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9年第1期 ID: 353500

  

语文高考“怎么考”

◇ 潘新和 郑秉成

  关于作文“怎么考”,应从语文试卷整体结构上进行考虑。
  
  一、语基题、阅读题、语用题与作文题的整合
  
  以往“语文应用板块”所检测的语文“能力”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偶然性。例如2007年福建省高考试卷的第六大题第15、16、17三个小题,分别考的是:改病句;抒情句仿写(“鲜花虽然娇艳,但经不起风吹雨打;小草看似寻常,却更能承受酷暑严寒”);拟新闻标题。不知道这命题的依据是什么:15题,能改两个病句,不等于就不会写病句;写不写病句,写病句的概率有多高,在作文中不是更能考查得出来吗?16题,为什么要仿写这个抒情句,能仿写这个句子就表明会“运用联想和对比,表达对生活的某种认识”吗?“对生活的某种认识”不是也可以用别的句式来表达,为什么非要用这种抒情性、对比性的句式呢?能仿写抒情句就也会仿写叙述句、说理句吗?唯17小题拟新闻标题尚可,因为这可以检测概括力,这是每个学生都需要的语文基本能力。但是考拟题,与作文“自拟标题”重复,所以没有必要设题;何况,为什么考的是为“新闻”拟题,而不是为“散文”或“小说”拟题,这是很让人感到困惑的,难道人人都要会写新闻吗?写新闻是每个人必备的能力吗?可见,这些“语文应用板块”题目的设置缺乏理据,挺莫名其妙的。应该取消或作适当的整合。
  因此我们建议尽量不考这类无效度的题目,换成考查具有一定普遍性的语文能力。取消这个板块,将这10分归人写作,也即拓展素养与表现方面的空间。写作正是检测考生语文应用能力的最好平台。
  “作文”题初步设想(以2007年福建卷为例):先取消“自科文题”(6分)、“语用题”(10分),将来“社科文题”(6分)、“文言文题”(6分)也应该取消,这“28分”归并入“作文”题。再从阅读题中划出部分分数,“作文”题可增至110分左右,可用其中50-60分左右,设置2道小作文题,其一为“时文评析”题,主要考的是交互性的说明与议论;其二可用以考核“想象与描写”(侧重于叙事能力)、“概括与议论”(侧重于说理能力)、“分类与说明”(侧重于阐释能力),每年选择其中一种考查,以覆盖检测基础的表达能力,这些基本的写作能力是人人都要具备的。再用50-60分考一道大作文,以检测能体现考生自我优势的特殊的写作能力。这就兼顾到了言语表现的“基础”与“发展”两个方面能力的检测,有利于将语文基础教育真正引导到“素养性”“表现性”和“言语个性”上来。
  着眼于学生的基本写作能力的检测,命题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意到检测写作能力的覆盖面。上述三道试题考查了想象与描写,概括与议论,分类与说明。想象与描写,是记叙类文体写作的基本能力;概括与议论,是议论类文体写作的基本能力:分类与说明,是说明类文体写作的基本能力。三道试题覆盖了三大类文体的写作能力,同时,这三种能力又是不论写何种文体的基础性的能力,是每个学生都应具备的。
  (二)注意到写作基本能力的重点。写作能力是涉及面很广的,在考查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抓住最重要的若干种进行检测,这就得尽量突出重点。上面的试题,记叙类文体突出的是场面与细节的描写(创造想象)能力,说明类文体突出的是分类与说明(形式逻辑)能力,议论类文体突出的是分析与论述(辩证逻辑)能力。这三方面大致上体现了各种文体写作的核心能力。
  (三)注意到写作中的难点。注意到能力检测的难点。有的放矢,测评才有区分度。记叙类文体难在场面与细节的想象。说明类文体难在分类逻辑的严谨(对等、包举、准确)与说明的清晰,议论类文体难在提出问题、阐明论点与对论点的具体分析,这些方面,既是写作的难点又是学生写作的薄弱环节。试题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使学生清楚地知道本试题考查的要点,使他们能有意识地在这些方面努力展示自己的才能。
  就“大作文”看,一般认为有三种形态:命题作文、供料作文、话题作文。现在据说还有第四种,介于供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之间的被称为“新材料作文”或“后话题作文”。——当然不限于此,比如还有“问题作文”“半命题作文”“看图作文”等。不论有多少种胚型,也是各有利弊,命题者要明白其利弊所在,扬长避短。才能避免命题的盲目性、随意性,那就不会出现诸如一哄而上用话题作文题型、命题作文题型,或一哄而上用“二元对立”或“诗性”题目,才会避免出现诸如《提篮春光送妈妈》这种让人啼笑皆非的题目。
  下面这道2007年海南和宁夏卷的作文题,是一道“供料作文”,由于命题者缺乏基本的作文命题素养,对“供料作文”的特点没有研究,设题就有问题。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法国化学博士别涅迪克做实验时,有一个烧瓶掉在地上裂而不碎。他很好奇又一时找不到答案,就将烧瓶贴上标签,注明问题。保存起来。一天,他偶然看见报道说,有两辆客车相撞。司机和乘客都被挡风玻璃碎片划伤。他立刻联想到那个烧瓶,经过化验。发现烧瓶曾盛过硝酸纤维素溶液,这种溶液蒸发后留下一层无色透明的薄膜,牢牢地黏附在瓶壁上起到了保护作用。“如果将这种溶液用到汽车玻璃上,车里的人不是更安全吗?”因为这个意外的发现,别涅迪克博士获得20世纪法国科学界突出贡献奖。对此,有人评论说,创造需要机遇,更需要执著的追求。也有人评论说,创造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那么崎岖。那么遥远。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语病),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废话)。
  这是一道“供料作文”题,本来“供料作文”题最大的优点是学生可以从材料的规定性中自由地立意。而命题者由于不明白这一点,在“供料”结束后,还意犹未尽,加上了一条尾巴:“对此,有人评论说,创造需要机遇,更需要执著的追求。也有人评论说,创造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那么崎岖,那么遥远。”这一画蛇添足,就使“供料作文”的优点在瞬间变成了缺点,使学生因而陷入了他人观点的牢笼之中,没法进行开放式立意。本来考查学生能否从材料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形成的是怎样的观点;这样一来,不但失去了检验学生抽象能力的机会,而且使他们思想创造力无从体现。在写作能力中,在写作的创造性中,观点的创见性是最重要的,由于命题者不明白这一点,就盲目地消解了该题目的首要的功能,使题目中的“自主确定立意”的要求落空。可以想见,两省数十万考生基本上只有两个观点:不是说“创造需要机遇,更需要执著的追求”,就是说“创造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那么崎岖,那么遥远”。
  作为供料作文,对于材料的要求比较高,其中很重要的一条要求就是材料不应只具有单一规定性,而应该具有多重规定性。这样,才可能提 供给考生多种的切入点,可以多角度立意。上面这道题目中的材料就不符合这一要求,一般来说,较为准确地抽象出来的观点就是:机遇只垂青于有准备的大脑。这样的材料的内在规定性就太狭隘了。
  这道题还存在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是倾向于写议论文。因为命题者明白地告诉考生你必须对这两种观点做出回应,“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而对这两种观点的取舍、评判,较为适合于议论。这就使题目中的自主“确定文体”的要求也同样落空。这对于擅长于叙事抒情类文体写作的考生不公平。
  从2007年高考作文的命题来看,“怎么考”的问题还相当严重,而且是普遍存在着的。比如:上海的“必须跨过这道坎”,重庆的“酸甜苦辣说高考”,限制得太死、太实,不利于思维的发散,考生只能削足适履:全国卷Ⅱ“帮助”,北京的对“春夜喜雨的不同评论”写出你的看法,山东的“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浙江的“行走在消逝中”,江西的“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都是以观点命题或疑似以观点命题,这是命题的致命伤,因为剥夺了考生立意的权利,也就等于剥夺了他们的话语权;湖北的“母语”,湖南“诗意地生活”,提供的材料隐含着主题,也类似于以观点命题:“母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诗意”与“失意”的含义也是明显的;江苏的“怀想天空”,天津的“有句话常挂在嘴边”,辽宁的“我能”,太泛。缺乏必要的限制,几乎无所不可,易于套题:安徽的“提篮春光看妈妈”,莫名其妙,不知所云,让考生完全不知所措,逼着考生提心吊胆地瞎讲。
  
  二、开放性作文命题的基本要求
  
  大作文命题要求如下:
  1、排除审题障碍。审题不是能力,不应成为考点。真实的写作题目一般都是自拟的,是无需审题的,作文的命题是考试形式的需要,是不得已使然,所以,不应该将“审题”作为考点。命题只要给学生清晰地圈定一个范围就可以了,题干越简洁越好,千万不可故弄玄虚,有意把学生诱人歧途。考试专家雷新勇博士就此分析过,他认为:“只有在控制了试题背景材料因素的情况下,才能通过考生在该试题上的行为表现,来推测考生具备某种能力的程度或掌握某些知识的程度。”(《大规模教育考试:命题与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144页。)因此,不应使“审题”这一辅助性的试题背景材料因素,干扰了考生的写作能力的发挥,以致可能只是因为“审题”不慎(这种情况在考试的紧张焦虑情绪下是特别容易发生的),而遭致因“不符合题意”而打入“另册”的厄运。这是不符合“生本化”原则的。
  2、禁绝观点入题。观点入题是命题的大忌。在写作的一切创新中,观点(情意)的创新是首要的,是文章的核心价值。而观点入题实质上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不能考查学生提出问题、形成观点的能力。不论是直接以观点入题,还是命题中隐含着主流观点,都是对学生思维的侵犯与干扰。没有观点的预设,学生从哪一个角度切人都可以提出问题、发表意见,甚至相对立的观点都可以言之成理。这样,能力强的学生自然就能脱颖而出,一展才华,有利于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留有选择空间。命题既要有所限制,又不宜限制太死,要给学生的自由发挥留有余地。太“宽”,就失控,难免导致大量的抄袭宿构之文出现;太“窄”,对考生难以做到“公平”“公正”,只适合于一部分考生,而不利于其他考生。比如“材料作文”,材料不能过于单调,因为材料本身就是一种限制,过于单调,优秀的学生无可选择,也就难以发挥写作“个性”。题目的限制范围要有一定的张力,内涵丰富,含义开放,学生可选择的角度应当较为多样。
  4、兼容各种文体。从理论上说,学生的言语优势是各不相同的,一个学生只要擅长于一种文体的写作就可以了。所以,近年的作文试题都有“文体不限”的说明,这是一个极大的认知上的进步,也体现了对考生的人文关怀。但是设题如果出现偏颇,“文体不限”就成了一句“伪善”的空话、套话。近年出现的大量的“诗性”命题就是如此,因为它只适合写些叙事类或抒情类文体,比如“山的沉稳、水的灵动”,这是主观化、审美化的感受,让擅长议论的考生如何是好?而“凤头、猪肚、豹尾”这种题目,让擅长叙事、抒情的学生情何以堪?如果一道题目难以囊括各种体裁,可以出二至三道题目,这才符合“生本化”原则。
  此外,避免猜题、押题自然当是作文命题的常识。
  
  三、语文试卷结构与题型的初步构想
  
  作为研究、讨论和参考,不揣浅陋,将试题结构与题型的构想陈述如下。
  全卷分为三大板块:文学(经典)读写板块,60分;实用读写板块,40分;个性写作板块,50分。
  
  1、文学(经典)读写板块(60分)
  该板块侧重于文学、经典文本赏析。分为四个部分:识记(古诗词、经典名句填空或默写)、理解(文言文的解释和翻译)各10分;赏析(课内外要求阅读的文章和专书中精彩句段的分析品味,从教科书。指定的经典、名著或课外阅读名著中共出5道题,每题4分)20分;文学鉴赏20分(课外古诗文或现代诗文,可以采取出两道题由学生选择一道,也可以只出一道)。
  考查目标:共能和异能。
  
  2、实用读写板块(40分)
  该板块侧重于实用读写能力的检测。题型采用“时文评说”,可由2-3小题组成。其中可包含检测分析概括、分类说明或想象描写等1-2小题,10-20分。主体是“时文评说”,20-30分。
  考查目标:共能和异能。
  
  3、个性写作板块(50分)
  大作文一道,题型不作统一规定,但是文体、角度可以自选。
  考查目标:异能。
  本试卷结构主要特点:
  1、考查导向明晰。其指导思想是:不论文学还是实用读写,对所有考生都是共同、基本的要求,不应看做是为了“选修”所设置的。就是说,在基础教育中审美、实用文本阅读这二者不可偏废。
  2、重视“文学(经典)鉴赏”。凸现审美教育的重要地位,提高了该题中主观题的赋分。赏析和鉴赏共40分。可以考一道成篇的鉴赏题,达到20分。
  3、考查重点突出。考生各自的优势,包括“选修”课程的学习成果,都可以在“个性写作板块”中体现。虽然大作文降为50分,但是仍然是全卷中赋分最高的一道题。
  4、实现了考查“语篇”为主兼顾“语基”的目标。全卷“语基”部分达到30-40分。考查成篇的文章有3-4篇,覆盖了审美、实用和言语选择性发展诸多方面内容,较好地保障了试题的效度和区分度。
  该卷既照顾到基础的审美与实用读写的普遍要求,也注意到言语生命个体成长的差异性,给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提供了较为充分的表现空间,比较好地体现了“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方针。

语文高考“怎么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