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2年第5期 ID: 150805

[ 金娟伟 文选 ]   

也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留白

◇ 金娟伟

  内容摘要:“留白”是中国艺术审美的一个重要观点,显示出中国传统艺术的智慧。中国画与西方绘画最明显的不同之处就是"留白",国画给欣赏者主动参与留下了极大的空间,即所谓“无画处皆成妙境”。由此,我想到语文教学也要讲究艺术,是不是也应该学习这种“留白”的艺术,将留白这一形式引用到语文教学中,给学生多留点想象和创新的空间,从而“学”、“思”结合,张弛有度。笔者以人教版七年级教材为例,谈谈“留白”策略的运用。
  关键词:留白 延伸阅读 质疑碰撞 联想 人物分析
  “留白”是中国艺术审美的一个重要观点,显示出中国传统艺术的智慧。中国画与西方绘画最明显的不同之处就是"留白",国画给欣赏者主动参与留下了极大的空间,即所谓“无画处皆成妙境”。古典诗词也极其讲究“留白”,追求“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韵外之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空灵的艺术境界。因此诗的语言必须特别精警含蓄、言简意丰,让读者(欣赏者)在艺术空白中凭借丰富的想象并进行艺术的再创造,把创作与欣赏,读者与作者联结起来,共同创造余味无穷的深邃意境。
  由此,我想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现状:教师唯恐课堂容量不大,唯恐学生在课堂中收获太小,把整堂课安排得满满的。试想,如果一幅国画中,景物纷至沓来、拥挤不堪,能算得上好的作品么?如果“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后一句改为“只在此山中,岭后石头上”,岂不成了村夫俗语?因此语文教学也要讲究艺术,是不是也应该学习这种“留白”的艺术,将留白这一形式引用到语文教学中,给学生多留点想象和创新的空间,从而“学”、“思”结合,张弛有度。
  笔者以人教版七年级教材为例,谈谈“留白”策略的运用。
  1.在延伸阅读处“留白”──激发阅读兴趣
  我们在处理拓展阅读这一环节时,不必每节课都把这一环节纳入课堂,而可以在课堂中通过布置练习的方式“留白”,激发学生阅读期待心理,引导他们查找相关资料,培养动手实践、主动获取知识的习惯和能力。如下册第二单元“黄河,母亲河”,可以通过师生商讨设计这样一些课外拓展类练习:查找收集与黄河有关的诗句、俗语、谚语等等。又如第四单元“戏曲大舞台”,可以通过课堂情景创设“留白”:
  师: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全国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剧种,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你知道哪些戏曲剧种?
  生:……
  师:每个地方的戏曲,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情,如京剧的雍容华美,昆曲的典雅精致,梆子戏的高亢悲凉。我们绍兴的越剧有什么特点呢?
  生:……
  师:越剧轻柔婉转,大概同学们对越剧不太了解,给大家十天的时间阅读和准备,我们来举行一次绍兴戏曲知识大赛,好不好?
  如果在课堂上师生不厌其烦的讲述这些内容,一是时间不允许,二是效果不一定比这种“留白”式的处理好。
  2.在质疑碰撞处“留白”──激发研究兴趣
  在课堂讨论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多种观念碰撞的情景,有时有些学生甚至会对教材和教师提出质疑。在这些情况下“留白”,有助于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引发他们对问题作更深入的思考。
  如《人生寓言》“落难的王子”的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留白”式的思考题:人在挫折、困难中才能磨练意志、战胜脆弱,这是一条普遍规律吗?此问肯定会引发两种观点的碰撞,让这两种观点的碰撞延伸到课外,让他们思考得更深入和更成熟后再交流,可能会更好一些。
  敢于挑战教材的老师,往往能恰如其分地利用教材中插图与课文内容的联系或差异“留白”给学生,从而更好地进入文本,深入文本,为更好地理解文章服务。如《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利用文中插图,让学生将文中人物一一对应,从而加深对人物描写更高层次的理解。
  3.在联想想象处“留白”──激荡思绪飞扬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欣赏能力,对于促进创造思维能力的形成,在阅读中借鉴和习得、从而将阅读能力转化为写作能力也大有益处。如《童趣》一课的教学,在朗读、理解、背诵的基础上,设计这样一道“留白”式写作练习:你在童年有过作者类似的体验吗?(如对蚊子、蝉、苍蝇、蜜蜂等之类的昆虫的体验)试用三四百字描述出来。
  在课内“留白”,在课外通过写作练笔加以强化,能更充分地挖掘教材,如下册中的《伤仲永》在学完字词句段得理解后,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课后根据自己确定的角度和观点写成一段话。
  4.在人物分析处“留白”──提高仿写能力
  七年级下册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14课《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两篇文章中对贝多芬、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等人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在教学过程结束时,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留白”式的仿写练习:注意描写贝多芬穿着和外貌特征的语句,模仿这种写法,用几句话描写你最熟悉的一个同学的外貌。
  我觉得这样的设计既是对课堂内容的合理延伸,又为学生的创新意识搭建了平台,学生易于接受,颇具匠心。如有的同学课后仿写了这样一些有趣的语段:
  同学甲:我的同学潘晨旗,长得异常肥胖堪称班级之最。他脸上的肥肉占据了眼睛的地盘,只留下两道能透过光的小缝,因于语文课出丑一事,人送外号“翻译官”(大汉奸)。
  同学乙:她,白皙的面容,一头乌黑利索的短发,脸蛋鼓鼓的,悄悄晕开淡淡的红晕,一张诱人的樱桃小嘴,一个精致的鼻,唯独那一双含露欲溢的大眼睛,闪烁着黑宝石一般幽深的光泽,显露出倔强,瞧!她正微笑着向你走来。
  同学丙:他,不高的身材,脸呈瓜子状。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眼睛大小适中,鼻子略挺,嘴巴大,笑起来会露出一排既大又白的牙齿。作风风趣幽默,五官端正,还算帅,但与我还差一点距离。
  ……
  课堂教学中的“留白”是教师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尊重,保证了大部分学生思维的时空,有助于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培养。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应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其提供更多的合作、探索、交流的机会,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因此,课堂教学应留出时间和空间,在课堂上留白,让学生探究,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思考;让学生体验,使文本的世界与学生的心灵相通;让学生感悟,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以形成一种语文教学特有的韵味和幽远的氛围。
  我相信,给学生一个空间,学生会还你一个流光溢彩的课堂。
  金娟伟,浙江绍兴市马山镇中学教师。

也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