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英国戏剧家萧伯纳(1856-1950)是一位公认的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他的剧本题材触及资本主义社会的诸多弊端和黑暗。在作品中他还竭力宣传他的创造进化学说,这种创造进化论的思想成为萧伯纳戏剧的一个普遍主题。在五幕剧《卖花女》中,萧伯纳通过具体化的情节将他的创造进化论形象地展现出来。
关键词:萧伯纳 《卖花女》 创造进化论
一.萧伯纳的创造进化论思想产生的哲学背景
19世纪下半叶,生命哲学家重新审视“生命”的含义,把生命看做是一种富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活力,提出了一种与传统哲学不同的世界观。他们批判传统哲学的静止孤立、非连续性和机械性的世界观,认为生命本质是活动,活动本质是自由创造,世界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整体。
十八世纪的法国科学家让·拉马克被称为“进化论之父”。拉马克认为植物和动物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缓慢进化而成的,进化的过程是通过特性的遗传,而这些特性是物体在适应环境中形成的。在达尔文时期,英国作家塞缪尔·巴特勒写了6本书来捍卫拉马克。在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是生命哲学的集大成者。他认为,如果我们孤立地考察人的某一状态,似乎它是亘古不变的。但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无论是人的情感,还是意念、欲望等,都在瞬息万变。在此基础上,柏格森提出了“生命的冲动”概念。他认为生命的冲动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生生不息、推陈出新的最深刻的根源。
在研究了叔本华、尼采、达尔文、巴特勒、柏格森等人的理论之后,萧伯纳提出的自己的创造进化论。他认为在“生命力”的驱动下,人不断地完善自己,完善他人,完善社会。其本质就是:生命力在永远地、努力地使一切生物向前进化,使之达到完美;人类并非生命力的最终目标,其最终目标是“超人,然后是天使,接下来是大天使,最终是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神。”在萧伯纳的创造进化论中,生命力从无意识开始形成,逐渐进化到了有充分意识的人类,生命力在一步一步地创造自我意识越来越高的生物。生命是从无意识进化为有意识,从盲目的本能进化自我的理解。
二.创造进化论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作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与社会问题剧作家,萧伯纳在其作品中表现的一大主题是针贬时弊、鞭挞社会的黑暗与不公。
萧伯纳憎恨英国资本主义社会,在《卖花女》中尖锐的揭露了资产阶级上层人物的伪善和冷酷。在《卖花女》中,语言学教授息金斯将一个贫贱低下的卖花女伊莉莎精心打造成一位举止优雅、高贵端庄的公爵夫人。然而伊莉莎既成不了真正的公爵夫人,又不能再回菜市场卖花,被置于一种不上不下的尴尬境地。萧伯纳无情地批判了貌似温文尔雅的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上流社会中浮华虚伪的一面。在萧伯纳笔下,息金斯教授始终处于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地位,他贬损和辱骂伊莉莎的语言十分尖刻和污秽,“无耻的东西”,“垃圾堆里捡来的贱货”,还有极不检点的“他妈的”、“混蛋”等语言,这就是所谓的上层社会人物。息金斯极端自私,当他发现伊莉莎对他们无用时,马上表现出失望与不耐烦,粗暴的态度。息金斯语言学教授的头衔最终掩盖不住他资产阶级的本性,他对伊莉莎精神上的折磨充分暴露了资产阶级“高贵”外表下的肮脏。
可以看出,萧伯纳在这部剧中从社会进化论的基本目标,即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完善出发,衡量与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在萧伯纳看来,社会的完善必须以作为载体的人的完善为基础,只有人的创造进化才是真实可靠的,这正是萧伯纳创造进化思想的体现。
三.创造进化论与费边社会主义
费边社是十九世纪后期产生的一个社会主义流派,反对暴力,提倡和平的、渐进的实现社会主义。费边派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残暴,认为英国的工业文明是建立在对工人的野蛮剥削的基础上的。对费边社会主义的信仰正是萧伯纳在创造进化思想指导下作出的必然选择。这种温和渐进的和平主义与改良主义正好与创造进化论不谋而合—创造进化强调在改良的过程中人的不断完善与进步,社会的不断前进与发展。从某种意义来说,萧伯纳的费边主义思想是创造进化在其政治观上的体现。
萧伯纳把经济问题看做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无比重要的社会现象去加以考查,认为贫穷是罪恶之源。从经济角度看待剧中伊莉莎、杜立特尔和希尔太太一家的变化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这部剧作。在萧伯纳看来,希尔太太一家和伊莉莎父亲的变化是受经济变化制约的。幸运之神的突然降临使杜立特尔由一个穷光蛋变成了一个一年有“三千镑收入”的富人,前后经历真是判若天壤。出身上流社会的希尔太太家道中落,她带女儿参加息金斯夫人的茶会时不得不为女儿失礼的谈吐向息金斯夫人道歉:“我们太穷了!可怜的孩子,很少有人请她参加宴会!她不大懂得规矩。”伊莉莎虽然在语言上变得足以与公主媲美,但是这种变化并没伴随着相应的经济改善,第三幕中,伊莉莎已被培养成如息金斯母亲所说的人,“有了一些上等人的礼貌和习惯反而使她不能自食其力,又没有上等人的收入”,她处于进退两难的生存状态。
萧伯纳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人都成为有固定职业的“类属人”,如果没有相应的经济实力,处于下层的“类属人”想要成为更高的“类属人”只能是一种空想。剧本是在他对母亲提及伊莉莎要嫁给那位正从上流社会淡出、一贫如洗的佛莱第的消息后哈哈大笑声中结束的。剧本肯定了经济力量在现实环境中的威严力量,经济基础决定着一切,只要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存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得不到满足,就很难达到人们精神上的富有和社会的最终进步。
萧伯纳在揭露了现实社会中资本主义弊端的同时深刻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产生罪恶的根源。萧伯纳认为要使社会得以完善和发展必须以物质财富为基础,在物质生活得以满足的前提下,人的心灵才能得到净化。而这又只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所做的物质上的准备。从中不难看出创造进化与费边社会主义的交融。
四.创造进化论与女性自我意识
他坚信在人的进化与进步的背后,有一种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推动力。他把这种“至高无上”的力量称为“生命力”。而女性是生命的创造者,是“生命力”的核心和载体,在“创造进化”中处于支配地位。正是在创造进化思想的指导下,萧伯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充满独立思想和“生命力”的女性。
在《卖花女》中可以看到贯穿其中的对女性的关注。伊莉莎以卖花为生,听说息金斯能将她这块“烂白菜”变成“示巴的女王”时她来到息金斯处,她希望能有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来养活自己并得到别人的尊重,展现了她独立的一面。息金斯成功地让她变成了一位看似出身豪门的贵族小姐,这场改造最终导致伊莉莎既不能成为上流社会中的一员也不能再回到过去,伊莉莎几乎丧失了自我,当听到息金斯高兴地说“谢天谢地,总算完了!”的时候她“猛然瑟缩一下”,两个男人对她漠不关心的事实让她突然清醒过来,她向息金斯质问到“我怎么办?我怎么办?这种强烈的爆发表明她需要强调自我的存在。最后一幕伊莉莎再次出现在舞台上时,她始终安静自若,从她面对息金斯的态度可以看出她的心灵最终觉醒了,她获得了充分的自我认识。中产阶级的道德制约了她不能再靠卖花生活,但要获得真正的自我身份,她不能依靠任何人,这表明伊莉莎已从她的塑造者那里获得了创造力,成长为真正的女性。
“生命力”促使了伊莉莎的觉醒。“生命力”的召唤给了她勇气、理性、智慧和不屈的意志。她一旦觉醒,就不会留在她的“创造者”身边作那活着的玩偶,而是寻找自己独立的生活。
萧伯纳复杂而独特的创造进化论反映在他众多文学作品中,而剧本《卖花女》就是其创造进化思想的生动直接的体现。通过对该作品的分析,萧伯纳对于社会对于女性的看法跃然纸上,也有助于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萧伯纳的创造进化思想以及他的其他作品。
参考文献:
[1][法]亨利·柏格森著[J].创造进化论[M].王珍丽,余习广译[J].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
[2]Archibald Henderson.George Berna
rd Shaw:His Life and Works [M].London:Hurstand Blackett Limited, 1911.
[3]佛兰克·赫理斯著.萧伯纳传[M].黄嘉德译.外国文学出版社.
[4]秦文.创造进化论—萧伯纳戏剧创作的普遍主题[J].外国文学研究,1998,(3).
[5]Fabian Feminist,Bernard Shaw and Woman[M].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1977.
李凯,石艳玲,曲阜师范大学东方语言与翻译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