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2年第5期 ID: 150818

[ 龚向阳 文选 ]   

开辟语文教学新天地

◇ 龚向阳

  内容摘要:吕叔湘说:“只有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才能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因此,语文教学若只局限于课堂之内,根本不能完成培养综合素质,提高语文能力的任务。只有打破时空限制,开辟新的教学天地,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关键词:体验生活 课外阅读 课本剧 课前演讲
  吕叔湘说:“只有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才能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因此,语文教学若只局限于课堂之内,根本不能完成培养综合素质,提高语文能力的任务。只有打破时空限制,开辟新的教学天地,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一.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是新天地之一
  生活是个大课堂,材料的积累,经验的获取需要这个大课堂。学生上学路上,放学回家,节假日出行,看一场电影,听一段新闻。都与这个“大课堂”零距离接触。若能细心观察,用心感悟,自然会获得不少的信息。教师若能系统地组织,引导学生观察、记录、感悟,就为语文课堂开辟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大课堂。彭雅丽从一只在教室里总撞着玻璃最高端而飞不出去的蝴蝶,想到“放低姿态”,贺俐同学从撞灯而死的飞蛾想到“固执的代价”,颜楚涵由晚上闪烁的灯光想到灯下辛勤工作的人们。……这些生活中的普通风景激发了他们思想的灵感。
  除在校内活动,还应当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向社会接触大自然。使学生在大课堂里学习各种有用的,而在课内又学不道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以适应知识飞跃的社会潮流。
  二.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的又一天地
  “腹有诗书气自华”,大量有益的课外阅读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更能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养灵气、豪气、正气。
  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应该成为学生的必修课。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的。”我们必须力争“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学生可将自己从课内学到的知识融会到他从课外书籍中所获取的知识渠道中去,相得益彰,形成“立体”的牢固的知识体系,对于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于整个学科学习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课外阅读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补充,其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如何使课外阅读落到实处呢?其一、要有具体明确的要求,要有系统的阅读计划。初中三年,读什么书,怎么读,怎样的进程,达到什么目标,用什么手段检测,都要有一个系统的安排。使学生不至于漫无目的,走马观花。初中三年,我要求学生实现以下目标:背诵200首古诗,听30个名人故事,读10本文学名著,做读书笔记不少于六万字,背诵经典名句名篇一万字。其二、帮助学生建立图书角,安排阅读时间。为解决书源不足的问题,也为了指导同学们阅读有品位有思想的文学作品,拒绝网络小说的诱惑,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轮流把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放在教室的图书柜里。哪一小组的书就由哪组做图书管理员,负责登记管理借阅。这样,学生可以互通有无,扩大阅读面,读好书,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培养互助精神。组织学生订阅《青年文摘》《文萃》等报刊杂志,了解各地新闻、各地风土人情,丰富知识来源。每周安排一节语文课作为阅读课。其三、围绕课外阅读组织各项活动。为了提高学生阅读书报的兴趣,交流课外阅读的心得体会,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便于老师检查课外阅读效果,我还结合课外阅读内容,组织故事会、朗诵会、读书心得交流会,小说人物评论会,辩论赛等。我曾组织的“三国故事会”,每星期搞一次,连续搞了一个学期,全部由学生轮流主持,搞得有声有色。学生组织的关于“三国”的知识抢答赛,辩论赛,我给xx提建议等栏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的同学为办好栏目,不仅认真阅读了《三国演义》,还主动读了《三国志》等著作。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读书热情激发了,思维能力,责任心也大大提高了。但是要注意,无论组织什么形式的活动,事前都要做好准备,否则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其四、指导方法,做好读书笔记。课外阅读要有浅尝,有细嚼;有浏览,有精读。读书笔记要体现这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不仅要摘录背诵经典语句,还要写出自己的鉴赏体会。让学生既能取其精华,又能大胆质疑,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语文教学成为了集语言能力、文化修养、思维品性、心理素质、智慧灵气和人格道德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活动,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三.课本剧撑起语文课堂另一片新天地
  当前语文教学效果不理想,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重视学生的动手参与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大胆把语文课本剧“搬”进课堂,通过举办寓教于乐的课本剧表演,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锻炼了他们的才艺表演能力,使同学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等,让学生对语文兴趣盎然。
  课本剧教学四步曲:“读书---思考---编剧—表演”。学生从中达到从“语言---文学---剧本”的组织能力和审美升华。
  排练课本剧的过程中,究竟我们的学生学得到什么呢?我认为有四点:
  1.情感性。所谓情感性就是演员以剧本为中介,通过剧本这个媒介来激发情感,然后以情动人。从而达到了陶情养性的效果。在课本剧的表演中,情感并非只是学生一种单纯的表演手段,而更是教师进行审美教育的目的。
  2.主体性。课本剧这一教学形式正能够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这一主旨。首先,这是由课本剧的特征决定的。课本剧区别一般课的根本点在于其排演的全过程:读——思——编——演,都是由学生自己投身其中,用他们的智慧,用他们已经获得的审美经验来为剧中人物润色,而不是由教师进行说教——将课文用刀活生生割成“字词句”,再给课本分段定中心。其次,与上面所提到的情感性直接相关。情感不同于知性、理性,它更强调的是尊重,观众要服从演员对人物的诠释,也就是说,作为教师应尽量减少对表演的介入与干扰,因为情感本身就是一种人对对象的一种主观态度和反应。这样的教学过程,真正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换言之,学生是处于教育的中心位置。
  3.过程性。强调课本剧的过程性,实际上就是希望通过课本剧,让学生能够摆脱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束缚,真正回到“学”与“教”的初衷。通过全身心、全程参与,培养学生对艺术形式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从而了解文学本身所要表达的中心。这一过程,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一种对语文学习的热爱和珍惜就会在学生的心底油然而生。如《木兰诗》,如果没有课本剧的实践,学生只会知道:这是一篇古文。记住的也只是其中的一些句式,但对文章的中心却了无所知。所以我们通过课本剧四步曲(读、思、编、演)让学生对文学产生更深层次的认识,从而达到心灵的净化、升华。
  4.全面性。通过以上论述,我们都很清楚,课本剧的表演,学生得到的不仅是一种文学的鉴赏能力,也不只是培养了某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更重要的是树立了一种健全的人格。课本剧排演这种让参与者全情深入地感受美、演绎美的新颖课堂形式,能够使学生的感性与理性得到交织升华,积极引导他们完整精神、提升素质。
  四.坚持课前演讲和班会放大教学天地
  近些年,我一直坚持在每堂语文课上课前,“读格言,说格言”的课前“三分钟口头作文”模式,先让学生大声朗读由学生抄写在黑板左上角的格言,然后以格言为话题,进行“三分钟”口头作文。鼓励学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来阐述对格言的理解。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多年来,我班每天15分钟的班会课从不间断。同学们把班会课命名为“向阳大本营”。大家按照学号轮流担任主持人和表演嘉宾。根据实际需要,每周确定一个主题。整个节目分为“励志故事”、“新闻直通车”、“习作欣赏”“提问与点评”“发现与创新”“课本剧表演”等板块。每个人都有表演的机会,每个人都得到了锻炼与提高。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同学们的胆量大了,口才好了,情操高了。纠正了一些不良思想,培养了一些好习惯。这两项活动,长期坚持,有利于集思广益,开拓学生思路,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龚向阳,湖南双峰曾国藩实验学校教师。

开辟语文教学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