。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就是具体的互动方式,其中自主就是要让学生和文本之间多一些互动。语文教师就像媒人,学生和文本之间想要自由恋爱,却因为媒人的喋喋不休而无法使学生和文本进入实质性互动,学生与文本无法碰撞出火花。合作就是要让生生之间多一些互动。表现在语文学科上,某个话题或者对某篇作品的理解,往往可以是多义的(不是唯一的),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互质互补,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全面。探究就是要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由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同时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即言语能力。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说过:“教学活动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积极性。不是我教你学,也不是我启你发,而是教与学双方在教学活动中做到融洽的交流。教师引着学生走,学生也推着教师走,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坐春风,双方都欲罢不能,其乐融融。”③
  再次,语文教学活动应该个性化。个性化的言语能力是学生语用能力的高级阶段。从一般语用到个性化语用,是一种成熟的过程。个性化和成熟度、创造力成正比。培养个性化的言语能力旨在使其言语更准确、更有感染力、更具形象性。语文教学的内容,主要是从对文学作品的赏析入手来取得相关的经验和技巧。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课上文学作品的赏析陷入了格式化的怪圈。一谈及《我的叔叔于勒》就说资产阶级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一说到《项链》就说小资产阶级的虚荣;一上鲁迅先生的小说总不忘批判旧社会的黑暗……太多公式化的言语桎梏使学生无法个性化地面对文本。而文学作品又“各师其心,其异如面”,完全是作者个人思想智慧的结晶,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赏析选择自己的感受。南北朝时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对此有这样精辟的论述:“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好奇闻者闻诡而惊听。”因而,语文教学应该是个性化的。
  (三)小班化教学和语文教学目标、语文特点的契合
  在目前的教改中,语文教师要落实教学的实践性、互动性和个性化,困难重重。因为目前大班教学规模对语文教学有着诸多制约,比如: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讲授法就成为完成任务的“最好”办法。教师的“提问”异化为事先预设好的“陷阱”,创造性的提问或回答成为教师的“心病”;因为班级规模大,学生人数多,课时根本不容许。
  而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和语文教学的特点恰好契合。小班教学除了可以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研究法这些在大班教学中通用的方法之外,还可以根据小班自身特点进行“活动式教学”,如进行质疑讨论、分组辨认、游戏竞赛活动、角色表演活动、图表示意活动、配唱活动、实际操作活动等。这些正是母语课程所需要的,因为只有学生在课堂上动嘴、动手、动脑,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其次,班级规模小的班级,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更加深入更加全面。比如,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就很需要这种深入而全面的互动,作文教学理想的状态就是教师能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文题,在小班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有的放矢地指导和帮助各类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可以重点帮助那些对作文有恐惧感的学生克服心理上的问题,帮助那些想写作文但苦于找不到好方法的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帮助那些对写作有爱好的学生进一步提升写作水平。再次,班级规模小了,才有可能使教学设计个案化。而教学设计的个案化,有利于使不同类型、不同水平、不同发展倾向的学生都受到有针对性的教育。在母语教学中,针对学生的个性进行教学显然对学生母语水平的提高更有利。
  告别大批量“生产”、走向小班化教学,从而赋予每位学生个体充分释放生命智慧的言语实践机会,使其言语能力和思维能力获得最优化发展——这是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必然趋势。
  早在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创立了班级授课制,他把年龄和知识水平相同或相近的几十甚至上百名学生编在人数固定的班级,由固定的教师按照各门学科的教学要求、按照固定的课程表,一节课一节课对学生进行教学。这种班级教学模式的产生是与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教育资源缺乏的情况相适应的。虽然这样的班级教学至今还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量人才,但是在节约教育成本、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大班教学也暴露出了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过大的班级规模限制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教师“疲于应付”却又“顾此失彼”,学生“骨鲠在喉”却“无用武之地”。在科技高度发展、要求实施优质教育的今天,大班教学正面临必然的变革。
  在小班化教学的试验中,人们发现:它与传统的大班教学相比更有利于形成平等、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更有利于实施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的教学策略,更有利于拓展伦理道德教育的时空。
  
  一、班级规模与语文教学
  
  (一)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学生言语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就是教语言和言语。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说:“语言是一个通过言语实践而贮藏于某一社会集团全体成员之中的宝库,是一个潜在于每个大脑之中的语法体系。……言语是个人意愿和智力的行为,从中作如下区分为宜:(1)说话主体藉以利用语言规则以表达他个人思想的手段;(2)使他能够显示出这些手段的心理——物理机制。”①语文教学的目标是教语言,但更是教言语。因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指向“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落实在培养学生对母语的运用能力上,落实在培养学生对母语的鉴赏、评论、写作等真正用于人生交流和沟通的能力上。而这里所说的语用能力就是言语能力,因为言语能力正是指个体运用语言符号进行交往、表情达意、释放心智的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②该目标将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即言语能力放在首位,表明言语能力是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基础。换言之,只有学生言语运用自如了,才能言及更高层次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不然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必将成为空中楼阁。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二)语文课程的特点要求学生进行言语实践
  首先,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堂上的时间必须还给学生,这样,让学生成为言语主体的实践才能得到保障。所谓语文课程指向每个学生生命个体,其实就是指向其言语活动在时间上的充分保证。
  在正式进入学校学习母语之前,学生早就学会用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那么,在基础教育阶段为什么还要花这么多的时间学习语文呢?就“语言文字”的运用来说,语文科和其他学科有着本质的不同。语文教师和学生不能仅仅着眼于言语内容,而更应关注言语形式。这就决定了语文课程教学中需要有更多的实践来验证“理解”的准确性、表达“运用”的独特性。没有这些实践,学生便很难将普适化的“语言”内化为个性化的“言语”。这样,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便凸显出来了,而在语文课堂上,教学的实践主要表现为听、说、读、写、思五种活动。
  其次,语文课堂必须是互动的。正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主张的:师生两者在“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实现“教学相长”,在相互尊重、信任、配合、协调的言语交流中使学生获得个性潜力的开发、学习效率的提高。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就是具体的互动方式,其中自主就是要让学生和文本之间多一些互动。语文教师就像媒人,学生和文本之间想要自由恋爱,却因为媒人的喋喋不休而无法使学生和文本进入实质性互动,学生与文本无法碰撞出火花。合作就是要让生生之间多一些互动。表现在语文学科上,某个话题或者对某篇作品的理解,往往可以是多义的(不是唯一的),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互质互补,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全面。探究就是要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由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同时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即言语能力。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说过:“教学活动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积极性。不是我教你学,也不是我启你发,而是教与学双方在教学活动中做到融洽的交流。教师引着学生走,学生也推着教师走,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坐春风,双方都欲罢不能,其乐融融。”③
  再次,语文教学活动应该个性化。个性化的言语能力是学生语用能力的高级阶段。从一般语用到个性化语用,是一种成熟的过程。个性化和成熟度、创造力成正比。培养个性化的言语能力旨在使其言语更准确、更有感染力、更具形象性。语文教学的内容,主要是从对文学作品的赏析入手来取得相关的经验和技巧。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课上文学作品的赏析陷入了格式化的怪圈。一谈及《我的叔叔于勒》就说资产阶级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一说到《项链》就说小资产阶级的虚荣;一上鲁迅先生的小说总不忘批判旧社会的黑暗……太多公式化的言语桎梏使学生无法个性化地面对文本。而文学作品又“各师其心,其异如面”,完全是作者个人思想智慧的结晶,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赏析选择自己的感受。南北朝时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对此有这样精辟的论述:“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好奇闻者闻诡而惊听。”因而,语文教学应该是个性化的。
  (三)小班化教学和语文教学目标、语文特点的契合
  在目前的教改中,语文教师要落实教学的实践性、互动性和个性化,困难重重。因为目前大班教学规模对语文教学有着诸多制约,比如: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讲授法就成为完成任务的“最好”办法。教师的“提问”异化为事先预设好的“陷阱”,创造性的提问或回答成为教师的“心病”;因为班级规模大,学生人数多,课时根本不容许。
  而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和语文教学的特点恰好契合。小班教学除了可以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研究法这些在大班教学中通用的方法之外,还可以根据小班自身特点进行“活动式教学”,如进行质疑讨论、分组辨认、游戏竞赛活动、角色表演活动、图表示意活动、配唱活动、实际操作活动等。这些正是母语课程所需要的,因为只有学生在课堂上动嘴、动手、动脑,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其次,班级规模小的班级,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更加深入更加全面。比如,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就很需要这种深入而全面的互动,作文教学理想的状态就是教师能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文题,在小班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有的放矢地指导和帮助各类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可以重点帮助那些对作文有恐惧感的学生克服心理上的问题,帮助那些想写作文但苦于找不到好方法的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帮助那些对写作有爱好的学生进一步提升写作水平。再次,班级规模小了,才有可能使教学设计个案化。而教学设计的个案化,有利于使不同类型、不同水平、不同发展倾向的学生都受到有针对性的教育。在母语教学中,针对学生的个性进行教学显然对学生母语水平的提高更有利。
  告别大批量“生产”、走向小班化教学,从而赋予每位学生个体充分释放生命智慧的言语实践机会,使其言语能力和思维能力获得最优化发展——这是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必然趋势。
  早在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创立了班级授课制,他把年龄和知识水平相同或相近的几十甚至上百名学生编在人数固定的班级,由固定的教师按照各门学科的教学要求、按照固定的课程表,一节课一节课对学生进行教学。这种班级教学模式的产生是与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教育资源缺乏的情况相适应的。虽然这样的班级教学至今还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量人才,但是在节约教育成本、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大班教学也暴露出了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过大的班级规模限制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教师“疲于应付”却又“顾此失彼”,学生“骨鲠在喉”却“无用武之地”。在科技高度发展、要求实施优质教育的今天,大班教学正面临必然的变革。
  在小班化教学的试验中,人们发现:它与传统的大班教学相比更有利于形成平等、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更有利于实施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的教学策略,更有利于拓展伦理道德教育的时空。
  
  一、班级规模与语文教学
  
  (一)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学生言语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就是教语言和言语。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说:“语言是一个通过言语实践而贮藏于某一社会集团全体成员之中的宝库,是一个潜在于每个大脑之中的语法体系。……言语是个人意愿和智力的行为,从中作如下区分为宜:(1)说话主体藉以利用语言规则以表达他个人思想的手段;(2)使他能够显示出这些手段的心理——物理机制。”①语文教学的目标是教语言,但更是教言语。因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指向“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落实在培养学生对母语的运用能力上,落实在培养学生对母语的鉴赏、评论、写作等真正用于人生交流和沟通的能力上。而这里所说的语用能力就是言语能力,因为言语能力正是指个体运用语言符号进行交往、表情达意、释放心智的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②该目标将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即言语能力放在首位,表明言语能力是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基础。换言之,只有学生言语运用自如了,才能言及更高层次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不然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必将成为空中楼阁。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二)语文课程的特点要求学生进行言语实践
  首先,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堂上的时间必须还给学生,这样,让学生成为言语主体的实践才能得到保障。所谓语文课程指向每个学生生命个体,其实就是指向其言语活动在时间上的充分保证。
  在正式进入学校学习母语之前,学生早就学会用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那么,在基础教育阶段为什么还要花这么多的时间学习语文呢?就“语言文字”的运用来说,语文科和其他学科有着本质的不同。语文教师和学生不能仅仅着眼于言语内容,而更应关注言语形式。这就决定了语文课程教学中需要有更多的实践来验证“理解”的准确性、表达“运用”的独特性。没有这些实践,学生便很难将普适化的“语言”内化为个性化的“言语”。这样,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便凸显出来了,而在语文课堂上,教学的实践主要表现为听、说、读、写、思五种活动。
  其次,语文课堂必须是互动的。正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主张的:师生两者在“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实现“教学相长”,在相互尊重、信任、配合、协调的言语交流中使学生获得个性潜力的开发、学习效率的提高。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就是具体的互动方式,其中自主就是要让学生和文本之间多一些互动。语文教师就像媒人,学生和文本之间想要自由恋爱,却因为媒人的喋喋不休而无法使学生和文本进入实质性互动,学生与文本无法碰撞出火花。合作就是要让生生之间多一些互动。表现在语文学科上,某个话题或者对某篇作品的理解,往往可以是多义的(不是唯一的),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互质互补,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全面。探究就是要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由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同时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即言语能力。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说过:“教学活动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积极性。不是我教你学,也不是我启你发,而是教与学双方在教学活动中做到融洽的交流。教师引着学生走,学生也推着教师走,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坐春风,双方都欲罢不能,其乐融融。”③
  再次,语文教学活动应该个性化。个性化的言语能力是学生语用能力的高级阶段。从一般语用到个性化语用,是一种成熟的过程。个性化和成熟度、创造力成正比。培养个性化的言语能力旨在使其言语更准确、更有感染力、更具形象性。语文教学的内容,主要是从对文学作品的赏析入手来取得相关的经验和技巧。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课上文学作品的赏析陷入了格式化的怪圈。一谈及《我的叔叔于勒》就说资产阶级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一说到《项链》就说小资产阶级的虚荣;一上鲁迅先生的小说总不忘批判旧社会的黑暗……太多公式化的言语桎梏使学生无法个性化地面对文本。而文学作品又“各师其心,其异如面”,完全是作者个人思想智慧的结晶,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赏析选择自己的感受。南北朝时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对此有这样精辟的论述:“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好奇闻者闻诡而惊听。”因而,语文教学应该是个性化的。
  (三)小班化教学和语文教学目标、语文特点的契合
  在目前的教改中,语文教师要落实教学的实践性、互动性和个性化,困难重重。因为目前大班教学规模对语文教学有着诸多制约,比如: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讲授法就成为完成任务的“最好”办法。教师的“提问”异化为事先预设好的“陷阱”,创造性的提问或回答成为教师的“心病”;因为班级规模大,学生人数多,课时根本不容许。
  而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和语文教学的特点恰好契合。小班教学除了可以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研究法这些在大班教学中通用的方法之外,还可以根据小班自身特点进行“活动式教学”,如进行质疑讨论、分组辨认、游戏竞赛活动、角色表演活动、图表示意活动、配唱活动、实际操作活动等。这些正是母语课程所需要的,因为只有学生在课堂上动嘴、动手、动脑,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其次,班级规模小的班级,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更加深入更加全面。比如,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就很需要这种深入而全面的互动,作文教学理想的状态就是教师能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文题,在小班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有的放矢地指导和帮助各类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可以重点帮助那些对作文有恐惧感的学生克服心理上的问题,帮助那些想写作文但苦于找不到好方法的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帮助那些对写作有爱好的学生进一步提升写作水平。再次,班级规模小了,才有可能使教学设计个案化。而教学设计的个案化,有利于使不同类型、不同水平、不同发展倾向的学生都受到有针对性的教育。在母语教学中,针对学生的个性进行教学显然对学生母语水平的提高更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