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2年第5期 ID: 150812

[ 陈桂华 文选 ]   

探究阅读教学八法

◇ 陈桂华

  内容摘要:新课程把培养学生探究阅读能力的目标,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要达成这一目标,采用适当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归纳出以下常用的八种方法。
  关键词:提示 讨论
  新课程把培养学生探究阅读能力的目标,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要达成这一目标,采用适当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归纳出以下常用的八种方法:
  一.提示法
  提示是把对方没有想到或想不出结果的问题提出来,引起对方注意。教师看准学生的疑点、难点,在关键处稍作点拨,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学习课文,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古今中外有很多著名的教育家都重视提示的作用。
  提示法贵在“提示”,提示阅读技巧和规律。如鉴赏曹操《短歌行》,教师可以先介绍诗歌鉴赏的两个角度,即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介绍建安文学关注民生,充满激情,缘事而发,慷慨悲凉,被后人誉为“建安风骨”,然后提示学生从作品内在的生气和质朴刚健的表达形式两方面入手,探究曹操作品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慷慨悲凉的风格。
  教师也可以对文本中的关键语句稍作提示,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这些关键语句甚至可以在文本中间或结尾处,如《老王》结尾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教师可设问“老王不幸在何处?作者真的幸运吗?作者为什么愧怍?”虽是三言两语,对于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主探究能力却非常有利。
  二.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组织下,学生互相交流、切磋、探讨,从而更全面、准确、深刻地阅读课文的一种方法。语文教学曾因“满堂灌”而遭批判,又因“满堂问”而有“逼问”之嫌。教师需要组织学生自学和讨论,让学生自己去钻研,去发现,去探究。当然,学生的讨论也会失之偏颇,教师不妨以普通一员的身份参加讨论,适当引导。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讨论内容可以由学生确定。例如在《项链》研究课上,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自主提问,然后师生一起归纳生成了这样几个问题进行讨论:①丢项链这一情节与玛蒂尔德追慕虚荣的性格有无必然的联系?②玛蒂尔德追慕虚荣的性格前后有无变化?③作者对玛蒂尔德持什么态度?因为有些问题就是学生自己思考的,所以讨论得很热烈。在讨论时,教师要随时把握学生的知与感、知浅与知深的不同情况,不失时机地决定扶与放,或半扶半放。如学生讨论上面第一个问题时,就与传统说法产生了“偏差”,认为丢东西是偶然的,不能因玛蒂尔德追慕虚荣,就说她一定会丢东西,从而得出了“没有必然联系”的结论。因为他是第一个发言的学生,而且能自圆其说,我就“放”了他,没有否定他的说法,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了不少,探究得也越来越深刻。需要指出的是,在组织学生讨论时,对学生发表的不同看法,特别是有创意的独到见解,教师要尽量予以肯定和鼓励,不必拘泥教学参考书中的某种说法,而要实现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创新阅读。
  三.批注法
  批注法是古人常用的读书方法,也是对学生终身阅读最有效、最简单的方法,应在当前阅读教学中经常采用。学生从感知文本到体验文本到表达体验,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自主进行的,这是读者与作者两个内心世界主客交互式的无言交流,由静静地阅读到默默地体察,静观默察并沉思默想到一定程度,自然产生一种自由表达的欲望。
  语文课堂要鼓励学生自主体验文本,并从现时的阅读情境中用自己的语言即时批注,可以是直感式的评价,也可以注解和质疑。例如,在教学《我与地坛》一文时,我就要学生尝试写批注。不少学生在文中感人的细节旁边写了心得体会,有的写下对作者的欣赏,有的写了为母亲而感动。还有学生对文本的探究细致入微,想到了教师没有关注的问题。如一个学生划出了这句——“我开始相信,我用纸和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并在旁边批注: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是什么?对文本进行了深入思考。
  教师还可以介绍一些批注例文来激趣,如金圣叹评点《水浒》,脂砚斋评点《红楼梦》。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有教师就先投影出示了脂砚斋对《红楼梦》一些片段的点评,然后要求学生模仿点评课文,接着小组交流,择优展示,有效促进了学生对文本内涵的解读,培养了学生的批评能力和探索的精神。
  四.比较法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叶圣陶先生也说:“阅读方法最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有时比较对象之间的联系点、区别点可能是多方面的,如主旨立意、构思谋篇、意境格调、人物形象、社会意义、美学价值等。如《呱……呱……》《鸟啼》两篇课文都是对生命的礼赞,可以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对主题加以比较探究。再如教学《沁园春·长沙》,可从“独”字入手,将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王维的“独坐幽篁里”、柳宗元“独钓寒江雪”等进行比较,探究抒情主人公形象。“操危虑深,故云‘独立’。”([英]菲力普·肖特著;仝小秋、杨小兰、张爱茹译:《毛泽东传》,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1月版。)通过比较探究,学生不难发现《沁园春·长沙》中的“独”字彰显的是一代伟人胸怀天下、卓尔不群的领袖风范。
  教师要引导学生确定最能体现教学目的、最有探究价值的比较点。不仅要找到异同规律,做到“知其然”,还要继续深入探究造成这种异同现象的根本原因,做到“知其所以然”。例如《祖国山川颂》和《长江三峡》都表现了祖国壮丽秀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深情热爱,都采用总分结构。但两文写法有不同,《祖国山川颂》是全面全景式来铺陈描写祖国山川的,而《长江三峡》只写了穿行三峡时所见的瑰丽奇特的景象。在此基础上,还可引导学生比较探究两种写法的优劣,品评高下。《祖国山川颂》在抒情上走了一步险棋,但它的写景控制得很好,抒情带有一种理性,有广度和深度。《长江三峡》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又采用了不同的表现手法。这种比较探究,既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可增加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能让学生了解自然之美与心灵感受的关系,品味由此而体现的文章的景物意境之美。   五.说讲法
  复述是按照不同目的和需要对材料进行再加工,然后组织语言进行表述。它不仅能促进学生主动探究阅读材料,充分理解材料内容,而且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能力训练,熔思维、理解、表达于一炉。例如《一个人的遭遇(节选)》,主人公索科洛夫的命运是悲惨的,他是以什么样的心情向陌生的“我”口述自己的经历的?可以让学生对此文进行再造性复述。这不仅使学生熟悉了文章,而且能使学生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珍惜和平生活。
  对有些文章,还可以结合文本内容,要求学生作简短演讲。卡耐基说:“学习当众说话,是一种天然的方法,它可以帮助人们克服紧张不安的心理,建立起勇气和自信心。”一个人演讲能力提高的同时,他的自信心、调控力、耐挫力也会同步提高。如《图片两组》可以要求学生比较、综合两组图片的内容,就“战争与和平”的话题,发表演讲。再如《把栏杆拍遍》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是充满阳刚之气的壮美之作。我让学生自学课文,然后围绕课文内容以“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辛弃疾”为题进行演讲,学生既生动描述了辛弃疾浴血沙场、为国战斗的几件大事,又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被朝廷废弃不用的一腔忧愤,再现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途多舛的爱国词人的形象。学生演讲的成功必须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而这正是建立在对原文内容和写作特点充分探究的基础上的。
  六.诵读法
  诵读可以促进学生把书面文字符号和它的潜在意义联系起来,在理解的基础上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朗诵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感染力。”不少课文,尤其是诗歌和一些文字优美的散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通过对语音轻重、高低、长短的把握,“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叶圣陶语),曲折传达出作品蕴蓄的美感。如《江南的冬景》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以下几个步骤诵读:①齐读。这时因为学生对课文理解不深,往往声音响亮,但“有口无心”;②充分自由读,体会优美、精辟的语句,并富有感情地进行朗读。③指名朗诵水平高的同学范读。④分男、女生读,暗示女生读出明朗的情调,男生读出冬季的闲适。⑤表情朗诵,此时学生融进了自己的理解,体会到了课文的内在美,不仅达到了自读目的,而且提高了运用语音表情达意的能力。
  再如教学《扬州慢》,我首先要求学生自读,因为他们对文章内容还不太熟悉,主动结合注释翻译词句,对文章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接下来要求再读,注意体会词中蕴涵的深厚感情;然后指名朗读,同学互相点评,促进他们主动揣摩词中流露的对国家衰亡的悲痛。最后要求自由诵读,读出贯穿全词的对国家昔盛今衰的感慨痛惜之情,从而把握全词的主旨。
  七.以写促读法
  学生“读”的能力越强,便越能从别人的材料中获取有用的知识,学到好的书面表达的方法;反之,要想提高“写”的能力,必然要对别人的材料深刻理解和品评,从而提高自己读的能力。因而读和写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读写训练可以多样化。
  缩写法就是把比较长的文字材料,在不改变基本内容的情况下,压缩成较短的文字。它能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促进学生自己去感悟、理解,去发现、探索,最终使课本不需要教,基本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就能达到文本内涵价值的实现。如缩写《祝福》,学生缩写前必须认真阅读原文,把握其主要内容和中心。接下来要对原文材料进行筛选,保留主要情节和人物,即祥林嫂丧夫后逃到鲁镇做工;被婆婆抓回强卖到贺家墺;后夫死于伤寒,儿子被狼叼去,自己被大伯赶出屋;重返鲁镇做工遭歧视,被看成是“伤风败俗”的女人;捐门槛不被承认,沦为乞丐,在一片祝福声中死去。最后还要连缀,将保留的内容自然衔接。缩写时可用简练的语言去概括原文的意思,辅以摘录原文重要语句。
  仿写法也能促进学生对原文进行细致揣摩。叶老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在阅读课上,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课文讲的是什么,更要让学生熟知作者是如何去表达的。如《金岳霖先生》,通过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刻画出一个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形象。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时模仿此文,进行记人的片段练习。不仅如此,金岳霖先生身上折射出了作为“精神圣地”的西南联大诸多知识分子共同的精神魅力,教师还可引导学生探究在记人时如何才能做到“一花一世界”。这样紧扣课文,从认读到运用,知识迁移的线索清晰,学生写起来也有样可依。
  以写促读还可以在教学《安妮日记(节选)》时,要求给文前安妮的照片配一段说明文字,或给安妮写墓志铭等,重在促进学生按照自己的观念、视角与文本展开对话,获得各自不同的视界融合,呈现出阅读的多样性。
  八.剧本演出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他们读,首先要能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要使他们产生兴趣。小品、话剧、歌舞等对中学生来说,可谓喜闻乐见,所以针对一些人物形象比较鲜明的文本,教师不妨要求学生把它们改成课本剧,在课外活动时排演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林黛玉进贾府》,“借黛玉一双俊眼”写主要人物的出场,展现了贾府的生活风貌、人情世故。如果让学生将此文改编成剧本排演,那么学生除了会积极的去做道具、画“布景”,更重要的是他们必然要细心揣摩文中的对话和心理描写,深入探究黛玉、宝玉和王熙凤等不同的性格和本质,这也就找到了到达阅读目的的捷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的目的在于建构新的意义,这个新的意义既来源于文本,又来源于读者,它是读者与文本在某一点上的精神相遇(即视域融合)。语文教师必须从教知识教教材的落后模式中解脱出来,与学生一道进入方法与过程的体验与探讨,进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自我认识界面,最后进入感性与理性相交融的个性思想的觉悟层面。对文本的处理,方法很多,这里仅是个人教学实践的一点体会,不当之处,当请行家指正。
  陈桂华,江苏省扬州中学教师。

探究阅读教学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