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4176

[ 陶卫兵 文选 ]   

初中作文教学应瞄准“表达能力”目标

◇ 陶卫兵

   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而最终目的是表达能力提高。这种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为作文教学。作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占有很大比重,然而,在考试压力面前,写作教学经常走入僵化教条的误区,为了走出误区,我们必须在“表达能力”的目标下,改变作文教学的路径。
   一、初中作文教学的目的与面临的问题
   写作是一门创造性的活动,写作过程实际就是将思维和情感通过笔触,转化为文字的过程。整个写作过程,贯穿着学生的心灵体验与生活感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提出明确要求:“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长久以来,写作教学陷在一个怪圈中,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写作教学的创造性被牢牢圈定在一个“安全”的范围之内,学生不断被灌输一些编造的“生活”素材,教师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降低学生创新的风险性,使学生的作文分数可以始终处在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之上。于是,我们在作文中总是不断看到如下重复的场景:妈妈晨曦中劳作,同桌间有了小误会,考试失败后看到那株坚强的小草……写作的过程本应是一个复杂而又活泼的心理过程,而这种简化,使学生们的想象力与创新精神,就这样在看似温情的场景中消失殆尽。这正体现了初中作文教学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即程式化,功利化:强调知识与技法的培养,忽视观察想象与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强调模仿搬运,忽视将现实的生活内化为自身的情感,强调对范文的重视而缺乏学生情境创设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必须改变这些不足,改变程式化功利化的做法,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使教学从“标”到“本”转化,使学生从模仿者向创造者转化,使学生富有个性地写作。
   二、提高初中作文教学水平的方式
   1.淡化功利倾向,让学生富有个性地表达
   长久以来,课堂教学以分数为最终目标。学生在压力下写作,缺乏一个轻松愉悦的写作氛围,尊师爱友孝敬父母等崇高情感成为学生写作中换取分数的工具。初中生思维还不成熟,且生活范围被圈定在家庭与学校之中,在缺乏丰富现实生活体验的情况下,一味强调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学生在各种素材用完之后便面临一个无米下炊的困境,作文也就变成了失去现实依据的宣言式表达。生活,成了为作文而编造的东西。因此,笔者认为,在写作教学中不宜一味拔高,让学生在作文中表达真实的思想,启发学生用一个全新的眼光看世界,才真正有利于他们的自我表达,提高他们富有个性的表现能力。
   2. 减少束缚,提高思维创新能力
   鲁迅曾这样感叹孩子们的创造力:“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 然而,在集体教育中,在强调以考试分数为重的特定的判断标准下,为了博得师长的认可,绝大多数学生的思维都走上了一个趋同的过程。表现在写作上便是内容的千篇一律,容易孤立地看待事物问题,审题的时候只能看到表面,而忽视题目背后所蕴含的深意。但写作是燃烧思维火花的过程,是需要一定灵性的,僵滞的水流只能带来一潭死水。日本创造学家角比嘉佑典说:“我们应学会从各个角度看问题,一样东西,从坐着、站着、蹲着、站在凳子上等各个不同的角度,就会看到不同的样子。”作为人内心优美精神气质的外化,灵性在作文中呈现为充满生机的创新思维和精神状态,使作文具有独特的魅力。在教学中,必须使学生体会到想象与创造的乐趣。遵循初中生身心发展和写作规律,作文要减少对初中生写作的束缚。无论是作前指导或作后评讲,要启发初中生自由创意的表达,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对写作的立意、选材和构思的多种看法,让学生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3.关注写作态度,引导学生情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阶段目标中提出:“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写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 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能与人交流写作,互相评改作文,沟通见解”。这些表述,无不表明新课标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鼓励学生愉快、自信的写作。语文教育具有鲜明的人文特征,负载着丰富的文化给养,在塑造学生人格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这一资源,采用疏导,灌输,感染、示范等多种方法展现审美场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润泽学生的心田,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在不自觉中领悟生活中的美,净化感情,塑造健全的人格。
   初中写作教学只有冲破传统的以分数为标杆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活跃思维,在健康积极地表达中实现能力的提高。即实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中的“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三、小结
   实践表明,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唤起学生集中注意的方式方法很多,诸如明确动机,创设情景,教师良好的教态和生动的语言等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最终目的。写作训练中,如果教师把时间全部“包干”,面面俱到,讲解没完,一味刺激学生的听觉,或者通过大量的写作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这样的教学方法显然是事倍功半的,学生容易分散注意力,并且厌恶语文写作。所以,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积极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其它感觉器官,激发起学生写作的欲望和动机,这样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同时,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需要广大教师不断广泛学习、钻研心理知识,才能不失时机地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写作技巧,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与生活感悟,一点一滴取得实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实验初级中学(225400)

初中作文教学应瞄准“表达能力”目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