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2年第5期 ID: 150810

[ 刘红芳 文选 ]   

课堂表演与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发挥

◇ 刘红芳

  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实践中,我领悟新课程精神,活用新教材,采用表演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切实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大胆展示自我,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表演 学生主动性 畅游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实践中,我领悟新课程精神,活用新教材,采用表演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切实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大胆展示自我,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历程的一部分,要增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意识,让生命涌动。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才能使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达到最佳状态。吕叔湘先生也曾经指出: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上还有一把钥匙,它的名字叫“活”。
  可以毫不含糊的说,“活”是语文教学法的精髓,“活”是打开语文教学之门的钥匙。那么如何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呢?利用文本,让学生通过演的形式,对文中的人物进行再认识,再创作,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让语文课堂“演”出精彩。
  一.设置情境,激活学生兴趣
  学习古诗《赵普》第一课时后,学生了解课文写了赵普刻苦读书,奏荐人才两件事情,我让学生根据这两件事情编写剧本,然后小组内分工,扮演不同的角色并在全班表演,评出最佳表演奖。表演赵普的同学自制道具,在一本书的封面上蒙上白纸,写上《论语》两个字,仆人恭敬地站在一旁,禀告赵普:“舅老爷来了。”连说几次,赵普才头也不抬的说:“不见,不见。”扮演赵普的同学慢条斯理的语调。专注读书的表情真是让人难以忘怀。让学生表演,生动,形象,直观,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调动各种感官,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了特定情境,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必能很快全面熟悉文章内容,激发起学习的兴趣。
  二.改编课文,丰富学生想象
  学习《我的叔叔于勒》后,同学们都看到菲利普夫妇贪婪冷酷的本性,如设置这样的场景——富翁于勒出现在船上,此时菲利普夫妇会有怎样的表现?学生兴趣自会大增。扮演菲利普夫人的同学,看见于勒热情地同于勒套近乎,还用手掸了掸于勒身上的灰尘,虽然于勒的身上不可能有灰尘。还拎起于勒的行李要于勒住到家里去,在拎的一瞬间还不忘掂一掂分量,这些微小的动作把菲利普夫人爱财如命,贪婪势利的本性表演地入木三分。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改编,让学生学会从人物性格去分析,从更深的社会文化背景去思考,会使他们对人物,对社会的认识更深刻。
  三.立足课堂,再现人物情感
  为了激活语文课堂,就要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从文本角色的内心出发,审视和理解人物,探究角色的行为动机,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并将思想和情感转化为令人信服的表演,运用对白、表情和肢体语言,声情并茂地表达出来,努力再现人物的情感。如《故乡》中闰土看见我时的神态,动作,语言。让学生感受人物的巨大变化。《在烈日和暴雨下》“他就那么半死不活地,低着头一步一步往前拽”中,让学生体会表演“拽”的妙处,体会祥子在暴雨中挣命的情景。一个学生说:“老师,这个动作不好做。”我问:“为什么?”他说:“祥子应该是身体几乎与地面平行,头快碰到地上了,我没有拉车,我做这个动作就摔倒了。”我建议两个学生拉住他,让他体会一下这个动作,他模仿完后说:“老师,做这个动作太累了,我终于体会到祥子的痛苦了。”让学生仔细揣摩,表演,加深体会。只要学生动起来,参与其中,语文课自然趣味无穷。
  总之,立足文本,让学生通过演的形式,可以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让语文课就像一篇跃动的散文,一件流光溢彩的艺术品,始终吸引着师生,一起达到“畅神境界”。
  刘红芳,江苏灌南县实验中学教师。

课堂表演与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