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而要达到此目标,必须加强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练就语言文字的真功夫。
一、语文教学要练就语言文字真功夫的理论依据
1.叶圣陶先生说:“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这样看来,语文就是语言文字,就是工具。语文教学,首先是语言文字教学,教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2.语文教学论研究者称:“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以语言文字为主要载体。语文教育的任务之一,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言的作用和中学语文课的任务决定,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
3.语文教育教学的专家学者们一致地、一再地强调和告诉我们,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语言文字的教学,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语文课堂教学不要作秀,不要搞花架子,语文教学要回归到语言文字课上来,追求语文的有效教学。
二、如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练就学生的语言文字真功夫
1.在平常的生活中,要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积累生活,奠定学好语文的前提和基础
语文书中的课文说到底,都是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反映。如果课文中的情景,我们在生活中体验过,就容易理解;如果没有体验过,理解起来就有难度。为什么文化背景离我们久远的文章,学生理解起来较为费力?为什么现在的文章大多选自近若干年内发生的事?就是这个道理,就是为了贴近学生的实际。现在的语文课本,大多在“单元提示”中都提到,“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就是要让学生为理解课文而做好某些铺垫。
2.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再现为形象”的能力
语文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如果把一个词语、一个句子里面所表达的“意象”能在头脑中再现为“形象画面”的话,那么,我们要理解其中的思想、情感、意蕴的话,就容易多了。如:“一轮明月倒映在水中”,学生的头脑中就应该出现“天上一轮明月,中间一汪水面,水中还有一轮同样大小的明月,整个空间,白白亮亮的”这样的景象。无论简单,还是复杂,都诸如此类。当然,在语言文字再现时,我们的眼睛应该闭着。如果我们的眼睛闭着,我们就能感到,头脑里的空间无限大,大到能够容得下整个宇宙!根据文章的内容画出示意图,就是这种方法的具体运用。
3.要善于设身处地地做一个“演员”
读者在读文章的过程中,不能把自己置身事外,而应该置身于课文的情境之中。当我们要理解其中一个人物的思想与情感时,就应该把自己变成“他”,把情境中的一切都看成与“我”有关,“我”在其中会怎样想,怎样做,有什么情感。这样,文中人物的思想与情感就好理解了。如果换了另外一个人,我再把自己变成“他”。这样,不断地变换自己的角色,一切问题也便都能迎刃而解了。
4.在分析或赏析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段话的表达效果或作用时,要注意理论术语和具体内容的有机结合
比如,要赏析《安塞腰鼓》中“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一句的表达效果时,就应该这样表达: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西北农民的朴实无华的精神面貌。其中,“比喻”、“形象生动”属于理论术语,而“西北农民的朴实无华的精神面貌”属于具体内容。只有两者的有机结合,分析得才有血有肉,较为规范。否则,考试中,很难拿到高分。
5.分析要全面、准确、适度,而不能脱离文本实际作架空分析
要从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实事求是,找准、找全答题点,不过高或过低。这样,理解的正确率就大大地提高了。老师提问或考试命题时,也要注意方向和范围明确,不能过大而显得空泛,让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如果这样问:“作者刻画菲利普夫妇在当时有什么现实意义?”问题貌似重大,实质大而不当,抽象空洞,使学生茫然失措。此时,如果有针对性地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把笼统的发问化成几个小问题,把抽象的问题化成具体的问题,就容易贴近学生心理了,如果设计为这样几个问题:“于勒叔叔在家时,菲利普夫妇是怎样对待他的?”“于勒叔叔来信说发财了,菲利普夫妇又是怎样说的?”“当他们发现于勒沦为一个又穷又老的水手时,菲利普夫妇又是怎样评价于勒的?”“菲利普夫妇的这些心理说明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征?这在当时法国社会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很显然,通过这些具体而实在的问题,学生自然水到渠成地归结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一个大问题化整为零,可以使大问题深入浅出。
三、总结
平时多积累实际体验,在阅读文章时,善于把语言文字再现为形象,在形象的画面中设身处地善于做演员,甚至不断变换不同的角色,把理解的结果用理论术语加以概括,并和具体内容结合起来,全面、准确、适度地用语言组织好,久而久之的不断训练,以至熟练,就一定能让学生练就语言文字的真功夫!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瓜埠中学(21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