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本教材是学生最基本的语文读物,语文基础知识的来源,是学生学习的有效凭借,更是学生思想熏陶、思维和语言训练、语文素养形成的典型范本。很多时候,在一个个美丽的文本背后,在一个个灵动的字符背后,站立着一个个鲜活的“人”。这些“人”用奇妙的思想,在个性和共性中穿梭,引导我们在纷杂的文字内容中找出正确理解文本的有效途径。
一、揣摩编者的编写意图
编者在编写教材时都是根据一定的指导思想和学科知识体系来精心编排的。他们通过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为实现某一教学理念或训练学生的某一方面的能力,对文本或作品进行节选或作修改,或放在不同的框架体系中。教学必须遵从编者的意图,努力体现他们的“话语”。因此,只有不断揣摩编者的编写意图,吃透编者的编排目的,才能正确地有分寸地解读文本。而揣摩编者的编写意图至少要回答好以下一些问题:文本在本册教材中处于怎样的地位?文本在本组课文中具有哪些代表性(共性与个性)?本组课文的主题思路是什么?与作文训练有什么联系?文本总的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重点、难点及其课程理论依据是什么?教师在理解编者的编写意图时需要开阔的视野,高屋建瓴;需要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分清主次,取舍轻重;需要精当与明确地理解,有的放矢。
二、分析作者的写作目的
入选教材的文本大多文质兼优,富有表现力,带有作者个人情感,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作者大都会考虑文章写作的主题和倾诉对象。作者在动笔前必有一定的写作目的,也就是说,文本必定有很多信息传递给读者。可能需要传递的信息有很多,我们无法穷尽作者的心思,也或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我们必须理解作者主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我们仔细研究文章产生的过程。文章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写作背景)?写了什么内容?写给谁看的?文章的相关章节、语句有什么目的和关系?我们要善于分析文本的标题、重点句、中心句、议论句,要分析作者语言文字后面所隐藏的情感信息以及当时的心情。苏教版七下中的《柳叶儿》,作者不仅仅是在讲述自己难忘、苦涩、充满趣味的童年生活,更是对现代生活的启迪。
三、体验读者的阅读感受
“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对文本的阅读会有不同的感受,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性认知和理性知识的丰富,对同一作品还有文学审美差异性。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需要做的正是正视这个差异,在个性化阅读中努力寻找普遍与共同的理解。作品的价值来自阅读本身,阅读本身使人陶醉,阅读给人以全新的感受。教师是特殊的读者,需要兼顾其他读者的阅读所得,在此基础上,考虑如何带给学生最有价值的东西。体会文本的核心价值,把普遍的真理清晰、直观地呈现出来。阅读《柳叶儿》后,有的读者有同感,有的读者当作是故事,有的读者付诸一笑,有的读者感觉离现实太远……教师则要从中梳理出苦涩、酸甜,并感悟辛酸与快乐,带领学生咀嚼与回味。
四、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解读
一切文本的意义都具有不确定性,教师的阅读过程就是教师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所以,作为阅读者的教师,需要沉入文本之中。首先,教师应该有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教师是要以文本为依据,但绝不是恭顺地全盘接受,而是与文本互动:倾听文本、质疑文本、解读文本,让自己的心灵与文本撞击,在撞击中受到触动,真正读出一点心得感受,使“僵死的意义踪迹”转换为“富有活力的意义”。其次,教师要开发与加工文本。《柳叶儿》与今天儿童生活的世界时空距离太远,或许难以促使学生产生体验、引发共鸣,起不到对学生的教育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对文本进行重新筛选,对文本内容进行更新和灵活处理,及时补充新的信息,保证文本内容与儿童经验的一致性。要及时联系学生的实际,通过与学生现在生活的对比产生联想,而不至于丢掉曾经苦涩的记忆。再者,教师要敢于质疑文本,还要大胆地对文本提出批评和疑问,对许多文本意义和内容以及插图等方面的问题质疑文本的编写者,促进文本的重新编选。编选者通过对文本的不断修改与完善,把最适合的东西传承给学生。
五、推测学生的理解程度
文本作为学习对象,学生是文本阅读的最大的主体,文本意义生成须有学生的参与,其价值实现也只能经由学生的阅读、理解、感悟最终达成。学生阅读的初始感受是学生人生经验和个性的表现,应该得到他人的尊重,学生的阅读没有绝对的正误,只有理解的深浅。但是学生的初始感受,可能有缺陷、有不足,需要不断地修正和提升。教师应推测学生可能达到的理解程度,还要考虑学生可能生成的不同层次的理解状态,以此来科学合理地设计和展开自己的教学。还要考虑学生和老师之间对文本的理解自然存在着落差,关键在于是不是能认识到这个落差,并通过教学实践来缩小这个落差。有时,也无须要学生达到老师理解的深度,我们要做的是让学生产生积极的阅读趣味,并达到他们这个年龄应该理解的程度。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积累达到一定程度,自然会悟出文章的深意。所以,学生对《柳叶儿》的阅读理解,我们无法让他们去彻底体验那个时代的生活,但要他们明白曾经有过那样的一种生活。并通过对自己生活的观照,对自己童年的回忆,产生正确的价值观。如此才能达到与学生的阅读水平相当的程度。
六、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
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文本,大多是写人记事的。文中的“主人公”(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往往是作者写作的意义所在,是作者情感和心灵的缩影。把握了文中的人物形象,就是把握文中主要的人文内涵,可以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产生审美体验,净化灵魂,提升人生的阅历和经验。通过研究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来正确把握这些人物的思想、性格、品质;通过文本作品的表达技巧来鉴赏人物形象,进而分析这一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文本给学生提供的人物形象、意境,需要师生在对文本的解读中加以再创造,然后创造出新的形象,并能从“读人”中得到裨益,是对文本的最大理解。从《柳叶儿》中的“我”,看到那个时代孩子的童年,反照自己的生活,达到阅读的“文中有我,我中有文”的境界。
解读文本是一项繁琐而细致的教育智慧的生成过程,也是发现教学之美和创造教学之美的过程。教师从编者、作者、读者、学生、文本人物等方面解读“人”,达到深刻地读“本”。当然,我们并不是要把研究的所有结果都拿给学生,而是预测学生的可能需求,从而制定出有效的教学策略。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吕墅中学(21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