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2年第5期 ID: 150827

[ 徐娥 文选 ]   

论吕本中诗论在其创作中的具体运用

◇ 徐娥

  内容摘要:吕本中在两宋之交的诗坛上以其“活法”说启发和影响了很多诗人,他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也身体力行。因此,相对于江西诗派那些拘守成法的诗人,吕本中的诗歌更多地显示出“活”的趋向。
  关键词:吕本中 活法 诗歌
  吕本中的诗歌创作,虽然立足于江西诗派,但他又极力主张变革诗风。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当然是他提倡“学诗当识活法”。(《夏均父集序》)他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当然身体力行。因此,相对于同时拘守成法的诗人,吕本中的诗歌更多地显示出“活”的趋向。方回在《瀛奎律髓》中即以“活”来概括吕本中诗:
  嗣黄、陈而恢张悲壮者,陈简斋也。流动圆活者,吕居仁也。清劲雅洁者,曾茶山也。(卷一)
  居仁在“江西派”中,最为流动而不滞者,故其诗多活。(卷一七)
  居仁诗专主乎活。(卷二0)
  居仁主活法,而去非格调高雅,举一世莫之能及。(卷二三)
  老杜之后,有黄、陈,又有简斋,又其次则吕居仁之活法,曾吉甫之清峭,凡五人焉。(卷二四)
  下面,我们结合作品来谈谈吕本中是怎样把“活法”具体运用到自己的创作实践中来的。
  一.新的题材
  “识活法”至要之点,在于“活”字,要往“活”处识,往“新”处识。也就是说,在创作的取材方面,要能言人所未言,而对于别人已经抒写过的事物,则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描绘。这样一来,诗歌自然生动鲜活,姿态横出,别开生面。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吕本中在靖康二年三月创作的《兵乱后自嬉杂诗》二十九首。这组诗比较集中地抒写了诗人在汴京被围与陷落后的见闻及感慨,结合史实与史论,抒写国破家亡的感受,发出了围城诗歌的最强音,被人称许为“书一代之事”。如:
  晚逢戎马际,处处聚兵时。后死翻为累,偷生未有期。
  积忧全少睡,经劫饱长饥。欲闻烦仔辈,同盟起义师。
  ——其一
  胡骑猖狂甚,连年窥两京。贪饕期竭泽,剪戮遂盈城。
  国论多遗策,人情罢请缨。有谁似南北,血指众心惊。
  ——其三
  万事多反复,萧兰不辨真。汝为误国贼,我作破家人。
  求饱爨无糁,浇愁爵有尘。往来梁上燕,相顾却相亲。
  ——其九
  四郊多属垒,何地可逃生。水水相争渡,城城各点兵。
  牛亡罢春耕,马夺尽徒行。囊橐经抄掠,寇来浑不惊。
  ——其十三
  君父围城内,忽逾三月期。六龙时皋兀,百雉日孤危。
  报国宁无策,全驱各有词。旄头渐低小,早晚定班师。
  ——其二十四
  这些诗句斥敌憎奸,忧国悯民,沉郁悲壮,诚挚感人,与当时其他诗人的作品判然有别。在风格上可以说学到了杜甫诗歌的精神与风骨,脱胎而来,点铁成金。
  其次,对于那些过去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和景物,吕本中则想方设法给予别出心裁的表现。
  如:“风声入树翻归鸟,月影浮江倒客船”(《晚步至江上》)、“屋头日在转花影,水面风来散縠纹”(《德操、充之约见……悠然有感》)、“残雨入帘收薄暑,破窗留月镂微明”(《试院中呈张彦实》)、“晴阶仰日卧红药,野水趁船跳白鱼”(《初夏即事》)等,这些诗体物入微,描写生动,脱俗圆活,炼句琢字,出人意表,清丽新颖,与“江西诗派”中某些专讲雕琢、尖巧拗涩者的诗风迥异,深得诗家褒评。
  二.新的表现手法
  在表现手法上,吕本中也能独辟蹊径,采取与江西诗风不同取向的一些艺术技巧,使自己的诗自具面目。如《春日即事二首》之二:
  病起多情白日迟,强来庭下探花期。
  雪销池馆初春后,人倚阑干欲暮时。
  乱蜂狂蝶俱有意,兔葵燕麦自无知。
  池边垂柳腰支活,折尽长条为寄谁。
  久病初起,且是日暮时分,诗中仍可让人感受到自然和畅的气息,蓬勃的生机。颔联未多着墨,对人情物态的描绘极为简炼传神,方回谓居仁“其诗宗‘江西’而主于自然”,[1]此联如“清水出芙蓉”,不作细致的刻画,纯粹运用白描手法,人与景相互掩映,自见情致。颈联描景状物活泼自然,富含人的情意,化用前人成句,不着痕迹,自出新意。
  又如《春晚郊居》:
  柳外楼高绿半遮,伤心春色在天涯。
  低迷帘幕家家雨,淡荡园林处处花。
  檐影已飞新社燕,水痕初没去年沙。
  地偏长者无车辙,扫地从教草径斜。
  此诗写春天的愁思,景物与人情合为一体,首联以景物的遮掩,烘托感情之浓烈、深挚。颔联首句借用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中的句子:“深秋帘幕千家雨”,本写秋景,稍加改换后反用之写春景,也颇自然真切。颈联仿佛只是信笔将所见之景原生态地采撷入诗,不做雕饰,以清淡之笔显出景物特征,也切合时令特征,自然传神。整首诗清新流畅,含思宛转。现在学者评之为“作为江西诗派的阵痛风味的生新瘦硬已消除几尽。”[2]
  又如《正月十三日河堤上作》:“雨着河堤柳着烟,小楼灯火又今年。东风不与行人便,留滞长亭十里船。”全诗小巧清新,将前人成句自然化用进诗中,在对小楼灯火、河堤上下的描绘中,自然透出如春雨般迷蒙的客思春愁。
  总的来说,吕本中诗歌的“圆活”主要在于自出新意,,即有新的思想,新的意境,新的表现手法。
  三.新的诗歌趋向
  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创作现实下,吕本中实际上是想通过类于黄诗那种严格的句法训练而达到悟入之后苏诗那种行云流水的境界,试图合清健瘦硬与浑成畅达为一体。也许这种理想化的诗境难以达到,吕本中晚年诗作有活动有余、精警不足的毛病,但这种追求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在诗歌创作实践方面,吕本中身体力行,以流转圆美的语言表达曲折深刻的构思,力图实现自己的理论追求,取得了很好的创作实绩。他也因此在当时诗坛受到推重。如《师友杂志》记载:“政和初,无逸至京师省试,尝寄予书,极相推重,以为当今之世主海内外文盟者,惟吾弟一人而已”。后世的论诗者在谈到吕本中的诗歌时,多用“圆活”、“清致”等形容之。如方回的《瀛奎律髓》(卷十七晴雨类)在谈到吕本中诗时:“《柳州开元寺夏雨》……居仁在江西派中最为流动而不滞者,故其诗多活。”“《孟明田舍》简斋诗高峭,吕紫微诗圆活”(卷二十三闲适类)。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三云:“……吕居仁诗清駃可爱。”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南宋初诗风转变的示范。在诗歌的主要风格上,曾几的轻快、范成大的流丽圆熟、杨万里的生动活泼都与吕本中的影响有一定关系。陆游的诗风虽然不拘一格,但最突出的特色仍然是圆活流转。即使其成就远在吕本中之上,但并不妨碍他“渊源殆自吕紫微”。[3]
  综上所述,吕本中在南渡前后诗坛上,诗风显示出流动圆活的特色,但并未流于率意浮滑,虽为理学中人,但工力为诗,南渡前后,身世之感,家国之恨,都倾注在诗中,使得他的诗在流畅圆转的同时,又有坚苍的骨力,质实而不虚浮。对于当时流弊已起的江西诗派,吕本中与它虽有渊源,却不墨守成法,他的诗在当时堪称别调、异响。
  注释:
  [1]方回.《瀛奎律髓》[M]卷四.
  [2]许总.《宋诗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7.580.
  [3]陆游.《吕居仁集序》引,《渭南文集》[M]卷十四.
  徐娥,罗定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

论吕本中诗论在其创作中的具体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