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2年第5期 ID: 150847

  

刘成禺与《洪宪纪事诗》

◇ 程祖灏 杨 羽

  内容摘要:刘成禺不仅是湖北清末民初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政治活动家,也是著名的南社诗人。其革命事迹文献书籍中虽记载颇多,只是太简略;至于其诗歌创作,论及的就更少了。本文记叙了刘成禺一生的主要革命活动经历,并对其诗歌代表作《洪宪纪事诗》的内容及主要特点进行了论述,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刘成禺 革命事迹 《洪宪纪事诗》 创作特点
  伴随着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和聚集在南社旗帜下的诗人们,纷纷拿起文学的武器,揭露社会黑暗,抨击专制统治,积极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也涌现出了一大批有成就的文学家。湖北也一样,这个时期亦涌现出了一批有影响的文学家。在湖北的南社成员中,刘成禺是一位有影响的代表诗人。
  一
  刘成禺(1876-1953),本名问尧,字禺生,笔名壮夫、汉公、刘汉,以面略麻,人称“刘麻哥”,湖北江夏(今武汉市武昌)人,生于广东番禺。刘成禺出身官宦之家,父亲刘兆霖,号雨臣,曾在广州府和潮州府等地为官数十年,“卓著勋声”。成禺幼长于粤,后肄业于武昌经心书院、两湖书院,受教于梁鼎芬;随后入自强学堂,跟随辜鸿铭和容闳习英、俄和拉丁文,精于史地,有“革命史学家”之称。1899——1900年参与唐才常自立军起义,失败后逃亡上海,馆于王培生家。王家藏书甚富,得以博览群籍。后应陈少白之招赴香港,随即参与惠州起义。又经陈少白介绍,加入“兴中会”。1901年考取公费,赴日留学,入东京成城陆军预备学校;经程家怪介绍,结识孙中山,交往甚密。又遵照孙中山的建议,撰《太平天国战史》(孙中山作序),宣传排满革命。次年初,与湖北著名革命志士蓝天蔚、张继煦、李书城等人创办了《湖北学生界》杂志,任撰述,积极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1903年因在留日学生新年集会上率先发表反清演说,被清驻日公使蔡钧取消官费资格,逐出东京。1904年春,应孙中山之邀赴美国,一边入加利福尼亚大学攻读,一边兼任致公堂机关报《大同日报》的总编辑,继续反清活动;并遵照孙中山的指示,负责南、北美洲的联络事宜,与保皇党人论战,争取旅美学生和华侨,为同盟会奠定了海外基础。后相继加入“同盟会”、“南社”。
  武昌首义成功后,离美回国,被黎元洪推荐为南北议和代表、湖北军政府驻南京代表,因不满黄兴大权在握,参加黎元洪、孙武等人组织的“民社”活动,与同盟会公开对立。1912年任南京临时参议院议员。次年4月,第一届正式国会召开,任参议院议员。1914年参加中华革命党,反对袁世凯称帝,遭袁世凯通缉,逃往上海。1917年8月赴广州,协助孙中山著《孙文学说》、《建国方略》等书,不久出任广州国会非常会议参议院议员;9月,被孙中山聘为中华民国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府高等顾问。1921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被任命为总统府宣传局主任。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孙中山脱险后,命其游说办理“和赣制粤”策略。1923年3月,被孙中山任为陆海军大本营参议;随即派为孙中山驻鄂、豫代表;12月,国民党发表改组宣言,被推选为临时中央执行委员。1924年10月北京政变后,遵照孙中山的临终要求,回到武昌,任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31年春,被国民政府任命为监察院监察委员。1932年回鄂,一直从事著述及湖北文献的编纂工作。其间,曾担任过几年监察院两广监察使、国史馆总纂修兼副馆长等职务。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湖北省参事室参事、湖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南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并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刘成禺早年奔走大江南北,足迹遍及海内外,主要从事民主革命活动,为推翻满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一位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政治活动家。后期主要从事著述和地方文献的搜集编纂,且非常勤奋,生平著述达三百余万言。其主要著作有《太平天国战史》十六卷、《东西史考广义》四卷、《禺生四唱》(《洪宪纪事诗》《广州杂咏》《金陵新咏》《论版本绝句》)四卷、《洪宪纪事诗本事簿注》二卷、《先总理旧德录》、《自传》、《中国五大外交学者口授录》(亦名《容闳、辜汤生、马相伯、伍廷芳、唐绍仪外交口授录》)、《世载堂诗录》六卷、《世载堂杂忆》等等。
  二
  刘成禺的诗歌创作,主要有《世载堂诗录》和《洪宪纪事诗》,而以《洪宪纪事诗》的影响最大,成就最高。《洪宪纪事诗》,共200首,于1919年夏写成,全是七言绝句,是清末民初少有的大型组诗,原收入《禺生四唱》中。其后,诗人又为它自注本事(实注98首,并未全部注完),形成篇制宏大的《洪宪纪事诗本事簿注》二卷(卷一收诗48首,卷二收诗50首),被收入台湾出版的“袁世凯史料汇刊”,单独刊行。诗人以史家的眼光、诗家的笔墨,反映了袁世凯窃国乱政、复辟帝制以及帝制夭折的历史全过程,同时还记录了与这一段历史相关的史实与人物。其诗写道:
  龙飞河北据幽燕,八十三晨大宝传。一代兴亡存故事,史家纪日代编年。
  这是大型组诗的第一首诗,可看作是大型组诗的序诗。诗本事簿注云:袁氏祖籍河南项城,功名发迹,皆在河北。“洪宪称帝,始于民国五年丙辰岁正月元日,取消于五年3月22日,凡称帝83日。袁氏自称,帝号由清室移转,并非取之民国,故曰‘大宝传’也”。前两句开宗明义,叙述了袁世凯的发家史以及他假清室之名而称帝的丑恶罪行。后两句则交待创作《洪宪纪事诗》的用意与目的。另一首写道:
  宫内嘲谈竟阋墙,君臣御跛笑升堂。寄言来日聋皇后,胜却徐妃半面妆。
  此诗排第8,叙写的是“洪宪皇帝”登极那天,袁克定、袁克文、袁克良三兄弟在家里相互争吵、嘲笑的史事。诗本事簿注云:“克定左足病曳,颜世清右足不良于行。洪宪元旦,世清朝贺新华宫。礼成,世清退值,疾趋储宫贺太子。世清行拜跪礼,克定还礼如仪。克定左跛,杖而能起。世清右跛,亦按地良久,身乃成立。左右各留半膝,有如抵角对蹲之戏。克文、克良大笑閧堂。克定盛怒,痛责诸弟,谓其儿戏朝仪。克良答曰:‘汝真以储君威权凌辱群季耶?世界上岂有跛皇帝聋皇后者。’并讥克定妇,吴清卿大澂长女,两耳实聋,充不闻声也。克定纵怒掷物。世清又跛跪以求息怒。”这段注文,将诗中所写史事叙述得清清楚楚,正如古人所说:这是“使秃者御秃者,跛者御跛者,故妇人笑于房”(《谷梁传》),让人读后也甚觉滑稽可笑。这真是一场滑稽闹剧,不去说那些具有爱国之心的正直士人,就连袁克定的同胞兄弟都不满意父、兄醉心帝制的做法。它从另外一个角度嘲讽了袁世凯的复辟帝制丑剧的不得人心。再看另一首云:   武定文功未纪年,梅花洪数应先天。安排新岁崇王制,字字共和窜大圈。
  此诗排第93,叙写的是朝臣聚议“年号”的史实。诗本事簿注云:“洪宪年号,丙辰元旦末宣布以前,议纪年诸臣,聚讼纷如。大半主用‘武’字者,最占多数,引光武、洪武开创为例。又以克定之故,主用‘武定’纪年,冠‘武’于‘定’,别前代‘定武’也。其主张用‘文’字者,谓项城称帝,俯顺民情,非专由武力定天下,宜建号‘文功’。”两说相持,互不相让,使主张符应图谶说者获胜,遂采用“洪宪”的年号。待“丙辰元旦,登极礼定,城厢内外,九门提督,内外警察厅,步兵统领,派队四出,所有门对、牌号、告白、墙壁,有‘共和’等字,与帝制相抵触者,一概消除。其有通衢大道,刊刻书写,不能即行涂洗者,凡‘共和’字面,加画一大黄圈,借壮观瞻,而昭民意云。当时街谣曰:‘一路圈儿圈到底,到底再圈圈不起。帝制不过画圈圈,空圈圈了圈而已。’儿童歌者甚夥,警士又沿途禁止。”这段注文真是维妙维肖,就像是一幅袁世凯称帝的滑稽漫画图,对袁世凯打着拥护共和的招牌、篡夺革命果实,随即复辟帝制,反对共和的丑恶嘴脸,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从而对原诗的理解也更近了一步。再看下一首:
  包括福星高四围,小山补筑对园扉。秋来丛桂花争发,不见青龙白虎旗。
  此诗排第72,叙写那些拥戴袁氏称帝之人在帝制失败后对帝制的态度与认识。诗本事薄注云:“日者绍兴郭某,语克定曰:‘南海位置,上应天躔,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周包括,理气井然。以峦头论,青龙方面似嫌微弱。南海丰泽园朝南,天子当阳,宜为正殿用身。园左小山,培土使高,则左有青龙,右有白虎,自然包括福星高世度矣。’于是刻日鸠工,将园左小山,加筑一丈,高于右方。青龙、白虎两墙角小山上,均设嘹望台。每逢星期日,高悬青龙、白虎二旗,为园中压胜之征。洪宪消亡后二年,遇郭某于沪上,询其丰泽园青龙培高,何故不灵。郭曰:‘青龙本身既弱,虽刻意增高,终属假造。假者不可乱真,是以为虚伪无益,反徒有害。白虎当头,青龙其能久乎?予亦不过漫为计划耳。’”读了这段注文,再去阅读其诗,理解便更为透彻。那些主张“符应图谶说”者,“不过漫为计划”,再怎么鼓动,如果当事人不动心,不“假造”,不“刻意增高”,又怎么会复辟帝制?这充分说明:凡逆历史潮流而动者,不仅对己无益,反而对己有害——这就是历史规律!
  值得注意的是,组诗中除了叙写袁世凯复辟称帝以及帝制夭折的历史外,还叙写了不少与这段历史相关的历史人物与事件。所写事件为一般人所熟知,所写人物也形象生动鲜明,让人读后深感与所写袁氏历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例如:
  当关油壁掩罗裙,女侠谁知小凤云。缇骑九门搜索遍,美人挟走蔡将军。
  此诗排第50,所写的是人们熟知的京城名妓小凤仙与辛亥名将蔡锷的史实与故事: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一心想复辟帝制。但他担心蔡锷对其不利,便强行将蔡锷“请”到北京,给予高官厚禄;同时暗中派人监视他的一切行动。蔡锷为了逃脱袁世凯的控制,粉碎袁氏的帝制美梦,佯装与名妓小凤仙打得火热,并在小凤仙的配合下,智离京城;随后出天津,东渡日本,南下香港,取道河内,直奔云南,组织“护国军”,首举义旗,成为倒袁运动的领袖人物。但诗中并未直接叙写蔡锷的倒袁斗争,而是选取小凤仙与蔡锷密切往来并智出京城的故事,来反映这段历史,可谓视角独特,构思巧妙,效果显著。另一首写道:
  短薄斜侯莽大夫,戴盆郁郁叹新乎。缘何置酒来今雨,谈笑喧传走狗图。
  此诗排第74,是专门讽刺“筹安会六君子”的为虎作伥。诗本事薄注谓:“筹安会”起,当时京都的正人君子都鄙视其行,纷纷征引史传,给“六君子”各上隐名或绰号,称杨度为“莽大夫”,称刘师培为“国师”,称孙毓筠为“斜侯”,称严复为“短簿”,称胡瑛为“成济”,称李燮和为“李龟年”。“一日六君子会食中央公园之来今雨轩。胡瑛曰:‘外间皆呼我等为走狗,究竟是不是走狗?’杨度曰:‘怕人骂者是乡愿,岂能任天下事哉!我等倡助帝制,实行救国,自问之不愆,何恤乎人言?即以走狗二字论,我狗也不狗,走也不走的!’孙少侯曰:‘我不然,意志既定,生死以之。我狗也要狗,走也要走的!’严幼陵曰:‘我折中其说,狗也不狗,走也要走的!’胡瑛曰:‘然则我当狗也要狗,走也不走!’翌日走狗言志,传遍津京。天津《广智报》绘《走狗图》一幅,曲传其意:四狗东西南北对列,如狗也不狗,走也不走,则人首犬身,屹立不动;如狗也要狗,走也要走,则狻犬昂首,四足奔腾;如狗也不狗,走也要走,则人首犬身,怒如骏马;如狗也要狗,走也不走,则一犬长顾,四足柱立。正中画项城宸像冕旒龙袞,垂拱宝座,题曰:‘走狗图’。从此,词林掌故,又获一名典矣。”虽然人们都知道“筹安会六君子”之名,也知道他们与袁世凯的关系;但对他们的劣行却知之不多,光读原诗很难了解其详细情况。而经诗人这么一注解,便明明白白了。它将“筹安会六君子”逆历史潮流而动,甘愿当走狗,为虎作伥的丑恶嘴脸,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称其为“走狗图”或“群丑图”,可谓名副其实。
  三
  《洪宪纪事诗》在体制上,主要继承了前辈和同时诗人龚自珍的《己亥杂诗》(315首)、贝青乔的《咄咄吟》(120首)、黄遵宪的《日本杂事诗》(200首)、《己亥杂诗》(89首)、丘逢甲的《牡丹诗》(20首)、苏曼殊的《本事诗》(10首)、《东居杂诗十九首》的传统,全部由七言绝句诗组成。七言绝句体是诗人比较熟悉的一种诗体,虽讲求格律,却不及律诗要求的艰辛与严格,且篇幅短小,构思起来比较容易,叙事抒怀也比较便利。但是,要使几十首、上百首、甚至几百首七言绝句诗在内容上叙写一段时间较长的历史、或一桩重要的历史事件、或一个内容较复杂的问题,使全诗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非易事。这需要诗人巧妙构思,精心组织,具有驾驭大型组诗的过人能力。刘成禺的探索非常成功。
  在内容上,《洪宪纪事诗》可说是颇具匠心,别有意味。自从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虽然有些人投入了袁世凯的怀抱,有些人因失望而颓废消沉,也有些人退入书斋不再过问政治,但还是有不少革命志士,继续与袁世凯进行着坚决的斗争,有的还以文学为武器,写下了大量的诗文,揭露袁世凯的复辟阴谋,抨击其暴政。只是这些作品比较零碎,反映的事情也是一麟一爪,起到的作用很有限;人们对整个事件的了解和理解也有限。刘成禺则不同,他采用大型组诗的形式,将袁世凯窃国乱政、复辟帝制以及帝制夭折的历史全过程和与这一段历史相关的史实与人物作了全面的反映。正如章太炎所说:“当袁氏乱政时,处京师久,习闻其事,……于是为《洪宪纪事诗》,几三百篇(实为二百篇——引者),细大皆录之。[1]”这不仅在当时反映袁世凯复辟称帝的诗歌中是罕见的,就是在整个中国近代诗歌史上也是罕见的,完全可以称之为“诗史”。所以孙中山称颂其“宣阐民主主义,鉴前事之得失,示来者之惩戒,国民庶有宗主。[2]”   在形式上,《洪宪纪事诗》也别具一格。它主要仿效的是贝青乔的《咄咄吟》(120首)和黄遵宪的《日本杂事诗》(200首),做到了以诗记史,又以史证诗,材料翔实,诗后所附注文(《洪宪纪事诗》共200首,实际只有98首诗有注文,并将其别为二卷单独刊行),说明诗中所咏何事,所写何人,来龙去脉极为清晰,注文的叙述生动、形象,既有助于正确理解诗意,又使诗的思想内涵更加丰富,信息量更加巨大,可谓以文注诗,诗文互补,相得益彰。例如其中的第5首写道:
  国泰民安属对工,黄氍毹映紫灯笼。礼台内贺三更罢,宝座犹张孔雀篷。
  诗本事薄注云:“洪宪元旦,外受群臣朝贺。除夕三更后,先具家人内贺礼,于居仁堂行之。堂中帷幔尚黄色,氍毹织黄龙,间以藻火云物之属。皇帝升御座,以大紫灯笼两对,夹行前导,一书‘风调雨顺’,一书‘国泰民安’。皇帝与皇后,同升宝座,女官左右排列。皇后先向皇帝贺年,皇帝还礼如仪,次克定及太子妃,次皇二子以降,次宫妃以降,次长公主以降,每人行礼,女官传呼,鼓乐迭奏。宝座上覆孔雀翠羽,全缀黄灯,即俗语所谓‘遮阳’也。洪宪消亡,孔雀篷与宝座尚留,出入居仁堂者,摩挲叹息。”此诗叙写的是袁世凯称帝登基大典的前夕,于居仁堂受家人内贺礼的庄严而又滑稽的场面。那种威赫嚣张的气焰,仅仅是昙花一现,而留给后人的则是鄙视与耻笑。若只读原诗,许多事情不甚明了;经诗人对内容进行注解,加之生动细致的描述,就起到了对原诗正文的补充和对场面渲染的作用。难怪章太炎在为其所写的序文中称赞它“瑰玮可观”[3]。
  注释:
  [1]章太炎《洪宪纪事诗序》,见刘成禺《洪宪纪事诗》,文海出版社1966年5月版。
  [2]孙中山《洪宪纪事诗叙辞》,见刘成禺《洪宪纪事诗》,文海出版社1966年5月版。
  [3]章太炎《洪宪纪事诗序》,见刘成禺《洪宪纪事诗》,文海出版社1966年5月版。
  参考文献:
  [1]刘成禺《洪宪纪事诗》,(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年5月版。
  [2]皮明庥主编:《湖北历史人物辞典》,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5月版。
  [3]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简明中国近现代史词典》,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年12月版。
  [4]章开源主编:《辛亥革命辞典》,武汉出版社1991年8月版。
  程祖灏,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杨羽,华中师范大学教师。

刘成禺与《洪宪纪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