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朗读训练活动,对于提高课文阅读效果是十分重要的。本文笔者就怎样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谈谈看法。
关键词:范读 设疑 赞扬 音乐
朗读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语文的好方法, 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规定:“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朗读训练活动,对于提高课文阅读效果是十分重要的。那怎样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范读激趣
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读,学生对朗读的认知和兴趣都离不开语文老师范读的熏陶与感染。因为范读能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课文的基调是欢快的、高昂的,还是平缓的、低沉的,给学生以遵循。再加上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如我在教学《春的消息》这首诗歌时,我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把全诗朗读了一遍,也让他们在听我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 使她们产生了跃跃欲试的读的渴望,还在范读时配上一定的动作,如读到:“早晨的花朵捧着露珠”时,可做双手捧着的动作,因而让他们觉得读诗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二.设疑激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诱导学生去品味、思考、争论、解决,从中体会读的乐趣。如教《带着鬼子捉迷藏》时,我问学生:"是谁带着鬼子捉迷藏?在哪里捉?"学生怀着好奇心,马上开始朗读。通过细细地朗读,认真地品味,学生了解了文章,纷纷举起了小手。
三.赞扬激趣
教师在指名朗读后,不能马上提问"他哪儿读错了?哪儿读得不好?"而应问:"他的朗读好在哪里?还有哪些不足?"这样先找优点与进步,再寻找差距,不但能给学生表扬与鼓励,强化成功的心理体验,还能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存在的问题,找出改进的方法,提高朗读能力。
四.音乐激趣
音乐是心灵之歌,给文章配乐可以创设情境。调动情感是激趣的一个重要方法。在音乐旋律的烘托和渲染下,孩子的朗读欲望和情感就很快调动起来。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选择与之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指导朗读《丑小鸭》中的丑小鸭变成美丽的天鹅这一段时,边读课文边播放钢琴曲《水边的阿狄丽娜》,音乐一起就使人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中,学生的情感随着课文内容与音乐节奏互动,如同沉浸在一种如诗如画的境界中,个个读得兴趣盎然,声中融景,景随声出,当读到丑小鸭受尽折磨不得不离开家快冻死的那情节中,又放起了悲伤的钢琴曲《神秘花园》,这样,不但提高了朗读水平诱发了灵感,而且陶冶了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
五.朗读方式多样激趣
1.创设情境的想象朗读。
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想象,同时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使学生更深刻地、创造性地理解课文。如我在教学《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时,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像诗的画面,再有感情地朗读,不仅能激起学生愉悦的情绪,还有利于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深层的含义。
2.生动传神的表演朗读。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抓住时机,诱导学生进入角色,表演课文中的内容,加强对课文的了解,而且能启迪他们的思维,发展他们的表演能力,同时在表演中掺入了自己的言行,这样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不但丰富了想象、神化了情感,而且也提高了朗读水平,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读《收购废话》一文,可让学生戴上头饰,扮演猪先生等,学生在表演中能揣摩角色的神态、心理。学生进行表演,就是对课文的理解创作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审美能力都得到培养
总之,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各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朗读,使朗读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热点”,提高学生朗读质量,让学生从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邱实想,湖南省涟源市湄江中心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