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文言选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积淀,蕴含着中华民族特定的思维方式、人文心理。但长期以来,人们对文言文学习只停留于字词解释、句式把握、课文背诵层面,而对文言文所具有的其他价值比较忽视。这种机械的记忆方式,使得文言文教学失去了应有的生命力。造成学生在长期的机械学习中,渐渐远离语文。因此,如果我们反观中学文言选文的价值取向,或许能给传统文言文教学拓宽新的空间,提供新源头。
一、中学文言文的价值取向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称:“语文教科书的编选从特定的背景和立场出发,选择或倾向于某一价值或意向,以实现语文科所追求和向往的价值理念和目标”。苏教版共选37篇古文。如果我们试着对他们进行归纳、分析,则会发现苏教版文言选文的价值取向。
从编排体例看,苏教版打破了常规的文学体裁的编排方式,而采取人文话题的方式来组合成学习专题。每专题由两至三个学习板块组成。板块与板块之间存在着递进或拓展关系。如果追本溯源,把苏教版古文放回相应的专题,就会发现教材对选文学习的最初编写目标,这样,我们就会发现苏教版文言选文的最原始的价值取向。
文言文分布的各专题具体如下:“获得教养的途径”、“像山那样思考”、“历史的回声”、“一花一世界”、“号角,为你长鸣”、“寻觅文言津梁”、“我有一个梦想”、“笔落惊风雨”、“此情可待成追忆”、“直面人生”、“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从各单元的内容来看,我们可以发现这些专题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获得教养的途径和寻觅文言津梁专题。这是学习方法或习惯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因声求气”和“仔细理会”模块的学习,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另一方面则是专题的人文性和审美性倾向。文言选文尽管作为单篇有其特殊性,但是其从属于某一板块或某一专题。这样看来,教材编写的立足点也就水落石出——并不尽是工具性的价值方面,更凸显其人文性的一面,从而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
从题材的角度来分析苏教版作品,通过多次的归纳和统计,我们可以对苏教版文言文作出如下归纳:道家3篇、墨家1篇、政治篇5篇、进取篇5篇、人生失意篇7篇、爱情亲情篇5篇、史记3篇、学习篇2篇、其他4篇。(《锦瑟》、《蜀道难》由于主题的争论可暂时归为其他。)由此可以看出,苏教版教材选择了部分作品,反映中华传统文化概貌——不仅有儒家作品,还有道家、墨家。《逍遥游》反映了道家企求的无拘无束、不受任何羁绊的自由思想,《秋水》篇则告诫学生不可坐井观天,反映了道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而《渔父》则更将中国传统的隐逸思想的源头展现给广大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甘愿保持身之察察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而《非攻》则深刻地揭露了战争的非正义性,表达出不堪战乱之苦的社会底层百姓的渴望与心声。这些作品均是诸子百家作品中较为经典的作品,反映着各家的思想。
就儒家的各类别来说,苏教版选文侧重选取了反映儒家治国策略、人生进取精神、家庭伦理等方面的文章。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进取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在挫折中坚强地直面人生,去实现人生的价值。学生在品读时会强烈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人那特有的以天下为己任、治国救苍生的责任意识和舍我其谁的价值归属感,学生的理想构建、爱国情怀、执著于理想的动力也会在这一天天的品读中渐渐得以培养、提升。
慷慨前进不得,便会失意,失意就会幽怨,就会慨叹,诗作便会产生。《登高》、《琵琶行》《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始得西山宴游记》、《赤壁赋》,这些诗篇更淋漓尽致而曲折生动地抒发出文人们在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时的伤感、哀叹;他们或不坠青云之志,执著于人生的渴望;或哀怨缠绵,低徊忧伤;或壮怀激烈,愤慨不已;或寄情山水,留恋徜徉于其中,在山水之中找到精神的栖息地,让灵魂获得片时的安宁。应该说苏教版教材文言选文展示了他们失意时痛苦挣扎的心路历程,是中国传统文人成长过程的缩影,也构成了中国的贬官文化、山水文化。当然,还有对“孝”、“美好爱情”的赞美,对中华史学文化的展示等,都从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特有的价值观和心理,都反映出教材编写者特定的选取倾向和心理。
二、文言选文价值取向的启示
综观整个苏教版的文言选文,可以看出,苏教版的文言教学应该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取向:
第一是工具性的要求。即“获得教养的途径”“寻觅文言津梁”专题所要求的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这些方法要求在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能活用,且不断深化,最终内化为学生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第二是人文性、审美性方面的要求。“一花一世界”“笔落惊风雨”,从专题的称谓来看,就要求我们以虔诚的心态,带着审美的心,去“慢慢走啊,欣赏吧”,进一步感受诗文的美,感受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从而提升我们艺术美的欣赏力、创作能力。
第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彰显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又要发挥专题文化课程能力的整体功能。
文言文教学应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廖哲勋、田慧生著《课程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4页)这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所在,我们应一代代传承下去。
另一方面,不能孤立地看待单篇的文言文,要着眼于专题教学的课程功能的整体发挥,从而提升整个文言文教学的功效和作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更要着重于单元的整体结构和专题作用。
当然,内容来看,这两者也是并行不悖的。苏教版文言文选文在弘扬传统文化价值的同时,也在深化着苏教版单元主题。如《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谱写了中国传统失意文人的焦灼和寄托的方式,都属于中国贬官文化、山水文化。而从专题单元的角度来看,这两篇文章隶属于“像山那样思考”单元,属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组成了“谛听天籁”模块。这种山水文化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结构上都丰富了单元专题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深化了人对自然的关系。
其他还有如《指南录后序》、《离骚》等篇章,让学生从历史传统文化中找到人生的精神标的,进而进一步明确人生努力的方向和价值归属,同时又深化了单元专题。
因此,我们应该摒弃那种简单机械的文言文识记处理方式。如果对苏教版文言文选录和编排价值取向明确了之后,我们的教学也就有了清晰而又可靠的行为方向。
作者单位:江苏省黄桥中学(225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