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2年第5期 ID: 150862

[ 彭蕾 文选 ]   

《卜居》之“大人”新释

◇ 彭蕾

  内容摘要:对《楚辞·卜居》中“大人”一词,古今诸解多有不同,归结起来大致可分为:权贵说、天子说、宠姬说这三种。本文从《卜居》“大人”一词在早期文献中的用法出发,结合全文语境,认为《卜居》之“大人”当释为“天子”。
  关键词:卜居 大人 权贵 宠姬 天子
  《楚辞·卜居》中有“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对于其中“大人”一词,释义上古今诸家多有不同,尚有可商榷之处,因此,本文将针对“大人”之词义做一二分析,以求对明确文义有所帮助。
  一.“大人”三义
  关于《卜居》“大人”之释义,“权贵说”从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事贵戚也”,到《文选》五臣注云“大人,谓君之贵幸者”,再至朱熹《楚辞集注》曰“大人,犹贵人也”,皆承此说。后有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云:“游大人,所以干进。大人。势要之人。”今人蒋天枢在其著作《楚辞校释》中亦做此解:“大人,谓公卿权贵。将退身以自隐乎,抑奔走权门以求成己之功名乎。”“权贵”占据了主流位置。
  雷庆翼《楚辞正解》释“大人”一词为“指最高统治阶级如诸侯王一类的人物,游大人,即像战国时游说家那样到处游说以博取功名”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一说,在前人处亦不乏根据。王夫之在《楚辞通释》中对此句所做说明:“不用则退耕于野,异于当时之游士旦秦暮楚,以取卿相。”,亦可作为此说支撑。王言“游大人”之人当指彼时不鲜见的游士们,大抵是苏秦一类的人。游士旦秦暮楚,向各诸侯王游说,是当时士人中的潮流。故王夫之言可看作“天子说”的一种。
  亦有学者推陈出新,认为“大人”当有具体所指。此种说法以龚维英先生为代表,他先后在《卜居“大人”解》等三篇文章中专门对“大人”一词做出解释,结论落在“大人”当指女人,并分别进一步坐实指当时怀王之南后和宠姬郑袖。
  三种释义在今天都不同程度被人们所接受,然而结合《卜居》上下文语境及其他早期文献进行旁证,此处“大人”之解还当从王夫之、雷庆翼等人之说,释为“天子”为宜。
  二.“大人”用法溯源
  从“大人”二字出发,观其在早期文献中的释义,可借以论证。
  据《说文》训释:
  “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
  “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
  许慎认为“大”涵盖了天地人三宝,人,与天地并存,而性最尊贵。由此可见,“大人”二字的最初含义指人之高贵,抑或是高贵之人。
  楚辞之前的先秦文献,譬如《周易》,就已频繁使用。据统计,在《周易》中,“大人”一词共出现了29次。举下例:
  《乾·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王弼注:“出潜离隐,故曰见龙,处于地上,故曰在田。德施周普,居中不偏,虽非君位,君之德也。”;
  孔颖达正义“:利见大人,以人事托之,言龙见在田之时,犹似圣人久潜稍出,虽非君位而有君德,故天下众庶利见九二之大人。故先儒云:若夫子教于洙泗,利益天下,有人君之德,故称‘大人’。”
  《周易》中“大人”的含义大体上指居于高位且重在有德之人,“虽非君位,有君之德”,“有人君之德”,即无论身份地位和道德素质都具备方可称之为“大人”,与“圣人”之意类似。
  《论语》中亦有两次“大人”的出现:
  《季氏十六》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何晏集解“:大人,即圣人,与天地合其德者也。”
  刘宝楠《论语正义》引郑注:
  “‘大人,谓天子诸侯为政教者。’言天子诸侯能为政教,是为贤德之君。”
  又引程氏廷祚说:
  “大人,为当时之天子诸侯也。”
  杨伯峻《论语译注》:
  “大人,在高位之人。”
  何晏之义是指有德之人,但作“圣人”解,显然与后之“圣人之言”重合了。杨伯峻则认为当指高位之人,而最高位即刘宝楠所谓之“天子诸侯为政教者”。故当以刘杨二人之说为宜。在《论语》中,“大人”已经开始作为最高统治者的代名词来使用了。
  不仅在屈原之前有迹可循,后来的文献中,亦不乏类似用处。
  如汉孔安国《尚书正义》:
  “若然,圣人皆能同天,故曰‘大人’。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即三王亦大人。不得称帝者,以三王虽实圣人,内德同天,而外随时运,不得尽其圣,用逐迹为名,故谓之为王。”
  这里的“大人”指圣人,与《诗》、《易》等早期基本用法相类似。
  司马迁著《史记》,离屈原不过数百年,亦可反观“大人”一词的变化。
  郦食其(谓)[为]监门,曰:“诸将过此者多,吾视沛公大人长者。”
  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遂至东莱,宿留之数日,毋所见,见大人迹。复遣方士求神怪采芝药以千数。
  长男曰:“家有长子曰家督,今弟有罪,大人不遣,乃遗少弟,是吾不肖。”
  上举《史记》中四例,归纳起来有三重含义:表尊敬之义,亦有德高望重之义;身形高大之义;长辈之义。
  由此可见,在屈原的前后时期,文献中凡是用到“大人”一词,大致有两重含义:一位身居高位的尊贵之人,包括天子在内;一为有德之人,基本可与“圣人”、“君子”互译。而细究下来,即使这两种用法也有互通之处,古人尚德重礼,尊荣高位者,比如天子,也是唯有德者居之,天子诸侯王,也必须是德性兼美之人所能胜任。
  三.“大人”三义之权衡
  龚维英先生在论证“宠姬说”时也曾以《史记》中用法为例,其引《刺客列传·荆轲传》为据:
  “严仲子辟人,因为聂政言曰:“臣有仇,而行游诸侯众矣;然至齐,窃闻足下义甚高,故进百金者,将用为大人粗粝之费。”
  《索隐》引韦昭云:
  “古者名男子为丈夫,尊妇妪为大人。汉书宣元六王传‘王遇大人益解,为大人乞骸去’。按大人,宪王外祖母。古诗云‘三日断五匹,大人故言迟’是也。”   此处韦昭所云虽一定程度上可证“大人”用法之一涉及女性,但孤证难立,龚文中进一步引用《诗经》中“硕人”指代美女来加以辅证,认为“硕人”与“大人”可互通,则未免牵强了些。毕竟,从最早使用“大人”的《易》来看,其频繁出现,与《诗》之“硕人”并无瓜葛。同时,《诗》之“硕人”并不单指女性。身形高大的美人,其中也包括男性。此类用法如《国风·邶风·简兮》:“硕人俣俣,公庭万舞。有力如虎,执辔如组。”《国风·卫风·考磐》:“考磐在涧,硕人之宽。”据解皆指男性,乃彼时之“美称”中的一种,并非“美女”专属。
  再者,在“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一句后,接下来有“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将哫訾栗斯,喔咿嚅唲以事妇人乎?”即谈到了“妇人”,如若“大人”释为“妇人”,则不免有赘述之嫌,故“宠姬说”难以成立。
  “权贵说”尽管历来占据主流位置,但其漏洞也是显见的。从“大人”的释义源流演变来看,其用法基本上都在“有德之人”的范围内。《楚辞》中另有一处使用“大人”是《怀沙》之“大人所盛”:
  “内厚质正兮,大人所盛。”王逸曰:“言人质性敦厚,心志正直,行无过失,则大人君子所盛美也。”
  结合上下文语境来看:
  “刓方以为圜兮,常度未替;易初本由兮,君子所鄙。章画职墨兮,前度未改;内直质重兮,大人所盛。”
  两句为宽对,“大人”与“君子”相对,实际上是同义。故王逸将其与“君子”并称,同指“德行高尚之人”。可见,不仅仅是楚辞,“大人”一词在早期文献中都是作为褒义词来使用的。《卜居》篇是否为屈原所做姑且存疑,从感情色彩角度来看,用有德之“大人”来指代其最为鄙弃谗言媚上的“群小”之辈,还是难平众议的。
  蒋天枢在《楚辞校释》中释《卜居》借用了《惜诵》之“迷不知宠之门”恰好“与此意互相发”,借《惜诵》来理解《卜居》。
  “竭忠诚而事君兮,反离群而赘疣。忘儇媚以背众兮,待明君其知之。”
  汪瑗《楚辞集解》云:“此篇极陈己事君不贰之忠。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真可对越神明,宜见知于君,见容于众。然反丛罪谤,使侧身而无所,欲去而不能,其情亦可悲矣。”《惜诵》表达的是“尽忠而不变”的“屈子事君之本心”,所言皆明确指向为屈原与君之关系。“弥不知宠之门“,即不懂得向君王邀宠的窍门,其对象是君,而非权贵。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加之《离骚》、《招魂》篇之款款自述,可知屈原出身高贵,深受楚王宠信,欲显达于朝野,亦不需向当时之权贵去邀宠,游于其间。而即使后期馋人交构,楚王造怒,屈原见疏,是否与上官、子兰之辈同流,从来都不是屈原犹豫不决的心结所在,其本心在于君王。屈原悲剧,始于小人进谗,但归结为与君、国的关系。即《史记》所谓“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因此才有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谗谄”、“邪曲”之流,正是“游大人”之辈的权贵们,以谗言蒙蔽君王之群小,而非“大人”之本身。
  释“大人”为天子,在后来的文献中愈见频繁。司马相如的《大人赋》,《史记索隐》引张辑注曰“喻天子”;龚克昌《全汉赋评注》中对《大人赋》注即引《易·乾》“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句并注云:“大人:指汉武帝。”更有陆机《演连珠》之三:“大人基命,不擢才于后土”。
  确定“大人”释“天子”为宜,主要是基于《卜居》全文语境考量而成。
  蒋骥释“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一段云:
  “力耕,所以隐退”。“高举,亦隐退之意”。
  “诛除草茅”、“高举”传递的是屈原的“崇隐”心态,退守荒野以洁身自好,与之相反,“游大人”则是回到庙堂,在天子面前处事进言,是“出仕”的选择。与王夫之的“不用则退耕于野,异于当时之游士旦秦暮楚,以取卿相”异曲同工,点明屈原此刻的选择面临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境地。
  一隐一仕,一退一进,与《卜居》其他七组十四问结合,恰好反映了屈原同样在《离骚》与《招魂》中反复宣泄的“去留”的心态。《卜居》篇描述的是抛“送往劳来”的官场生活,弃“从俗富贵”的财富;不谄媚献言巴结王之宠姬,不自甘堕落与驽马般的同僚为伍,更不屑与鸡鸭等浊物争食。在屈原决定舍弃的生活中,过去生活方方面面都描述殆尽,只有君王一处未曾言及,而这一处恰恰是其徘徊于去留中的心结所在。理想中的建“修名”,施“美政”,与现实中放逐于荒野形成反差,是坚持理想去国离乡以自好,还是于荒野中与国共存亡,困境皆出于此两难的选择。显然,屈原不能从时人游说君王赢取高位之俗,而是选择了退耕于野。即便如此,屈原所言“大人”,仍是其心目中德行兼美、出身高贵的国之象征。
  因此,剔除谬议,《卜居》篇中,将“大人”释为天子,更符合语境与文义,可为我们所参考。
  
  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
  [3][宋]朱熹.诗集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8.
  [4][宋]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清]王夫之.楚辞通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6]见蒋骥《山带阁注楚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
  [7]蒋天枢主编.楚辞校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8]雷庆翼.楚辞正解[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
  [9]龚维英.《卜居“大人”解》[J].社会科学辑刊,1983.(2).
  彭蕾,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卜居》之“大人”新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