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4188

[ 刘继红 文选 ]   

好作文“拒绝平庸”

◇ 刘继红

   作文是中考语文的“半壁江山”,任何学生都会为作文付出努力,尽管在努力的时候常常感叹:作文写成不易写好更难。目前来看,初中生作文依然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克隆”、“仿制”或者“拼盘”作文比比皆是,作文质量堪忧。假话、空话、套话连篇,“宿构”、“套作”现象屡见不鲜,作文太过平庸。缺乏真性情,不会文字表述是平庸作文频繁出现的重要原因。
   在教学实践中,我为减少“平庸作文”作了一些尝试。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投入生活,通过作文再现生活情境,释放情感,思考人生,帮助学生摆脱虚假作文模式,写出个性化作文。
   一、重视“前置性作文”,做生活的有心人
   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确,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对于我们的作文,不是缺少生活,而是缺少悉心观察、缺少认识发现、缺少深度感悟。
   尽管初三学生生活空间相对狭窄,但是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也堪称丰富多彩,双休日也给他们提供了不少与社会接触的机会,这些都影响着学生的成长过程,都会在他们的心灵中留下痕迹,只是多数学生对日常生活熟视无睹,因此无法积累生活素材。为此,在初三开学伊始,我要求学生准备本子,专门应对自由练笔和素材积累问题。本子内容不拘一格,可以是生活琐事记录,可以是观察日记,也可以是情感空间,读后随感等等,和正式作文相比,这里的表达自由灵活,率性真实,是学生的“自留地”,它让学生养成了把平时发生的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或感悟随时记录下来的良好习惯,为日后写作积累了大量素材。同时,也可以借助平时的练笔,使语言表达更加通畅。可以说,这本“备忘录”式的“素材库”,是学生舒展心情,书写性灵的乐土;是积累素材,丰富思想的园地;也是展示才华、锤炼语言的洞天。有了它,学生作文不愁“无米下锅”。
   在最初几周,老师要经常督促和检查学生的素材本,学生才能养成经常记录的良好习惯。老师对素材本的批阅也应灵活,如不定期随机抽查批阅某个小组,优秀素材可以在课上交流、比较,看看写法及见解的异同,评选最具价值素材等等。这样的素材为生成作文作了充分的准备,可以称之为前置性作文,即作文的初级阶段——撷取生活的浪花,积累丰富的素材。
   二、写出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实现灵动的深度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作要写自己要说的话,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文应追求情感的真诚、个性的真切,写出“我”的体验和感悟,这样的文章才有灵魂。
   写作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作文不等于生活琐事的全息记录。要引导学生在前置性作文阶段贴近生活,获得最表层的生活体验,在学会通畅叙事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更深层的心灵和精神的体悟,故而,在写作时应当着力引导学生尝试对生活现象进行多元化、多角度思考,从平凡细微的琐事中寻求突破,挖掘出背后的深刻,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既有亲和力,又有思维的感染力,既有生活的丰富多彩又有独特的自我性灵的流露。这即是作文的高级阶段——透析生活的精彩,获得深度感悟,从而实现深度感悟。
   三、我手写我心,我思故我在
   在具体教学中,我着力引导学生作文遵循上述步骤,让学生的作文不仅有选材方面的广度,更有立意上的深度,学生笔下涌现出一批优秀作文,作文态度也由原先的“被动”逐渐转变为“主动”,投入生活,悉心观察,感悟思考,追求灵动而有深度的表达成为他们写作和构思的习惯方式。
   关于学习生活中的“解难题”,两个学生细致入微地描绘切身经历之后,缘事悟理——由于所感不同,所悟也自然不同。一位学生在《登山的路》一文中描写苦思冥想,耗费脑细胞无数之后,发现思路行不通,在变换解题思路后,蓦地豁然开朗。由此,总结出一个道理:成功的路原来不止一条,有时候换一个角度是如此重要。另一位学生的《学习是美丽的》一文也描写解题时的百思不得其解,后来与同桌齐心协力,携手共进才宣告成功,由此他由衷写到:学习是美丽的,合作的力量是无穷的。
   同一素材,因为写作主体切身体验和感受的差异,写出的文章各具魅力,都令人叫绝。可见,即使是相同相似的经历或素材,每个人的情感体验和感悟也都会有所不同,只要勤于思考,关注真我,善于挖掘,就会有独具个性的哲理表达。
   又如,同样是写学生赴实践基地的生活,有同学由“划竹筏”体验到“众人划桨开大船”的道理,有同学从“死亡体验”中感受到信任的力量,勇气的可贵。有了生活,慧眼捕捉,再理性思考,原本稚拙的学生作文同样也能妙笔生花。
   记得一次考试作文,给出的话题是“品”,这一题目难度不小。一个“品”字,既明确地要求学生不仅要投入生活,再现生活的真实情境,更要理性思考,挖掘哲理,使文章立意得以升华。一位同学写《篮球人生》,结合自己平时的篮球兴趣爱好,再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深刻的理性思辨,将篮球的运球、传球、投篮与人生的起落,人与人的信任协作、机遇等巧妙联系,极好地凸现了主题,品出了生活的真谛,其思考的角度与深度令人刮目相看。
   另一学生写《生活处处有收获》,他选择了一件生活中的琐事为素材——妈妈让他去银行取款。他依据事件的发展,将自己的观察、体验和感悟融二为一,可谓一步一“品”,品出了生活的酸甜苦辣,读时令人忍俊不禁,读后又不无回味,是一篇极具个性特色,于平淡中见新奇的佳作。
   后来,这几篇文章均被刊发在初中优秀作文刊物上,极大地调动了全班同学写作的兴趣。
   当然,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之功,但唯有厚积方能薄发。如果教师能始终关注学生的写作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周围生活,关注社会热点,着力培养学生形成一种关注生活并学会理性思考的意识,学生就会在平时有意无意地去捕捉一些生活中的美点、亮点,再通过感悟思辨加以提炼,自然会妙笔生花,使作文不再平庸,实现“我手写我心,我思故我在”的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长沙初级中学(226413)

好作文“拒绝平庸”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