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4190

[ 杨素玲 文选 ]   

运用情感沟通方法带动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

◇ 杨素玲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文言文阅读教学不但可以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同时可以使他们理解古人的精神世界。尽管文言文教学有诸多好处,但在现实情况中,文言文教学却是教师教起来压力大,学生学起来苦的恼人状况。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原因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机械,不能结合现实条件,拉近文言文与学生的情感距离。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占主导地位,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鼓励其参与学习过程,这也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一大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教师应根据实际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
   一、系统讲解字词句,学好文言文基础知识
   文言文阅读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原因就在于文言文中字词句的语境是古代社会环境,而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没有古时候的语言环境,因此古文与学生有天然的距离感。为了让学生能清楚地了解古人的意思,明白文中所要传达的意义,教师就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系统传授实词、虚词、句式等基础知识。比如在虚词的学习上,从整个初中文言文的学习内容来看,所包括的虚词重点有12个:“之、其、而、以、则、乃、于、然、焉、为、乎、也”。这些虚词在学习过程中是极常见的。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讲授课文知识,向学生系统传授这些词的用法及它们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如“之”字作为“的”用法:“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等;作为代词,翻译作“他(她、它)们”、“它”、“这”的情况有:“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操蛇之神闻之”(《愚公移山》)、“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等;而作为“到”、“去”、“往”的意义时,则有“;辍耕之陇上。”(《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像上述那样将词汇的用法系统地讲解出来,并时常引导学生复习,那么就可以帮学生打好知识基础,以利于他们理解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另外,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也是中考文言文考察的重点,例如2009年天津中考试题中,就考查了实词“易”、“怫然”、“布衣”、“谢”的含义,而这些词汇在平时的学习中也是学过的。如果学生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积累,则很容易选出正确答案。而接下来的一题中对文言句式进行了考察,让学生从中选出反问语气的一项。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授句式等基础知识,学生将能根据反问语气的定义,选出带有明显的反问语气标志词“哉”的一项:“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二、注重文言文的人文性,拉近学生与文言文之间的情感距离
   文言文是在古代的社会环境中写出来的,与处于现代社会中的学生有天然的时代距离感,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觉得难度比较大,出现学生学习压力大、厌学的情况。不过,古文虽然是古人的精神产物,是在古代社会中形成,但是,它们同样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感情,而人类的思想感情是有共通之处的,即使国籍不同、时代不同,人们依然可以相互理解。因此,教师可以抓住古文的人文性,通过介绍古文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以及文章思想感情等方面的知识拉近学生与古文之间的情感距离,帮助他们学习文言文知识。
   例如,在讲授《曹刿论战》一课时,教师就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向学生补充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知识,将学生的思维拉回古代的战争形势。在讲课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将战争形势分为战前、战时和战后三个阶段,并且在在这三个阶段中注重分析曹刿的话,通过重点讲解,让学生体会曹刿的“远谋”,从而认识到曹刿作为卓越的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同时领略《左传》语言简洁、情节详略得当的行文风格。通过这种方法讲解古文,可以慢慢培养学生对古文的亲切感,这样当他们面对古文学习时,就不再感到害怕,而是像现代文学习一样可以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成为古人的知音。
   同时,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不同的问题,吸引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参加到文言文的学习中,也只有这样才能整体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水平,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
   三、引导学生学会辨析词义
   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水平,就必须教会学生如何辨析古今不同的词义。
   1.辨别古今词义的差别
   有些字,字形、写法古今相同,意义却变了。阅读文言文,既不能“望文生义”,也不能“囫囹吞枣",否则就会造成误解。如“走”古代是“跑”的意思, “妻子”是“妻”与“子”,是个联合短语,“无论”是“不用说”,而不是一个连词。
   2.辨析一词多义
   一个词往往有好几种解释,答题时,不要一看到解词,就随便填上一个解释。答题时,首先要反复阅读,最好能根据其他词义(甚至要联系文意)把句子的大概意思弄明白,然后用自己掌握的该词的各个义项逐个试解,最恰当的词义便是答案。解词时要做到“词不离句”,联系上下文综观整句整段的语言环境来判断意义。
   四、以情动人,将感情融入到古文教学中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每篇文章的内容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气氛,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因此,在语文课堂中,需要渲染课堂气氛,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景,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甚至不自觉地进入到文章的角色之中。例如,在《核舟记》的课文朗读中,我怀着对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微雕文化的敬仰之情,带着苏轼的豁达气息,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苏轼一行三人游赤壁之景。教师入情入境,拨动学生感情上的心弦,使学生见作者之所见,思作者之所思,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五、小结
   除了以上所述方法以外,教师还应重视诵读的作用,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理解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感悟则可以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联系则拓展了学生文言文学习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手段,以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沛县鹿楼中学(221621)
  

运用情感沟通方法带动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