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4187

[ 吴志勇 文选 ]   

议论文语言也应有美感

◇ 吴志勇

   从中学生的议论文看,即使是面对同样的命题,即使是学生采用了比较接近的观点和类似的论证结构,他们的文章也还会有高下之分。有的读来让人兴味盎然,有的则索然寡味。究其原因,文章语言是否有美感起到了重要作用。
   苏轼在《与侄书》中说:“凡文字,少时需气象峥嵘,色彩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中学生社会阅历少,知识还不够丰富,要想达到语言上的平淡,还需一个“渐老渐熟”的过程。也正是由于中学生思想上条条框框少,反倒理应张扬个性语言,提出有新意的主张,反映个人情感。但现在的问题是,中学生议论文,语言往往存在着一种通病,就是模仿报告腔,兼标语口号,拿假话空话虚张声势。文中既看不到作者的真知灼见,也体会不到作者的真情实感,其实,这是语言缺乏个性化使然。
   议论文语言要富有个性,必须让语言时时闪耀着理性、情感、创新之光。
   一、理性美
   文艺作品的核心是意象,而议论文的灵魂则是理性。自己的观点能否让读者一目了然,能否被接受,取决于作者在摆事实,讲道理论证观点时,语言表达是否清晰、准确。
   议论文不是文学作品,一般不采用曲折含蓄的手段来暗示观点,而是采用直接的、十分明确的方式,将作者的观点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现在,有的学生在论点表述上恰恰相反,中心论点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而从根本上忽略了议论文以说服他人为目的的文体特点。
   议论文的论点是作者观点的集中体现,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因此,论点除了直接表明之外,在阐述上也不能有含糊,必须做到语意十分肯定和鲜明,反映在语言表述上,多采用肯定句式。“要”、“应该”、“必须”、“坚持”、“反对”等动词的使用频率较高,如《论“费厄波赖”应该缓行》一文,在第一节就提出了中心论点:“‘落水狗’未始不可打,或者简直应该打。”“未始”似乎有灵活态度之意,但“或者”一转,用“简直”、“应该”非常明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态度,这样就使中心论点的表述十分鲜明有力。应当尽量避免使用“大概”、“可能”、“差不多”等模棱两可的词语。
   议论文涉及到概念的表达时,应做到准确并具有理论概括性。但它又不同于纯学术文章,它所面对的读者不仅仅属于某一学术团体,因此概念的表述力求浅显易懂。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在对“实事求是”这一哲学概念进行界定时,作者联系中国现实,先以成语有的放矢作比,“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而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内部的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概念表述时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在不失准确性、概括性时又做到通俗易懂。
   二、情感美
   中心论点提出以后,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论证自己的观点,做到“以理服人”的同时,在感情的表达上也要鲜明,做到爱憎分明,褒贬判然,从而取得“以情动人”的效果,这就要求语言在文中应处处洋溢着“情感美”。
   议论文要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使观点得到更为淋漓尽致的表达,这要求作者在文中应善于调配词语的色彩。同是表达一个意思,有的词语含有褒扬的色彩,传递着作者的喜爱之情;有的词语含有贬斥色彩,传递着作者的厌恶之感。这些褒贬义词语的恰当运用,就能鲜明地表现我们的感情。比如《笑对人生》:当回答“人生是什么?”这一问题时,“困难”说人生是布满荆棘的坎坷道路,“沮丧”说人生是无穷无尽的烦恼,“失败”说人生是被无情击倒后的眩晕,“自私”说人生是不择手段达到目的,而我要说人生是从生命中开出的一朵灿烂的鲜花。“坎坷”、“沮丧”、“无情”、“不择手段”、“灿烂”等一系列褒贬性词语的使用,两相对比,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感情。
   如果不注意调配词语的色彩,感情的表达就会出错,甚至会是非不明、敌我不分。例:青年们,让我们大家都来做这改革大潮中的始作俑者吧!“始作俑者”语见《孟子·梁王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作俑”是指制造殡葬用的俑像,后用来比喻首开恶例,具有明显的贬义。用在这里显然是弄错了词语的感情色彩。
   增强论证语言的感情色彩,还可以运用反语这一修辞手法,在鲁迅的杂文中,经常运用此种方法来表明自己的立场。《论“费厄波赖应该缓行”》一文中一段话:“叭儿狗一名哈叭狗,南方却称为西洋狗,但是,听说倒是中国的特产,在万国赛狗会里常常得到金奖牌,《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狗照相上,就很有几匹是咱们中国的叭儿狗。这也是一种国光。”这两句话表面像在介绍叭儿狗的名称、产地和经历,实际上是在揭露叭儿狗式的反动文人的封建性和买办性。文中多处运用反语,如“很有几匹”、“咱们”看似满意、肯定,实际上却充满了嘲讽和憎恶之情;“这也是一种国光。”辛辣地讽刺了这类走狗文人以国耻为荣的丑恶行径,表达了作者对他们深恶痛绝的感情。
   三、创新美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只有生动的语言才能说服和感染读者,那种词汇干瘪,语言无味的千篇一律的文章,即使观点正确,也是不会有读者的,因此,写议论文,语言应该创新,力求生动。
   语言上的创新是以我们掌握丰富的词汇为前提的,此外还包括很多方面,下面几种方法值得借鉴:
   1.运用比喻
   比喻是增强语言形象的最常用的手法。在议论文中,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理,常常能使深奥复杂的道理变得形象具体,使议论显得生动活泼。如《移植的记忆,创新的杀手》一文结尾写到:我们立于世纪之交,面对的是21世纪科技的浪潮,我们凭借什么在知识经济的大洋上泛舟呢?创新是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让我们拿起创新的橹,张起创新的帆,迎着21世纪的朝阳扬帆远航。”这样一些比喻的运用,使语言形象生动,感情色彩鲜明,极富感染力。
   2.运用成语或古诗文名句
   我国的古代语言,往往凝练隽永,形象生动。成语语言言简意赅,古诗文名句典雅富于文采,适当运用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例如,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用“言之无物”、“装腔作势”、“无的放矢”、“祸国殃民”等成语来列举党八股的罪状,这些成语的运用,都使文章的语言显得简练而生动;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作者引用了老子的话“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来讴歌中国人民不怕困难的英雄气概,引用李密《陈情表》中的名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来形容司徒雷登的强烈的失落感和惨败的心境。这些古代诗文名句的引用,增添了文章的文采,使语言更显典雅生动。
   3.注意学习人民群众的口语
   群众语言有许多生动活泼的口语,凡语言上有成就的作者都十分重视向群众学习语言,并经过加工和提炼运用到作品中。例如,林家箴《说“勤”》一文的“一勤天下无难事”,《反对党八股》一文中就用了“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等俗语,“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这样的歇后语,使文章显得通俗幽默,生动活泼。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五烈镇广山中学(224218)
  

议论文语言也应有美感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