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2年第5期 ID: 150859

[ 魏永辉 文选 ]   

小议传统文化中的汉语成语

◇ 魏永辉

  内容摘要:汉语成语源远流长,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浓郁的文学色彩为一体,堪称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奇葩。本文拟从雄据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地位的儒、佛、道三家为出发点,探讨汉语成语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认为汉语成语是儒佛道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
  关键词:汉语成语 传统文化 儒佛道
  一.汉语成语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水乳交融
  《现代汉语大词典》对成语的定义如下:“人们长期习用的结构定型的意义完整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成语是从我国古代的寓言、历史事件、诗文及当时的口语中产生的,经这长期的锤炼和演变而成形成的固定词组。它言简意丰,寥寥数字包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每条成语背后都蕴藏着一个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文化信息的载体。语言与文化相伴相随,相互作用关系十分密切。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刑福义教授曾指出:“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轨,好比镜子或影集,不同民族的语言反应和记录了不同民族的特定文化风貌;又如管道或轨道,不同民族的特定文化对不同民族的语言发展,在某种程度、某个侧面、某个层次上起着制约作用。”
  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作为汉语词汇的精华———汉语成语则更生动、更深刻地再现出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只要认真仔细的品味每条成语的含义,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汉语成语是儒佛道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
  儒、佛、道三教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体现,汉语成语则是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儒、佛、道三教的一种载体。在成语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地位的儒、佛、道家对宇宙人生的独特见解及为人处事安易立命的哲学,从而能够体会到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缩影。
  1.汉语成语在“儒家”方面的体现:
  汉语成语对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自西汉时大儒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采纳之日开始;安邦定国、教化民众的统一思想传统被历代封建王朝所继承,形成了中国两千年以儒学为正统思想的局面。以记载孔子言论的《论语》为例,仅从中摘引,节缩或演化而来的成语就不少,据统计被《汉语成语小词典》收录的就有59条之多。
  成语中来自儒家经典著作的成语不胜枚举。像下列这些成语都从不同侧面体现了儒家思想:例如“穷则思变”,语出《周易·系辞下》,原指事物到了尽头就要发生变化。后指人在困窘中就要设法改变自己的处境。“当仁不让”原指面对实行仁德的事情,可以不必对老师讲谦让。现在指面对合乎道义的事情就积极主动地去做,毫不退让。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威武不屈”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移,贫贱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孟子的这几句话形容人有骨气,坚贞刚强,是对我们中国人的精神的最好概括。“名正言顺”“言而有信”、“能屈能伸”、“推贤让能”、“知易行难”、“未雨绸缪”、“爱人以德”、“礼尚往来”、“行远自迩”、“多难兴邦”、“度德量力”、、“过犹不及”、“得道多助”等。这些成语,有的显示了修身立命的情操修养,有的阐明了为人处世的立场态度,有的表达了建功立业的志向抱负,种种思想不一而足,从总体上看,都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念,都带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的与奋斗目标,成了我们精神财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汉语成语在“佛家”方面的表现:
  有些成语产生于佛教文化,大多来自于佛经,成为佛教文化的一种载体。把表现佛教文化的成语按内容归类如下。
  表现佛家“学识修养”方面的成语有:“五体投地”是佛教的一种表示礼节的方法,出自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三国》。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是佛门中最恭敬的行礼仪式。这个成语用来表示对他人极度尊崇和敬重的意思。“六根清净”出自《妙法莲华经·卷六》。六根,乃佛教用语,此成语比喻没有任何欲念,或指内心清净,不受外地境干扰。在佛教用语中,指修佛者不应受外界幻像的影响,要保持内心的清净。“醍醐灌顶”,醍醐是从牛乳中反复提炼多次而得到的上等奶酪,印度人视其为世间第一上味;灌顶,原是古印度新王的登基仪式,后来密宗也常沿用此法。本成语原指以醍醐灌人之顶,后比喻将智慧灌输给人,使人茅塞顿开;此外,亦有使人清凉舒适之意。在佛教用语中,常用来比喻将佛法灌输给人,使人彻悟佛理;此外,也是密宗的一种仪式。
  表现佛家“道德情操”方面的成语有:“借花献佛”出自南朝佛学译著《过去现在因果经》:“今我女弱不能前,不能得前,请寄二花,以献于佛。”比喻借用别人之物转送他人去做人情。在佛教用语中,指以鲜花敬献给佛菩萨,来表明对佛菩萨的尊崇和敬仰。“功德圆满”出自《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多用来形容事情能够圆满地完成和结束。在佛教用语中指的是功业与德行都完美无缺,意味着修行到家,也用来比喻如果能广修功德、行善布施,死后就能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天女散花”语出《维摩诘经·观众生品第七》,此成语在日常生活中常用来比喻大雪纷飞或者抛洒东西的景象。佛经中以此语来说明一切诸法都是解脱相,不要起分别心,只有做到这样才能进入大乘佛法境界。
  表现佛家“为人处世”方面的成语有:“天花乱坠”典出《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一》:“六欲诸天来供养,天花乱坠遍虚空。”原指说话有声有色、极其动听。后来多用为贬义,形容巧言令色、言语夸张而不切实际。在佛教典籍中,此语多用来形容诸佛菩萨、高僧在说法时生动形象,感动了天神来散花而致天花缤纷坠下。“皆大欢喜”,《金刚经》:“皆大欢喜,信受奉行。”是用来比喻某件事情或者意见,人人都高兴满意赞成。在佛教用语里,是用来形容因为得到了佛菩萨的指点和教诲而开悟,法乐充满的意思。“不看僧面看佛面”出自《西游记》第三十一回“古人云:不看僧面看佛面,兄长既是到此,万望救他一救。”是指不看这方面的情面,也要看那方面的情面,有请对方高抬贵手,宽恕或帮助某人的意思。在佛家用语中,是指就算不看和尚的情面,也要看佛菩萨的情面。   表现佛家“警策规劝”方面的成语有:“苦海无边”,此成语经常与“回头是岸”在一起使用。在佛语中是劝人改过向善的常用语。佛法认为,众生的作恶和习气使自己受到惩罚,即产生恶报,使得自己感到很痛苦。“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三“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语用此成语比喻那些十恶不赦的人一旦改过向善,其善心和佛心一样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语出《西游记》,比喻不愿尽职尽责,只想敷衍了事,常用来形容人消极地应付工作或得过且过地混日子。在佛语中,是指只要当一天和尚,就要撞好一天的钟,也含有每日精进之意。
  表现佛家“智慧人生”方面的成语有:“昙花一现”,《妙法莲华经》:“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花,时一现耳。”用此成语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景象只能出现一下,很快就消失了。在佛教用语中,是用来比喻佛法出现人间,时间是非常短暂的;有缘的人就能够亲近得到,无缘的人即使奉献在面前,也犹如隔了千里那样,不能窥得。“拈花微笑”出自《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全称为“拈花瞬目破颜笑”,形容一方有所表示时,另一方就能心领神会。为佛家用语,指佛祖释迦牟尼拈花示众,瞬目扬眉,唯迦叶尊者了悟。后比喻以心传心、彻悟禅理。“四大皆空”,古印度称地、水、火、风为“四大”。四大皆空是用来比作身无牵挂的意思,也喻看破俗世红尘。
  3.汉语成语在“道家”方面的表现:
  反映道家思想的成语也有不少。如“明镜止水”、“标新立异”、“无中生有”、“盗亦有道”、“不法常可”、“得意忘言”、“无为而治”、“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等都是道家出世的思想和独具特色的哲学思辩能力的反映。“无中生有”出自《老子》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原指道家对事物的朴素的认识,后来意思发生了转变,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凭空捏造。“无为而治”现在的意思是不加约束,让人自由发挥聪明才智。这里的“无为”是不作为,这个成语反映的是我国古代道家关于治理国家的一个基本观点。
  又如“安居乐业”,此成语出于春秋时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他的思想比较崇尚自然,所以他反对当时社会的动荡变迁,认为物质的丰富、进步和文化的繁荣发展会毁坏人们安静平和的生活。老子推崇“小国寡民”思想,赞成人们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老子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这就是老子向人们描绘的他的“理想国”。人们稀稀落落地居住在一个个小国家里,不使用那么多的器具,也不会因迁移而劳累丧命,车船无人坐,兵器没人用,记事还用古老的结绳方法;人们在这样一种环境中吃得香,穿得舒服,住得安适,满足于这种风气习俗;这一个个国家就像是邻居,抬眼望得见房舍,鸡鸣犬吠彼此听得见;人与人之间没有争吵,没有战争,各自悠然自得地生活,到死也不互相来往。
  再如,庄子寓言故事《庖丁解牛》中的成语有:小试牛刀、游刃有余、踌躇满志、切中肯綮、官止神行、目无全牛等,体现了庄子处世精神、明确的审判观、精益求精的养生之道以及宗法自然的超脱精神。
  三.汉语成语揭示传统文化的某些思想内涵,大体上表现在如下的三个方面:
  1.“和谐为贵”的思想。
  孟子曾提出“人和”说,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体现“和谐为贵”的思想的成语有:和平共处、和风细雨、和颜悦色、和衷共济、和光同尘、和风丽日、同甘共苦、和气生财、和气致祥、和蔼可亲、和睦相处、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百花齐放、同心协力、同舟共济、众志成城、众人一心、一团和气、同心同德等。和谐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谐文化,博大精深;和谐思想,源远流长。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应该遵循“和谐为贵”的可持续发展观,搞好安定团结工作,力争创建一个56个民族齐心协力建设伟大祖国的大好局面。
  2.“以人为本”的思想。
  以人为本的观念,就是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的成语有:人命关天、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杰地灵、事在人为、济世安人、人心所归、人心向背、平易近人、安身立命、安居乐业、国泰民安、顺人者昌逆人者亡、十年树人百年树木、人才辈出、舍宝救人、救人一命等。上述成语的精神内核,与当前我们党、我们国家的治国理念是非常合拍的。伴随社会发展,这些精神将会更加绽放异彩。
  3.“天人合一”的思想。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天人合一的思想由来已久。体现“天一合一”思想的成语有:天人之际、天人路隔、天怒人怨、天灾人祸、天理良心、人定胜天、天与人归、天从人愿、天不绝人、天理人情、天道人事、顺天应人、应天顺民、天上人间、学究天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洪福齐天、生老病死、顺其自然等。正如西方学者汤因比所言“人类如果想使自然正常地存续下去,自身也要在必需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去的话,归根结底必须和自然共存。”
  如是观之,汉语成语的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揭示了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它作为历史的缩影、智慧的结晶、汉语言的精华,将会闪烁更睿智的光芒。当今社会,在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体现广大民生心声的伟大号召之下,探讨汉语成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阮智富,郭忠新主编.现代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0.
  [2]范晓清,任玉梅著.成语中的佛学智慧[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5.
  [3]王涛等主编.精编成语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第1版).
  魏永辉,广东省新闻出版高级技工学校教师。

小议传统文化中的汉语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