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2年第5期 ID: 150814

[ 伍成伟 文选 ]   

浅谈课本剧在语文课中的教学效应

◇ 伍成伟

  内容摘要: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就是说,学语文的目的是为了“用”,达到表达思想、交流情感、传承文化的目的。编演课本剧正是实实在在的“用”。课本剧就是把课本中叙事性色彩较强的文章改编为戏剧,以戏剧语言来表达和演绎文章主题的教学形式。它融合了音乐、美术、书法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段,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丰富着我们的语文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价值。
  关键词:课本剧 教学效应
  课本剧就是把课本中叙事性色彩较强的文章改编为戏剧,以戏剧语言来表达和演绎文章主题的教学形式。它融合了音乐、美术、书法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段,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丰富着我们的语文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价值。
  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就是说,学语文的目的是为了“用”,达到表达思想、交流情感、传承文化的目的。编演课本剧正是实实在在的“用”。它要求学生对课文有正确的感知和深刻的理解,对剧本有大胆的发挥和较强的记忆,它可以帮助学生把书面文字转换成适合于舞台的口头语言、形体动作,变死的课本知识为活的演出实践;同时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培植感情,磨练毅力,还要求学生有很好的相互协调与配合的能力。
  从课程角度出发来观照,课本剧也具有自身的独特魅力。在新课程背景下,综合性实践活动越来越受到重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开发正在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根据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我们可以把课本剧划归为素材性课程资源。课本剧作为一种有价值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其对学校的“硬件”形态不需要过高的要求,主要取决于师生和学生的参与和运用。素材性资源以更为丰富的内涵及多元的功能,对课程质量产生决定性的意义,将它引入加工、移用、转化、引入到课程教学中,似更为艰巨而迫切。课本剧的编排和表演属于综合课程的范畴,它把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的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起来,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课本剧进课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过去在教学某一课文时,教师照本宣科,全面反复,点滴不漏,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现在,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剧本,并且要表演,形式一翻新,学生的兴趣自然就有了:改编剧本?选哪一篇?怎样编?你来演什么角色?能不能演好?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学生去思考,充分讨论,集思广益,甚至争执辩论。在这个过程中,许多问题迎刃而解,学生也学得兴趣盎然,不知不觉中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如在排演曹禺名著《雷雨》时,因男生人数极少,由全班“公投”由一女生反串周朴园。刚开始连笔者都替她捏着一把汗,毕竟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太复杂了,很难把握,更别说由一个女生来演了,这其间分寸能拿捏到位吗?
  为了不负众望,这位女生与另一位演鲁侍萍的女生在课间经常讨论研究,反复对台词。出人意料的是,她这个“周朴园”居然演得那么到位,不仅盖过了其他班由男生饰演的“周朴园”,还得到了评委教师的青睐,获得了校首届戏剧节“最佳演员”的殊荣。另一位扮演鲁侍萍的女生在舞台上也是真情投入,演到激动处,泣不成声,流下了眼泪。这次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课本剧进课堂,强化了学生的语言积累。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都是名家名作,语言堪称典范。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时,更应高度重视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用好语言文字。学生表演课本剧能很好地把课文语言的思想美、规范美及艺术美充分地体现出来。学生在改编课本剧时,保留了课文语言美的特点,他们一遍又一遍地排练动作,这些优美的句子不仅熟记在心,而且深入体会到句子的语境。学生在上台表演时,感情充分,语言规范。持之以恒地培养训练,学生的语言就会发展很快。他们跟别人交往时,不仅语言规范、口齿清楚,声情并茂,而且落落大方。在课本剧设计、表演的过程中,人物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站立起来,与此同时,将种种形象通过语言描述出来,这一过程,学生既有自外而内的吸收,又有自内而外的表达,运用课文中的语言加以述说,又在形象的再创造中发展着语言,使语言积累水到渠成。
  课本剧进课堂,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了审美情趣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我们知道,学生自强心理、成就心理十分突出,对未知领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征服欲,“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倘能挖掘新奇的东西,必将刺激着他们去认识,去探寻,从而满足他们的探索心理和猎奇心理,满足他们的成就感。不仅于此,学生的显示欲也很强,他们希望引起异性的注意,他们迫切需要参加不同类型的群体活动表现自我,他们常对活动充满热情,城市音乐、广场、俱乐部他们都喜欢参加,真可谓“有青年的地方就有表演”,倘能组织团体活动,学生一定报名踊跃。中学生在逐渐注意外在形象的同时,内在审美体验也明显加强,他们强烈追求真、善、美的事物,按照社会培养,自己初步建立起来的审美情趣评价着周围世界,希望社会净化,环境净化,世界美好,自己变得更美好,倘能唤起他们的审美冲动,一定能把学生带入到理解美、追求美、创造美的理性思维中去,达到不必说教而产生“善善而恶恶”的理想境界。
  综观上述,课本剧的出现是必然的,课本剧受到欢迎也是预料中的,它一定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片绿洲。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本剧这种寓教于乐的“愉快教学”形式,改革了语文课堂教学,优化了育人环境,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推进了素质教育的进程。如能用好课本剧这一“教学之术”,定能优化“教学之道”。
  伍成伟,许昌理工学校教师。

浅谈课本剧在语文课中的教学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