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情感是人们对客体事物在心理与态度上产生的反映。现代教学理论强调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还要充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课堂教学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以思想认识为基础伴随着情感意志全面发展的过程。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认为要凭借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感知体悟,激励学生表情达意,达到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移情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较好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阅读教学 情感教学 入情 动情 抒情
情感是人们对客体事物在心理与态度上产生的反映,是形成态度的主要因素,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现代教学理论强调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还要充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课堂教学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以思想认识为基础伴随着情感意志全面发展的过程。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作为人文性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新课标》反复强调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情感领悟。
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文质兼美,形神俱佳,贮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为语文教师进行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是其它学科难以企及的。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必须重视情感因素,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开发利用情感因素。
一.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入情
语文是语言、文字、情感的综合。语言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无论是绘景状物还是叙事写人,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因此,教师要深入挖掘文本的思想,在备课时,不仅要把握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也要分析内容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便正确把握其中的情感因素。通过体验,教师首先要被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所打动感染;在教学中,教师再用这种感情去打动感染学生。正如托尔斯泰说过:“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也为这感情所感染,也体会到这些感情。”因此,教师不仅要备知识性、智能性方面的内容,也要备情感性、体验性的内容。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的过程,也是自己受教育、受感染的过程。教师从接触教材开始,就要使自己的思想和教材中的思想意境融合在一起,为教材中体现的爱而爱,恨而恨,忧而忧
1.定好情感基调。“转轴拨弦三两声”,讲的便是试弦定调的事。同样,文章中的情感也有一个基调的问题。从总体上讲,文章中流露出的情感总有差别,或激昂愉快,或悲抑凄婉,或勃发豪放,或凝重深沉。为文章确定一个基调,可以从全局、整体角度去把握好作品中的情感。如《背影》中浓浓的舐犊之情,曹孟德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张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一缕悠悠思乡之情,还有羚羊木雕上交织着的浓浓亲情和真挚友情,再加一股难言的委屈之情……
2.理清情感层次。古人云“情者文之径,辞者文之纬”。优秀的文章,“情”往往潜隐于“辞”中,形成一条情感发展线,体现了情感变化的层次性。例如教学《最后一课》,应首先引导学生在上最后一课时感情变化的过程,启发学生深思: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理清小弗朗士的心里活动的流程:吃惊→诧异→万分难过→懊悔→舍不得→忘了先生的惩罚→明白→挺难受→全都懂→挺容易→永远忘不了。明确韩麦尔先生满怀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对敌人的仇恨,上了最后一课,使小弗朗士觉醒了,懂事了→爱祖国,爱人民,恨侵略者,进而理解作者的意图,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3.把准动情之点。凡是感人的作品中都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阅读这些篇目,统观全文时,总有一两处感人至深的佳境,深深地打动着读者的心。如《背影》中作者抓住买橘子这个细节特意进行了描写,那一招一式的动作清晰明了,使人久久难忘,也使作者三次泪盈满眶。正是这样这样一个动情点,最能触动了学生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从而理解了浓浓的父子之情。
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动情”
由于情感是生命主体的内在体验,具有自我投入的性质,因此,人的内心情感世界的形成必须经过自我的理解、感受、体验。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投入到文本世界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使学生的情感得以感染和陶养。
1.设境激情。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情感打动人心,使学生在教师的情感引导下开始阅读学习。(1)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就抓住本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带入境。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1)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就抓住本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带入境。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比如我在教《故乡》一课就设置了这样一个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我们都深爱自己的故乡,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写故乡、思故乡。赞美故乡风土人情的有之,抒发对故乡离情别绪的有之,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激动和欣喜的有之。鲁迅也是凡人,他一九一九年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感受又是如何呢,我们来跟随《故乡》中的“我”的足迹一起去感同身受一下吧……这样就激起学生带着情感去体会“我”回故乡的喜乐悲愁了。(2)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诱发学生潜力,激发情感的共鸣。上课时采用多种方式用表演再现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感受、描述;借助投影、录像等直观手段创设情境,再现情境,让学生思考、体验;组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班级活动,激发学生对美景甚至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组织学生观赏当地的文化景点。学生有了自身体验和间接的感受,就有真实感情。良好的课堂情境能够很好的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与兴趣,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2.音乐酿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音乐,可以为课堂教学创设一定的氛围,调节学生情绪,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表达力。但是,背景音乐或歌曲的运用要适时、适量,因为我们使用的音乐是辅助性的,不能冲淡主题。在使用之中,还要特别注意:(1)恰当选择音乐。只有对教材的思想内容和乐曲的思想内容作深入的分析,才能选择出与教材思想内容紧密相关的乐曲、歌曲,才能显示出两者结合的威力,才能达到极佳的教学效果。(2)要针对教材本身,针对教学重点,把课文与乐曲、歌曲的内涵,有机地、科学对联系在一起,(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与歌曲《父亲》,《乡愁》与乐曲《思乡》就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3)恰当运用音乐。在什么时候使用,使用的次数,都要恰当。只要运用得好,就能获得极大的效果。英国人罗杰·诺斯曾说过:“音乐之目的有二:一是以纯净之声愉悦人的感官,二是令人感动或激发人的热情。”音乐魅力极大,是其他手段无法替代的。通过音乐美妙的旋律、创造了良好的情感氛围。
3.读中悟情。“三分诗,七分读”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也就是说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训练中。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而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一种形象。加里宁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象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如教《木兰诗》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叙事诗,一定要发挥朗读作用,教师先示范一遍,学生在有表情的朗读中体会思想感情,再把对诗歌形象分析巧妙地与诵读结合起来,通过一次次朗读尝试,学生们看到了一个个鲜活形象:忙碌织布,勤劳能干的木兰;扶机叹息,善解人意的木兰;行军匆匆,坚毅勇敢的木兰;辞官回乡,女儿本色的木兰。教师引导学生从诗的感情色彩到具体形象,也就是从符号到旨趣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感悟到产生情感的过程。那时刻,谁不为那些突出人物形象的掷地有声的语句,谁不被诗的艺术魅力所折服,谁不为之动情,充满对木兰敬佩之情?“此时无声胜有声”这种效果是任何刻意分析、讲解所不能伦比的。
4.比较生情。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可以明晰差别,抓住特点,较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如《孤独之旅》中的一个教学片断:“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走不出的感觉”我要求学生重点读出“第一回”的感觉,说一说第一次远离学校和人群的杜小康,会产生什么样的心理反应,学生大多能说出:恐惧、孤独、无助、茫然、不知所措等等。为了引发学生的感受力,我接着提出:“你是怎么体会到这种滋味的?你是否有过类似这‘第一回’的经历?”短暂的交流后,有好几个学生举起了手,看来,他们的感慨还真不少:有面临父母外出的孤独与无奈,有对黑夜莫名的恐慌与不安,有在风雨交加的某个傍晚独自赶路的艰难时刻,有在陷入困境时不能自拔的苦苦挣扎……当他们说得正起劲时,我将话锋一转“你们觉得父母这样的安排,对吗?”一时间,学生语塞了,不过,很快就有人试探着说“这不对吧,我们还是孩子呀。”也有人认为“这是锻炼我们呢。”我没有表态,让他们带着各自的体验,去关注杜小康经历了怎样一个不平常的放鸭之旅,提出思考“经历磨难后的杜小康,与以前会有什么不同吗?”要求在理出杜小康的心理变化历程后作出回答。几分钟后,有人举手发言“课文的结尾交待杜小康经受了暴风雨的考验,变得坚强成熟起来。”“那么,如果你是杜小康,现在回忆起当年的经历,还恨父母吗?说说你的理由。”几乎众口一致地否定了“恨”,有的略加思索,“这是为了锻炼我们。”有的不无感触,“这是父母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做出的决定。”还有的说得颇有哲理,“不经风雨,哪见彩虹。只有经历艰苦的磨练,我们才会成长起来。”……最后,我问大家能不能在杜小康身上读出自己呢?回答是肯定的。通过鲜明的对比,学生的情感得到较好的生成。
三.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抒情”
刘勰《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抒情则是借助声音、言语、文字、肢体等将读者所体验的内心情感表达出来,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语文的情感教学不能止于阅读过程中情感的由外而内的吸收,还必须有情感由内而外的抒发;不能止于入情得意,还要使学生的情感借外物以迁移,使情感言语化、实践化,从而使学生自我体验的情感得以巩固、拓展、深化,而且对认知的深入、对学生个性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1.言语表情。这是借助口头言语来抒发读者所体验到的内心情感的一种情感外化方法。主要方法有个发言、对话讨论、辨论等,也包括朗读和朗诵。学完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我觉得意犹未尽,教学任务仿佛还没有完成似的。于是,我让学生谈读后感,并围绕“先天下之忧而忧”,这一中心进行一次演讲。比赛那天,全班学生都参加了,讲演者一个个情绪激昂,感情真挚,慷慨陈辞。康张成同学的讲演题目是“为中华之富强而读书”,他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谈到周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谈到作为21世纪的年轻一代,应胸怀远大理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繁荣昌盛、富强腾飞而读书。“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王起航同学讲的是“先他人之忧而忧,后他人之乐而乐”。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话语,如春风化雨润心田,如春雷强烈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而这样的演讲正是让学生在课内的动情得以抒发。
2.文字抒情。是“情动而辞发”的另一种形式,所凭借的手段是书面的文字而不再在言语,亦即将读者的情感体验以文章的形式加以抒发。一般来讲,这种方法在阅读课堂内形成,却多在阅读课堂外实施。正因为如此,它可以不受课堂时空的限制,为读者留出了自由抒写和尽情发挥的天地,读者的情感也因此而得以拓展。如在《背影》的教学终了,我说,青春年少,我们也曾对挚爱我们的父亲任性过,误解过.请以“爸爸,我想对您说”为开头给你的父亲写一篇短文,来表达你对他们的爱。课下整理成书信,写给父亲。之后我收集了学生的作品,一读大为惊叹,因为很多孩子真的写出了真感情。读着孩子们自己创作的作品,别有一番滋味。有个学生写的是“车站送别”,爸爸也像朱自清的父亲一样上车拣座位,虽然这是违规行为,但爸爸对“我”的细心和关爱尽在其中;有个学生写的是小学六年级时“爸爸的呼噜”,为了让“我”能休息好,爸爸居然能戒了呼噜,后来才发现爸爸每天都比我晚睡很长时间,拳拳爱心令人感动……可见,借文抒情是学生在经历了对作品的感悟、体验之后,通过声音把自己所体验到的情感表达出来的一种外化手段,它能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并深化学生对认知的理解。
3.表演释情。这是通过学生对文本的重新演绎,让文本中的鲜明的感情通过学生的表演得以鲜明的体现。表演的过程也就是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并使情感形之于外的过程。。在教完了《变色龙》之后,学生们意犹未尽。于是大家决定进行一次课本剧表演。学生们进行明确的分工、研究,而且准备了音乐和道具。表演的学生惟妙惟肖,许多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在表演中表现出来的激情令人刮目相看。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为剧中的人物和情节感动着,并设身处地地体验着他所创造的人物的情感,而且化身为剧中的人物,将自己体验和生成的情感,完全倾泻在自己扮演的人物上,使人物的情感更加丰满,也使自己的情感更加深刻。
迁移外化的抒情变单纯的内在的情感体验为外在的言辞倾吐,也使阅读教学活动由单纯吸收的“心读”变为勤于表达的“说读”、“写读”“演读”,使学生的内在情感体验得以外在的倾吐,并借助外物使情感得以拓展和深化。使阅读活动成为“披文-得意-及物”的全程阅读。同时不断拓展教学内容、进行教材资源的开发利用,使教材内容向着多样化的方向转变,同时改变呈现方式,将教学内容从课本扩展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紧紧贴近学生现在和未来的生活与工作。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人生素养,在现实与生活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从而打下沉实、厚实的文学素养。
语文阅读教学离不开情感教育,否则就会失去神韵和灵魂,而语文课本中大量的能以美感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文章,使我们既能陶冶同学们的情操,又能激发他们的爱和真善美的情感,使我们语文教师能在日常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从而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教书育人的责任。只要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做到了入情课前,动情课堂、抒情课外,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就能够走向深情、至情。
雷海娟,浙江文成县验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