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4年第2期 ID: 358755

[ 孔凡成 文选 ]   

语境教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

◇ 孔凡成

  语境教学是为了提升学生在特定语境中所需的具体的语文能力,而运用语境理论来指导教师教语文与学生学语文的教学。具体而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语境理论为指导,顺应教学语境的变化,遵循语境教学原则,根据语境教学特点和语境教学途径,运用语境设计法、因境定教法、语境教学法和语境评价法,教给学生语境知识,指导学生掌握语境学习法,切实提高学生生活需要的语文能力。[1]
  探索语文教育发展史,是否将语境教学引入语文教学,恰恰是传统语文教学和现代语文教学的分水岭。皮特·科德指出:“传统认为,语言是一个‘语言的’语言学概念。它很少关心‘适合性’这一概念,也不考虑语言行为对不同社会环境的反映方式。而现代语言教学的一个很大的优点是,它较多地从社会的角度来对待语言,并且注重语言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的交际功能问题。”[2]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语文教学就语言学语言,很少结合语境来指导语言学习。结果,学生所掌握的只是一些静态的语言知识,严重制约了学生的符合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的提高。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引入语境理论,语境教学应是未来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
  一、语境教学:科学性质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
  教学是一种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的,在特定时间由师生双方在特定场合进行的交往实践活动,即交际活动。语文教学是在特定时间由师生双方在特定场合进行的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为宗旨的交际活动。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言语交际过程,是课堂语境因素随着教学内容变化而演进的交际过程,伴生于这一交际过程的语境因素对语文教学成功与否起着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课堂交际语境中的某种语境因素,也可以根据需要引入某种社会文化语境因素,还可以和学生一起创设与这种言语交际能力一致的虚拟语境为教学服务。
  语文教学目标的达成也离不开语境。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并不是一种抽象的东西,而是与特定语境相适应的具体的言语交际能力。培养这种能力需要提供、创造与这种言语交际能力相应的语境因素。
  口语交际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和语文综合性学习等,无一不是语境教学。以阅读教学为例,李海林早就指出,阅读教学实际上就是语境教学。[3]阅读活动的核心是理解,阅读的实质是学习如何理解语篇。而恰当的语篇理解需要合理地借助语境,联系语篇的具体语境。语篇所在的语境制约着阅读理解的水平,并对文本内在含义起到解释作用。任何语篇都存在于特定的具体语境,如语篇的出处以及语篇的上下文语境;在此之前或之后所产生的其他文本也可以成为该语篇的语境,如作者的其他文本,同时代其他人的作品,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相同主题的作品等。不顾语境,将课文当成孤立的对象,脱离上下文而断章取义,或者把概念化的时代背景与文本宏观地牵连,都将导致文本误读。
  阅读主要是在篇章格局基础上建构情景模型。语篇理解存在三大表征:表层编码,记住语篇中的文字和语句,知道表层信息;篇章格局,积句义成段义,联系段义归结为语篇意义;情景模型,能结合文本的上下文,与读者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相关联,在语篇的命题表征与读者的背景知识相互作用下,经推论而形成对语篇内容的心理表征。这三种表征,相互关联,逐层提升。阅读水平较好的读者,通过表层编码,建立篇章格局,在理解语篇命题网络的基础上,建构情景模型;阅读水平较差的读者,或者停留在表层编码,或者跳过篇章格局,把所读的东西强行拉入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径直以情景模型解读表层编码。[4]因此,阅读本身就是语境理解,阅读教学就是借助语境因素指导学生学会理解作者书面文本的一种言语交际活动。
  二、语境教学:汉语规律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
  语文教学要遵循汉语规律和特点,根据汉语规律和特点开展教学活动。而汉语规律和特点表明语文学习离不开语境的运用,语文教学要根据汉语语境开展教学活动。
  语言有缺漏性特点。在交际活动中,语言材料是有限的,而人们所要表达的主客观世界却是无限的,语言并不是自足的,也不是决定一切的因素。因此,只根据话语来理解说写者所传递的信息和感情,是远远不够的。话语在交际活动中会随着语言环境而改变自己的内容,只有把语言放到言语交际环境中,把语言与构成言语交际环境的各种因素联系在一起,才能显示出它的功能、意义及正确与否。对言语片段的理解必须考虑构成这一片段的各个要素即存在的语境,准确分析环绕这一片段的各个语境要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靠自身的言语来组织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适时地联系语境因素如情景语境因素和社会文化语境因素等,利用它们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手段,克服那种脱离语境,孤立、片面、静止地分析言语片段的倾向,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汉语具有意合性特点,汉语表达很少受语法形式方面的限制,词类和句法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没有时、态、体、数等形式变化,句法灵活多样。而且在语义表达上,只要意义有关联,就可以组合到一起。其基本组合规律就是徐通锵先生指出的汉语语义规则,即“已知的信息统率、驾驭未知的信息,其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大体上就是‘前管后’或‘上管下’,即前字管辖后字的组配选择,上句启示下句的语义范围和陈述走向”[5]。这表明在汉语表达中,前面的话题控制着后面所表达的内容的范围,控制着选择什么样的材料和语义表达走向。这一规则决定了要正确理解词语、文句和篇章的内涵,就必须根据特定的上文或下文提供的语义场,勾前连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意图,领悟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运用语境教学原理引导学生学习,符合汉语规律和特点对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
  三、语境教学:语文教学范式转换的助推器
  语文教学范式是指“语文教师群体对语文教学共同的认知、公认价值和常用技术的总和”[6]。不同的时代有不同时代的语文教学范式。李冲锋认为,我国语文教学范式存在着接受范式、导学范式和对话范式。[7]其中,对话范式则是新时代所倡导的语文教学范式。接受范式的语文教学“一是缺乏让学生参与言语实践的生动活泼的交际情境;二是缺乏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言语交际任务;三是缺少提供具体的言语环境中开展言语交际实践的机会”[8],因而传统的语文学习往往导致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迁移到真实的生活语境中去,无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语文问题,割裂了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对话范式的语文教学,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真实语境密切关联,语文教学要在带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的言语交际实践活动中进行,要给学生提供数量足、质量高、成系列的言语实践活动的语境,为学生在生活中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创造条件。可见,语境教学是达成对话教学的助推器,是实现语文教学范式转换的助推器。   无独有偶,荣维东对作文教学范式进行研究,他认为作文教学存在三种范式,即结果(文本)中心范式、过程(作者)中心范式、交流(读者)中心范式。其中交流(读者)中心范式就是交际语境写作范式,交际语境写作是解决我国写作教学问题的科学理论,是我国写作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方向。[9]这一研究成果也与李冲锋归纳的接受范式、导学范式和对话范式相对应,即接受范式时期写作教学盛行结果(文本)中心范式,导学范式时期写作教学出现过程(作者)中心范式,对话范式时期写作教学应走进交际语境写作范式。这在一定意义上将语境教学推向台前。
  四、语境教学:语文教学纠偏的重要手段
  我国语文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又大都可以归结为严重缺乏语境意识。第一,缺乏上下文意识。在作文教学中,不善于根据语体要求选用相应的文体,存在语体单一化(重文艺语体)、文体单一化(重文艺散文)倾向;在阅读教学中,出现层层肢解的现象,存在脱离文本整体片面分析思想内容的倾向。第二,缺乏情景语境意识。阅读教学不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和课堂情景,一味地满堂灌、满堂问、满堂声光电现象时有出现;作文教学缺少真实的写作任务、特定的写作处境和真切的读者对象;口语交际教学不提供真实的生活语境。第三,缺乏社会文化语境适应意识。既不注意根据汉语文化语境规律教语文,也不注意顺应社会文化语境的变迁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当下这个全球化、信息化、民主化、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时代,一些教师仍然墨守成规,采用一元主导的灌输方式开展语文教学。这显然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不可能在思想教育上和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上取得成功。
  开展语境教学,则有利于我们改进语文教学现状,变假语文为真语文,真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如坚持运用上下文教学法,就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课文的上下文展开活动,避免游离文本的现象出现;运用情景语境教学法和虚拟语境教学法,可以使所学知识和技能成为特定语境中解决生活问题的需要,便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语境教学代表了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能够改进语文教学现状,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使语文教学更具民族性、科学性和现代性。
  参考文献
  [1]孔凡成.语境教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9.
  [2]皮特·科德.应用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1983:12.
  [3]李海林.语境学与语文阅读教学[J].语文学习,1993(11).
  [4]王荣生,宋冬生.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4.
  [5]徐通锵.基础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87.
  [6][7]李冲锋.语文教学范式[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6:27,30.
  [8]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89.
  [9]荣维东.交际语境写作:我国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J].语文教学通讯(C),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