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智慧课堂,是指充满智慧的语文课堂,它是教育思维和教育情感互动的产物,是师生智慧互动共生的过程与结果(吴永军,《关于智慧课堂的再思考》,《新课程研究》,2008年第4期)。思维是语文智慧课堂的核心,没有思维,就不可能有“智慧”。因此,语文智慧课堂应当是学生思维生成和发展的场所,应当努力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为此,语文教师的所有课堂行为,尤其是教师的提问,要具有思维价值,即提问能促进学生深度思维。
一、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在建构语文智慧课堂的过程中,许多语文教师的目光大都集中在如何处理课堂生成性内容、如何使师生深入对话、如何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如何运用教育机智等问题上,而把最常见、最有效、也是最不可缺的课堂提问给忽视了。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痼疾仍然没有得到彻底根治,很多语文教师仍在课堂提问的误区里徘徊。
1.提问频繁。过去是“满堂灌”,如今又走向另一个极端——“满堂问”,变一讲到底为一问到底。有位教师教学《春》,短短的一篇散文,一节课竟然问了30多个问题,而且大多是教师问学生答。一堂课只有45分钟,除去认读字词的时间,平均每分钟就问一个问题,学生只能被问题牵着鼻子走,哪有时间思考、品味,与文本对话?这样的语文教师就像例行公事、按部就班的“导游”,虽使游客目不暇接,到头来游客却头脑空空,一无所获。
2.问题简单。这样的课堂乍一看热热闹闹,师生“对话”,一问一答,学生紧随教师,全神贯注。可再仔细一听,才发现教师大多在明知故问。教师的问题简单到只需学生回答“是”或“不是”、“好”或“不好”。学生张口便来,不假思索。这样的提问低起点、低标准,换来的必然是教学的低效率和学生对思考的淡漠,时间长了还会产生从众和依赖心理。
3.问题“万能”。在语文课堂上,经常可以听到“万能钥匙”式的问题:“同学们,读了这篇文章有什么感受,和大家交流一下”;“找出课文里你认为最精彩的语句,并说说好在哪里”;“这篇课文写了什么,概述一下主要内容”……类似的问题在各种课堂里几乎都能听到。这种课堂提问缺乏针对性,因此有效性不够。
4.答案唯一。你一定见过这样的课堂,就是教师认真地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自己回答;或是让学生回答后又打断学生的回答,自己完成回答;或者是在学生答错之后没有试图启发学生思考就加入了个人的评价。结果,整个课堂上只能听见教师的观点,而没有学生的观点。教师提问,就是希望学生能说出和自己备课时准备好的“参考答案”相一致的回答。所以,问来问去,无非就是“请生入瓮”。
诸如此类的无效提问充斥着语文课堂,何谈“智慧”?语文智慧课堂呼唤有效提问。笔者认为,有效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提出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探究欲,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增进学生参与度的问题,并帮助学生获取答案,且对学生回答及时应答和反馈的过程。提问就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课堂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思维训练的质量,也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
二、有效提问的时机
一般说来,提问时机选准与否,对学生的思维有着重要影响。那么,在语文智慧课堂中,该在何时提问,才会收到最佳效果呢?
1.学生“愤悱”时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说不到学生有疑问想知道结果时不启发学生,换句话说,要掌握好提问的火候。当教师调动学生进入“愤悱”状态时,学生会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时而课前设疑,时而课中置疑,时而课后留疑,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求状态。如笔者在教学《变色龙》时,用简短的语言导入课文后,问学生:“变色龙”是一种小动物,小说中却没提到,作者为何以它为题呢?这一问,无疑放飞了学生的思维翅膀,学生得去认真看书,寻求答案。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他们很快就明白了:作者用“变色龙”是用来比喻沙皇的忠实走狗奥楚蔑洛夫,因为他像变色龙一样太善变了。这种提问可以改变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的陈旧教学模式,也可以激活课堂气氛。
2.说到“关键”时
所谓“关键”,就是指本课的重点、难点,是那些对学生思维有统领作用的地方,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地方。如教学《孔乙己》时,在讲到文中的“笑”字时,我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发掘“笑”字背后所蕴含的深意。我提了一连串问题:“只要孔乙己一到,店内外就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如今是春晚只要赵本山一到,舞台上下就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孔乙己是咸亨酒店的‘赵本山’吗?”“店内外的人为何都笑孔乙己?”“我们读了《孔乙己》,不但笑不出,心里还隐隐作痛,这是为什么?”这些提问,处处问到点子上,个个都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引起学生积极的探究、热烈的讨论,“笑”的问题研究透了,学生对文章也就理解透了。
3.学生“大意”时
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因受其知识阅历的限制,当然会与教师有很大差距,因此他们会常常对文中的一些重要内容视而不见、无动于衷,从而“大意失主旨”。此时,教师应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从而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比如在教学《湖心亭看雪》时,学生对文中的“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一句往往都不在意,教师可以从中提问:“‘客’是什么意思?”“作者是杭州人吗?”学生思考之后马上明白,原来湖中饮酒人与作者的身世和遭遇相同,那么他们的心境和志趣当然也就极其相似了。学生同时懂得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道理,也就不难理解“我”为何会爽快地答应与一位素不相识的陌路人在一起饮酒。
4.新旧关联时
知识的“网眼”是相通的,旧知识可以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开始,语文课堂教学中,应以旧启新、新旧相连,不断拓宽知识的内容。课堂提问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去思考新问题。在新旧知识关联时提问,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内驱力,使之更全面地理解新知识。比如笔者在教学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时,一位细心的女同学发现,苏轼写作此词时只有39岁,她不解:这个年龄还没她爸爸大的苏轼为何自称“老夫”呢?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39岁的欧阳修为何自称醉‘翁 ’呢?”学生通过讨论很快明白:苏轼与欧阳修自称“老了”,是因为他们此时都被贬官,怀才不遇,内心抑郁,却又无可奈何,只能以此自我解嘲。
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可以更加凸显智慧课堂的智慧之美,语文智慧课堂需要有效提问。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金牛湖初级中学(21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