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4179

[ 羌燕 文选 ]   

让美在语文课堂上生成

◇ 羌燕

   教学案情
   《槐花》是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记叙了“我”对朗润园中一棵槐树由不注意到尽情欣赏的过程,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情景理三者交融,构成这篇散文独特的意蕴美。这里摘录教学本文时的几个片段:
   片段一:
   (展示槐花图片,配以背景音乐)
   师:远远的,一缕沁人心脾的芳香向我袭来,情不自禁的,我身上所有的毛孔都舒张开了。循着花香,行至那棵槐树,眼前枝头上的槐花已粲然怒放,一串串的,在银辉的笼罩下,宛如一位瑶池思凡的仙子,玉坠纷披,摇曳生姿;又像一位刚沐浴而出的少女,冰清玉洁,楚楚动人,让人魂牵梦绕。今天让我们走近国学大师季羡林笔下的《槐花》,去品味大师的语言,聆听大师的心声,和大师亲密接触。
   片段二:
   师:这是北京朗润园中充满灵性的槐花,是为人间增色添彩的槐花,是美的化身,能用你的朗诵来传达这种美吗?(采用个读、比读、齐读等形式,师生点评)
   片段三:
   师:阅读季羡林先生的人生感悟,无疑是在品尝人生盛宴,这道盛宴流淌着先生淳朴恬淡、天然本色而又不失繁复绚丽美的语言,浓缩了先生穿透世事云烟洞彻人生的独特魅力,细细玩味赏读,如同啜饮玉宇琼浆,使我们得到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营养。(结束语)
   教学分析
   薛有庆在《新课程呼唤美的语文》一文中说:“语文是美神维纳斯断臂的浮想联翩”,这句话精练美妙地概括出语文美的学科属性。语文学习的主阵地——语文课堂应充满美的旋律。《课标》指出:“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为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创设美的语文课堂势在必行。语文教师应该注重挖掘语文教学中美的因素。《槐花》一文有着独特的意蕴美,这是教者创造美的语文课堂的“脚本”。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实践这一理念。首先,抓住新课导入环节,努力将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模式用于导语,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尽快地融入课堂。对槐花的“美”,不仅要求学生找出具体文句,而且要求学生用已知的赏析方法,联系自己的感觉,去思索,去联想,让学生在感受槐花之美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手段加深感受。在教学语言上,我设计优美简练的语言,用亲切生动、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的朗读感染学生,使学生美美地进入课堂,美美地徜徉在课堂,又美美地走出课堂。
   下面,我结合以上教学片段,就教师如何让美在语文课堂上生成作一阐释。
   一、读书,显现语文美
   古时的私塾教育,注重诵读,课堂上总是书声朗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地朗读简直是美妙动听的乐曲。美文教学应与古文一样,力求多读,让我们的语文课堂能够重新响起特有的朗朗读书声。在教学《槐花》时,伴随着舒缓的音乐而自由朗读,同学们感情投入,沉醉在槐花世界。找写槐花句子时的个读,赏析后的比读、齐读,读出了轻重缓急,读出了槐花的韵味。尤其是参差错落的句式,学生读得极有韵律感。一篇优美的散文朗诵出来即是一首悦耳动听的乐曲,让人沉醉,字句之间有如身临其境。在此情景交融之刻,适时点评,既可以提高“读”的质量,也可以指导“读”的方法和技巧。有朗朗书声的课堂,有深情款款的意境,才是美的课堂。“读”本身是一种享受,通过“读”可以品味美词佳句,酝酿感情,更加鲜明地凸现语文学科特征,显现语文之美。
   二、语言,渗透情理美
   大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课堂教学语言是否美决定中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成败。美的语言是蜜,可以粘住一切。教师语言表达能力,不但对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影响,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影响。如果把填词谱曲喻为“第一度创作”,把演唱喻为“第二度创作”,那么,语文课文是作者的“第一度创作”,教学则是教师的“第二度创作”。中国语言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语言艺术不言而喻。而语言是语文教师的主要教授手段。教师以语言为凭借,把无声的教材转化为有声的语言,进而“传道、授业、解惑”。通过授课时情趣盎然的描述,鞭辟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引入文学天地里去探求真、获得善、享受美,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在教学《槐花》一课时,无论是导入语还是结束语,我都力求语言的形象生动,少而精炼,以最少的语言表达尽量多的内容,以富有感情的语言架起学与教的桥梁,以动情的讲读引学生融入情境。
   三、情境,激发情趣美
   “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情境创设就是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独特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和欲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思想、对周围世界的理解以及在智慧、意志和性格的个性特点方面,没有完全相同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情境的创造就是挖掘孩子内心的创造的角落,使之开出灿烂的思维的花朵,并且结出丰硕的创造性的果实。在情境当中让学生结合自身成长和经历生成个人的独特体验,从而把语文的触角伸向外在的世界,触及学生的内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情境的创造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课文需要不同的创造方法,不同特色的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创设情境。当然,在创设情境时也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积累水平以及已经具有的语文素养来确定方法。在导入《槐花》一课时,我展现了一组多角度拍摄的槐花的图片,配上优美的音乐和描写槐花的语段朗读,试图创设良好的氛围,调动学生的耳、眼等各种感官,激发学生内心最真最深的情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位地进入感受美、鉴赏美、热爱美的活动中,获得审美体验。
   美能启真,美能导善,美能移情,美能怡性。在文学艺术中,我们对真、善、情、性会有切身体会。可以说,美学在教学中的应用潜力不可估量。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认真发掘美,用美吸引学生,用美感染学生,用美陶冶学生,那么,语文教学将会别开生面。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让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培养学生发现美,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让美在语文课堂上生成,在学生的心头绽放。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226399)

让美在语文课堂上生成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