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想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着力点是如何促使学生全面参与、全身心投入。要取得这样的教学效果,最关键的在于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乐学到会学,从会学到学会,最后实现学有所成的教学目的。
兴趣是心理学概念,是人们力求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和注意与情感紧密联系,对感兴趣的事物优先注意并具有向往的心情。当兴趣进一步发展为从事某种活动的倾向时,则成为爱好,成为人们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强大动力。孔子曾强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学习兴趣,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课题。若从教材、导语、讲解、拓展环节上增加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一、了解学生,熟悉教材,寻找兴趣角度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欲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生活在当代的初中学生,自主意识强,具有人格尊重需要,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不稳定、会产生逆反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寻找适合的角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特级教师于漪在谈教学体会时说:“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上高高升起。”教学要有的放矢,教师首先要熟识教材,如果对教材不熟识,对教材没有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就不能在教学中让学生有所感悟和理解。所以,教师在上课之前,一定要深入钻研教材。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其次是熟悉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及特长。了解了这些情况,可根据新教材总体要求,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从应试教育课堂教学向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和文化修养的课堂教学转变。
二、巧妙导入新课,唤起学生求知欲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新课导入得法,一开始就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燃起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导入新课最好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感兴趣的问题去学习课文。情感一下子调动起来,积极投入,注意力集中,学得轻松又主动。例如,在《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课堂教学导入中,我在多媒体上给学生展示一组图形:
然后,请学生回答,这四个图形中,哪一个与其它三个不同,并说出理由。学生从不同角度,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并且都是正确的:圆形,因为圆形是唯一没有角的图形;等腰三角形,因为它是唯一由直线构成的对称图形;图形三,因为它是唯一由曲线和直线组成的图形;图形四,因为它是唯一的一个非对称图形。
接着,用如下的过渡语进入到新课:有这样一篇文章,他是美国的一位实业家写的,却被一位日本小说家译成了日语,并选入日本的母语教材中,后来又被我们中国的教育家看中,先后选入人教版九年级、苏教版七年级、鲁教版八年级的语文课本中,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这样的导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学习课文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
三、在教学中融入真情,叩击学生心灵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让自己进入角色,以自己的人格形象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态度影响学生,用真情叩击学生的心灵,用发自肺腑的职业情感去感染学生。语文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文学不是枯燥的符号,文章描绘的人、事、景、物,流淌着情意,阐发着道理,情意道理会引发学生心灵共鸣。教师只有深入理解语言文字传递的情和意,自己真正动情,才能感染学生,才能使学生真心融入课堂。语文教师不一定是诗人,但他应该具备诗人的气质;语文教师也不一定是作家,但他应该拥有作家的情怀。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教学当成快乐地创造性活动,而不能只看作是在完成一项任务或工作;要以满腔的热情和深切的责任感呵护每一位学生,着重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情的感染,沟通心灵,激发兴趣。语文教师的教学意识,不应是单纯地带着学生学习语文,而应是用自己良好的语文气质感染学生。笔者在《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过程中,充满对学生创新的殷切期望,这种期望也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积极情绪。
四、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拓展学生语文能力
当45分钟的教学完成,也就意味着我们的课堂教学基本完成。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所以,课后的实践显得格外重要。如果学生能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在不断的提问和启发中获取知识,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大大提高,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教学目的也将容易实现。比如,在《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堂教学接近尾声时,我向学生提出问题:在课外寻找能体现“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实例。
第二次课,学生们拿着各式各样的实例在课堂上展示,其中有两幅图颇为奇妙:
展示这些图片的时候,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有人说,这不就是一排帆船和两个对视的人吗?有些同学则说,不对,那是一座架在海面上的桥,另外一张图片,是蝴蝶的一对翅膀……同学们各执己见,气氛热烈。通过课外探索活动,同学们已经深受课文的影响,了解到生活中很多问题的正确答案不应该仅仅只有一个。如果我们只满足于一个答案的话,就会放弃探求,放弃对科学问题的进一步追求,那么,人类社会很难会有所进步。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需要教师从多角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寻求更多正确的答案和方法。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学问学问”,不断的学习过程,实际是不断的提问过程,对已掌握的知识要有不竭的追问,才能让我们越来越接近真理,才能促进我们孜孜不倦地汲取新知识,发挥创造力。因此,培养创造性思维,必须探求新事物,并为此活化面对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才能取得不断的进步。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都市张纲中学(22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