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写作态度、写作方法等诸多问题。针对以上现状,笔者从激发写作兴趣、增加阅读积累、丰富课外活动等方面提出几点应对策略。
关键词:农村初中 作文教学 写作兴趣 阅读积累 课外活动
一.农村初中学生作文的低效现状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已越来越突出。新《语文课程标准》也对初中生写作提出了新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但目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提起作文直摇头,见到题目皱眉头,写起作文咬笔头,老师催交才开头。”这就是如今许多农村初中生怕作文的生动写照。
二.农村初中作文低效现状的产生原因
(一)缺少浓厚的写作兴趣。
农村初中有些学生就缺乏写作欲望,缺少浓厚的写作兴趣。笔者曾在自己所任的两个班级中做过一个问卷调查,发现有85%的学生对作文没有多少兴趣,认为作文枯燥乏味,有畏惧感;10%的学生对作文没有一点兴趣,认为作文是负担,有厌恶感;只有5%的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写作。
(二)缺少足够的阅读积累。
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朱永新教授说:“阅读问题是中华民族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九年期间,学生课外阅读量要达到400万字,如果每本书是10万字,就是九年读书量为40本,平均每人每年不足5本。而农村学生的阅读更少。据笔者了解,学生订课外读物的人数几乎为零,读文学作品的学生只有零星几个。很多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的数年时间里,很少阅读,即使是读了,却因没有读精品,语言词汇仍旧贫乏,思想、情感更贫乏。一个各方面都贫乏的人,对写作自然没有兴趣,自然“没什么写的”。
(三)缺少丰富的课余文化生活。
由于沉重的课业负担,造成了学生生活乐趣的缺乏,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去展示自己的生活。即使学生有了可供支配的时间也不一定都能很好的利用,相当多的学生表示在空闲时间里他们喜欢看电视、看漫画,上网聊天与游戏……写作的生活之源本身就近乎枯竭的同时,又很少有时间去直接感受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写作的困难就可想而知了。
三.农村初中作文低效现状的应对策略
(一)激发写作兴趣,提高作文积极性
“兴趣是学习的最重要的内驱力”,这是人皆尽知的道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育论》中强调:“要在教师有意识的培养下,让孩子们用童真的心灵去感受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东西。尽可以让他们对生活充满好奇与向往,并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可见,学生只有立足生活,对写作感兴趣,才能从被动的“要我写”转化为主动的“我要写”。因此要想提高写作水平,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1.指导观察,引发写作兴趣
鲁迅先生曾说过:“如果要创作,第一须观察。”这就是说,观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和起点。之所以有的学生抱怨作文无话可写、搜肠刮肚瞎编乱造,就是缺乏对生活的观察,缺少那种“时刻在身边有一枝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的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的精神。因此,我们老师必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用身心去观察去体验感受生活,扩大视野,丰富见闻,并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和习惯。
农村学生生活学习的空间是非常广阔的,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开门是青葱的远山,仰头是深邃的星空,俯首是涓涓的清溪……农村的生活更为丰富多彩:春冬之季做青饼、打年糕,夏日管田头,秋时收果实……经过引导,孩子们的写作兴趣明显激发起来,内容也五花八门,精彩纷呈:
“我最喜欢的是一个人赤脚在野外的泥土路上蹦呀,跳呀!每到夏天,雷雨过后,雨水将泥土浇灌得湿漉漉的。此时,我就会光着脚丫在泥土上,泥土像稠面一样软绵绵的,包裹住我的双脚,一股彻底清凉的感觉涌上心头。顿时,我觉得自己仿佛是一颗融化了的巧克力,彻头彻尾地渗入了家乡的泥泞小路。”
“每到端午时节,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奶奶包粽子时的一招一式在我眼中都像变魔术一样。……没几下,一个结实饱满、小巧玲珑的粽子呈现在了桌上。我欣喜地捧在手中,还有点纳闷,为什么里边的米水不会漏出来呢?”
孩子们开始用心记录下自己观察体验所得的一点一滴,并在课堂上大声地朗读给全班同学听,这着实极大地引发了孩子的写作兴趣。
2.教师“下水”作文,激发写作兴趣
一个语文教师有无写作体验,对学生的写作指导,效果大不相同。没有写作体验,教师的指导往往隔靴搔痒;有了写作体验,教师的指导就能对症下药。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注重亲身体验。体验,不仅指学生,教师也要体验。师生的共鸣往往产生于共同的体验,而共鸣是教学的崇高境界。那么老师的“下水文”无疑给学生的仿写起导航、排忧、解惑的目的。在作文教学中,我尝试“下水”示范,以健康而强烈的感情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克服作文时的畏难情绪,使学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情动而相随,进而喜欢作文。
在指导半命题作文《第一次_______》时,学生的思维只是停留在《第一次烧饭》、《第一次骑车》等老调的材料上。于是,我开始朗读自己的下水文《第一次做小偷》:小时候上同学家玩,见到她家前面的地里种的玉米成熟了,嘴馋得很,就趁着同学不注意拿回家了,被母亲知道狠狠地教训了一顿,而我也才知道,“不问自取,是为贼也”。朗读过程中,学生听得特别专注,生怕漏掉任何一个字,脸上露出惊讶、了解、释然的态度。接下来,我放手让学生写,这次作文,学生的习作异彩纷呈,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然,因教师的下水文也会产生误导,或禁锢学生思维,抑制学生个性。因此,教师除了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外,还要注意适时适度出示下水文,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美文”的“刺激力”,心灵感动、产生共鸣,从而喜爱作文、敢于作文,并体味作文成功带来的快乐。
(二)加强阅读训练,增加阅读积累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阅读是间接吸收,是吸收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继而达到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之目的。所谓“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金钧任翕张”,正说明读书之于写作的道理。
1.熟读背诵
苏轼曾言:“为学之道在厚积薄发”,熟读和背诵的过程就是“厚积”的过程也是最简单快捷的方式。在读和背的过程中,能感知语文文字的知识和规律,“历练"文章的条理结构,又能开阔视野,增长了知识。因此,我充分利用早读、课前五分钟等,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多读、熟读,乃至熟读成诵,从而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
2.广泛涉猎
除了《新课标》所规定的必读书目以外,我还要求学生广泛涉猎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定期列出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必读书目,重点推荐符合学生口味的文学作品,如陶渊明、谢灵运、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沈从文的乡土小说,张晓风等台湾作家的散文随笔……使学生受到了深深的艺术熏陶。
有个学生充满激情地写出了:
我总觉得现在的人们过于安逸。小小的一处海港,竟留住了无数的雄心壮志。太多的人沉湎于一时的欢悦,而忘了远途的征服的乐趣。物质的生活固然重要,但我要让我的精神世界无比灿烂……”
显然,在阅读名著中品味语言、感悟思想,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积累起深厚的语言底蕴。
(三)利用课外活动,丰富写作素材
课外活动是作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校园的各项活动,既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又能激发学生热爱热爱学校的感情,促进师生之间友好共处,不失为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好方法。除此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帮父母干家务活,体会父母的辛劳;也可以去地头搞搞种植,料理瓜果花木,既体验农作的辛苦又品尝到劳动的快乐;还可以让孩子去参加有意义的社会调查活动,既可增长见识,积累写作第一手材料,也能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为家乡多作贡献的观念。
总之,要想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使学生喜欢上作文,没有生活体验,是写不出真情实感的。我们应该坚持从立足农村生活实际出发,珍惜学生的每一次心灵触动,鼓励学生的每一次灵感捕捉,彰显他们的个性,还学生一个本真的自我!
参考文献:
[1]潘新和.中国写作教育思想论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P240.
[2]霍姆林斯基.教育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P111.
[3]程翔.语文人生[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P2.
张莉娜,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新前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