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4198

[ 赵洪福 文选 ]   

学\思\习\行: 孔子的教学过程初探

◇ 赵洪福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注重学思结合,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文、行、忠、信的教学内容和学、思、习、行的教学过程更值得人们去探究。
   好学:孔子非常重视学,主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治长》)、“多见阙疑”“多见阙殆”(《论语·为政》)、“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等。在教学中他更是把“学而知之”作为根本指导思想,就是说学是求知的唯一手段,知是由学而得的。《论语》中“学”字有64处之多,都是由学到知的“学”。
   孔子所说的学不仅指载之于简策的间接经验,还包括通过见闻与外界事物相接触掌握的直接经验。孔子非常重视见闻之学,在《论语》中有“见”字71,“闻”字57,“见”“闻”二字共128处,从这个统计数字可以看出孔子是主张通过多见多闻获得知识的。
   孔子一生“学而不厌”,晚年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更是学生的表率。
   善思:孔子认为,从“闻、见”中所得的知识,如果不经过思考、分析、整理、引伸、归纳,提高到理论的高度,必然导致所学无所得;如果仅仅有了思考而不以所学为依据,那也是属于空想而且是很危险的。所以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他的学生子夏也曾提出“博学而笃专,切问而近思”(《论语·子张》)的命题,说明了学和思的内在联系和辩证关系。孔子既反对学而不思,也反对思而不学。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为政》)在孔子看来,学习是艰苦的智力活动。必须学思结合才能完成。他特别欣赏那些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学生,如孔子对学生中能“闻一以知十”(《论语·公治长》)的颜回,或者是“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学而》)的子贡都给予高度的赞赏。那种既不学,又不思的人孔子认为是不堪教育的,他所说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论语·阳货》)正是这些人。
   时习:《论语》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由此可见孔子对“时习”的重视。何谓“时习”?《论语》一书中“习”字出现过三次,即“学而时习之”、“传不习乎”(《论语·学而》)、“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前两个“习”字,都与掌握知识有关,即是对已学的知识、技能进行熟练和巩固,含有温习、练习、实习的意思。“时习”阶段的要求,是对所获得的知识及时地、经常不断地进行复习,以便把它们巩固地保持下去,以免遗忘。孔子把适时地学与习相结合看作愉快的事;同时,这里的学与习结合,正是现代汉语“学习”一词的来源。
   孔子既然把习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阶段,他的弟子也就按着这种方式进行着反复的练习、实习。如曾参将“传不习乎?”作为“三省”己身的内容之一。子夏还说过:“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论语·子张》)就是说,一个学生要自觉地每天获得新知识,每月必须系统地练习、实习已掌握的本领,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学而时习”的过程,不仅是学生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形成能力的过程,而且也是学生独立猎取新知识的过程。所谓“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它可以使学生“闻一”“知二”,闻一“知十”,“告诸往而知来者”。这一由旧知到新知,由继承到发展的过程,自然是愉快的,“不亦说乎”的心理油然而生。
   躬行:孔子在“时习”阶段肯定了练习和实习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为实行前的准备;另一方面,又强调学与行的结合,即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作为认识的最终考验。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他认为言行必须一致。
   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这是批评一些人只是读死书,死读书,在社会实践中不会解决实际问题,书读得再多也只是一堆没有用的书本知识。在孔子看来,这是知而不能行,其知无用,等于不知。可见孔子是主张知行一致的。
   学思习行是孔子的教学过程。他的这一思想,为儒学所继承和发展,并以孔子的名义总结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个过程,其中的“博学”和“审问”属于“学”的过程,“慎思”和“明辩”是“思”的过程,“笃行”当是“习”和“行”的过程。这五个阶段是对孔子教学实践的总结。
   学思习行的现实意义:根据孔子“学思习行”的教学思想,吉林省松抚三中提出了关于“学思习行整体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构想。“学”,指“掌握知识”的活动,即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思”,指“思考”和“研究”问题的活动,主要是学习中的探究和创新;“习”,指“巩固知识、重复动作和尝试解决问题”的活动,即复习,练习,演习;“行”,指“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即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实践。他们认为,教学过程千变万化,基本上都是学、思、习、行四种学习活动及其相关教导活动的不同组合,学、思、习、行是学习过程的基本要素和基本环节。它们的各种合理组合,构成适应各类学习需要的优化学习方式,从而实现学生素质的和谐发展。学习过程可按学习的不同要求和这四种要素的不同组合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思”为核心的“学、思、习、行”结构,属于“探究发现学习”方式;另一类是以“习”为核心的“学、习、思、行”结构,属于“接受学习”方式。这种学习分类思想,为不同类型学习过程的优化提供了基本思路,也为各个学科教学模式的建立提供了学习理论模型。例如语文阅读课的“初读、复读,研读、质读,练读、归读”模式和作文课的“识题、初作,受导、复作,参研、正作”模式。
   总之,学、思、习、行的学习过程结构模式是科学性很强的有机统一体。在学习过程中,根据“知”中有学、思、习,“习”中也有学与行的道理,通过“自我评价”,又把“行”反馈到“知”,使“行”与“知”贯通起来,构成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循环往复活动。通过这种反馈活动既对学习开始时制定的预期目标进行验证,同时也起到了对学习行为的强化作用,使学习者在“再认识”和“再实践”的过程中,加强了对各种能力的综合培养。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2009级教育硕士(750000)

学\思\习\行: 孔子的教学过程初探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