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普遍重视“句句翻译,字字训练”,虽然教师颇为用心,但学生却不大“动心”。文言文课堂教学,如何让训练生动而有效,怎样让教学生动而丰满,值得思考。
一、备课当有高度
一堂课要触动学生的心灵,教师必须有文本阅读高度。最近执教《陋室铭》时曾为这样一个问题做了一些功课:教学此文应如何把握课文在教材的位置转变。以前使用人教版教材,此文在七年级下册,与《爱莲说》同一单元,单元教学目标是“托物言志”。此次使用“苏教版”教材,此文在八年级下册,单元教学目标是“道德修养”。我觉得,教师备课首先要把握编者的编写意图,不能孤立地讲解课文本身。纵观第二单元课文,从具有伟大共产主义精神的白求恩,到提倡敬业与乐业精神的梁启超,再到周国平的《人类的高贵在于灵魂》,编者的用意明显在于多角度落实“引导学生效法先贤,努力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单元目标。据此,我将此文的教学难点定位在“品味陋室文化,感受君子风度”上。
为了从更深层面解读课文,我针对刘禹锡“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查找了一些资料,比较同样具有贬官经历的苏轼、柳宗元等人后发现: 刘禹锡虽有23年颠沛淋漓的贬谪经历,但贬谪归来后,刘禹锡官至苏州刺史。苏州人把他和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为“三杰”。唐文宗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玉袋。刘禹锡的富贵晚年怎能以“安贫乐道”概括。
教师备课要有高度,并不意味着学生也要达到这一高度。但只有探究文本的高度,教师才能获得个性解读的权力。教师备课要有俯视教材的能力,否则,仅仅重复教参的声音,课堂必然索然无味。
二、拓展要有力度
不少老师把力气放在基础字词上,却忽视文本情感。文言文阅读要不要也应有效拓展。文言文教学不是要把教师“桶”中的“水”倒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去寻找水源。讲《晏子使楚》,可以拓展几个晏子的智慧故事,如“晏子使楚系列故事”。文本拓展不是再次精读,只求“一点突破”就已实现拓展目的。文言文课外阅读需要源源活水,如果文言文教学只是限于几个孤立的文言现象和词句理解,那学生就真的成了所知甚少的井底蛙。这样的教学无法触动学生的心灵。
学习是在一定情境中发生的,是从不同背景、不同角度出发,通过独特的信息加工活动,建构自己意义的工程。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合理的情境,而文言文中的背景故事,古代文化现象,作者的生活经历和精神内涵的拓展,就是创设情境的鲜活而丰富的材料。文言文教学也要渗透古代文化,文言文本身富含古代文化信息,语文课要多点文化味。初中的孩子已经很有思想,文言文教学也应学习“百家讲坛”。老师讲,学生也讲,课堂气氛自然活跃,学习文言文自然有了劲头。
三、教学须有坡度
触动学生心灵的教学,需要有坡度。文言文阅读教学至少要具备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自由阅读”,解决读准字音、读懂原文的问题,很多老师对这一层面抓得很扎实。第二个层面是“激情乐读”,要让学生“乐读”,必须教学引导。配乐、小组竞赛等都可以引起乐趣。最为重要的是,教师的范读引领。北京师范大学附中韩军老师特别注重朗读,抑扬顿挫,低头吟回,慷慨激昂的朗诵,透露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深深热爱。这种感情通过范读“传染”给学生。教师将文言文读出韵味,读出热情,才能让学生感觉到文言文是“鲜活而有生命”的。第三个层面是“阅读提升”。鲜活的文言文教学,教师要真正使触及到作者灵魂,从而使学生产生心灵共鸣。比如,可引导学生探究:“铭”作为文体是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那么,刘禹锡的《陋室铭》动机何在?教学《马说》,可深度思考,是伯乐赏识重要还是千里马自身努力重要;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深度讨论,困境和顺境哪一个更能使人成才。
当下文言文教学,不少教师眼中只有“言”的积累,心中缺少“文”的关注,其实只有两者结合,才能体现“文言”的魅力。因此,教师应在文言文赏析上用力。对“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入”, “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的“入”进行赏析,学生会体会到文言的韵味,并逐步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有了“坡度”的文言文教学不会枯燥和无味。
四、点燃需要热度
文言文教学,要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文言文教学要走进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的个性解读意识。这需要教师积极建设有语文味的课堂。不少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已经习惯了教师的字词疏解的方式,主观上对教师的依赖性很高。无形中,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形成一种惰性。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字词教学也可以学习“非常6+1”,以抢答,竞猜甚至打擂台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热情。像寓言《狼》、《愚公移山》、《塞翁失马》,可以让学生设计 “古装”剧本,以深入了解情节,体会作者的思想。文言文教学的作业设计不应该只是单一的书面练习,教学《人琴俱亡》,学生一时难以理解王子猷种种怪异之举,可以让学生网上搜集“竹林七贤”的风雅怪事,并以故事会的形式汇报。
文言文教学,要降低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有些教师的文言文教学过分追求词语解释的精确度。字字都讲“统一答案”,学生就会依赖于固定答案。有时可以存有一点空间,不必追求“字字落实”,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个性。
文言文教学,要在文本探究上多动脑筋,努力创设学生讨论的情境,激发学生多层次解读文本的热情。教学《口技》时,我提出“口技表演就是一篇精彩的文章,表演者就是是一个很高明的写作大师,因为他有很强的读者意识”。在“口技”与“文法”相通意识下,让学生结合《口技》讨论,作文设计怎样才能抓住读者的心?文言文教学与写作教学由此被打通,学生的学习热情无比高涨。
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语文的生命力是在生活中不断成长和丰富起来的。语文课堂少不了基础“训练”,文言文教学也少不了词句翻译,但课堂不能止步于此。否则,语文课堂会成为机械训练,会扼杀学生的热情。文言文教学的关键是点燃学习热情,增强人文气息,通过语言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融入学生的心灵。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市赞化学校(22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