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2年第5期 ID: 150807

[ 温国安 文选 ]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 温国安

  内容摘要:古人云“文以载道”。通过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在思想品德的渗透滋润、感染熏陶、启迪教育下,做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德才兼备、全面发展,成为伟大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语文教学 思想品德 渗透感化 启迪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各门课程要结合自身特点,以育人为本,加强新时期学生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提高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具有“授业、传道、解惑”的多重功能,它不仅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课堂,更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基础教育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和奠基地位。因此,作为具有道德教育重要功能的语文教学,在向学生传授人文知识,提高文化科学水平的过程中,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大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使他们政治合格、品德高尚、素质过硬、学业优良。
  一.在教学各环节中,贯彻思想品德教育,逐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1.学懂范文内容,领悟思想实质,增厚道德底蕴。文章的思想观点是通过字词句语而表达的,认真读懂课文内容,深刻理解精神实质,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熏陶感化。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要理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思想哲理,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具备任劳任怨,埋头苦干,奋斗不止的精神,今后为人民服务终身奉献,为建设祖国竭尽全力积极贡献。学会领悟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皆因祸福趋避之”;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毛泽东的“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等精辟论语的深邃意蕴,那么经典名篇中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对学生道德品格的引领指导是显而易见的。
  2.分析人物形象,学习精神风范,提高思想境界。文学作品以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反映感情思想,教化引导人们。在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学习榜样人物的思想品质,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道德熏陶和思想启迪的内心触动与灵魂提纯,在典型人物思想的浸润下得到道德精神的感化提升。朱自清在散文《背影》中刻画出父亲栩栩如生的“背影”慈祥形象,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十分疼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无限怀念。学习本文,要以父亲突出的“背影”形象为坐标,教育学生永远铭记衣食父母的养育之恩,为父老乡亲的幸福富裕而发奋学习,并踊跃承担起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报答人民大众和祖国母亲的哺育培养之情。
  3.概括中心主题,理解思想含义,加强道德修养。文章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它反映作者的政治立场,思想观点、感情品质。辅导学生归纳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领会主旨含义,是分析概括能力的训练,也是思想品德的教育培养。利用辩证观点,正确立场,先进思想,感染教育学生,使其品德上日渐纯洁,思想上逐渐提高,行动上不断进步。总结杜甫的《望春》一诗,主题思想是以泰山的神奇秀美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表现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学习此诗,教育学生务必眷恋祖国的大好河山,无限热爱养育我们的美好热土,树立不畏艰难,勇攀顶峰的雄心壮志以及兼济天下福祉的博大胸怀和实现崇高理想的远大抱负。
  4.经过写作练习,表达积极思想,升华精神道德。写作具有鲜明的目的性,明显的综合性和很强的实践性,写作是语文知识和综合能力的训练,也是思维创作和思想道德的综合体现。让学生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正确分析人间事物,客观反映社会生活,热情歌颂光明正义,以创作过程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从道德层面上实现量到质的飞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使政治思想日趋成熟完美和提高进步。笔者曾出作文《家乡新貌》,要求描写家乡的发展变化,反映改革开放的新成果。有学生描绘家乡快速发展与巨大变化的崭新面貌,抒发了对社会伟大变革的赞美,歌颂了新时代的辉煌成就。这样的写作,学生从心房之处受到现实社会形势的生动深刻的政治教育。
  语文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不仅体现在内容丰富而深刻的课堂学习中,更需要在广阔而有作为的现实生活去延展开拓,去实践提高,让思想的美丽花朵在实践的沃土中结出丰硕的行动果实,享受火热幸福生活的无比情趣和非常意义,体现人生价值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在社会活动中栉风沐雨,经受考验,锻炼成长,在思想品德、学业素质、实践技能各方面长进完美,展望实际成果的壮丽朝霞,迎接崇高理想的阳光明天。
  二.在课外阅读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逐渐提升政治思想水平
  课外文学作品的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它不仅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水平有促进作用,而且对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形成核心价值观也有明显效果。让学生阅读欣赏优秀文学作品,增强审美情趣,提高鉴赏水平,陶冶精神情操,潜移默化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充分发挥文学的教化作用。
  给学生推荐优秀文学作品,把他们引入清新和煦的文学艺术氛围中,领略文学中德育滋露的辉煌壮丽的艺术殿堂,观赏一幅幅闪耀着人类精神文明的绚丽画卷图景。以我国现代文学为主,适当的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为辅,让学生阅读欣赏、分析评论,明辨事理、分清良莠、吸取精华,充实精神世界。阅读罗广斌的《红岩》、杜鹏程的《保卫延安》等红色经典名著,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在实践活动中,落实思想品德教育,不断加强道德建设
  课外活动对语文教学是十分有益的,具有深化增效和巩固提高作用。要注重思想教育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政治理论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协调配合,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进行生动鲜明具体现实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启品质心扉、启迪品德智慧、提高道德觉悟、加强思想修养、锤炼主观精神、塑造理想品格,树立正确人生观,让学生将来把青春年华投入到奋斗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谱写憧憬理想的人生华章,演奏高尚淳美的道德乐章。
  组织学生深入开展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争优创先,确立先进的政治思想;组织学生开展学雷锋活动,争做志愿者,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组织学生红色旅游,参加革命历史遗址,树立爱国主义思想;组织学生开展主题班会、开展社会调查、讴歌社会主义新时代;组织学生举办文艺晚会、举办演讲朗诵会、创办班报校刊、成立文学社团,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主旋律。
  通过实践活动,让思想品德与实践行动相和谐,绽放出灿烂耀目的成果之花,驱散迷雾,照亮前进旅程的航向,指引学生向着理想道德的神圣目标奋斗迈进,使人生岁月更加多彩丰富、更加雄壮先进。
  四.思想道德教育要自然舒畅,适时合度,融会恰当
  我们应把语文知识的传授与思想品德的教育自然恰当地融合起来,用新鲜的思想道德的甘甜溪流,用心浇灌滋养学生的心田,使品德之树常青繁茂,果实累累。要善于捕捉有利时机,巧妙流畅渗透思想教育,启发学生的主观思想,感应道德灵魂。还应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特别把握好“度”与“量”,准确布局,精心运筹,抓住关键,掌握度量,寻找最佳切入点,让思想品德教育到位而不越位,处位恰当,获得最佳效果,使学生语文知识的增长和思想品德的进步双丰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培养人才体制的改变,根本是教育要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优秀人才。这是教育事业百年大计的大命题,是关乎到中华民族复兴和祖国发展崛起的重大部署,是关乎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久兴盛的宏伟战略举措。我们要努力实现这一体制转变,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使教育为人民服务,为祖国服务,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德育为首,以素质教育为重,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在语文教学中与时俱进,转变观念、改革创新,展开新思路,探索新方法,提高教学效益,充分发挥多重功能和决定作用,确实体现奠基地位,与其他科目密切协作,形成强大合力,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彻底转变,从单纯人才培养到全面的素质技能和思想道德培养的体制转变,为培养学生“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可靠有用的人才而奋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基础课程改革纲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1年6月。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
  温国安,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温集初中教师。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