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4664

[ 辛弃疾 文选 ]   

踏莎行

◇ 辛弃疾

  吾道悠悠,忧心悄悄,最无聊处秋光到。西风林外有啼鸦,斜阳山下多衰草。
  长忆商山,当年四老,尘埃也走咸阳道。为谁书到便幡然?至今此意无人晓。
  寄远
  杜牧
  前山极远碧云合,
   清夜一声白雪微。
  欲寄相思千里月,
  溪边残照雨霏霏。
  
  辛弃疾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他一心报国杀敌,但由于奸谗当道,反而屡遭贬谪,他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这首词是他在江西闲居之际所作,宣泄了他内心的愁苦悲愤之情。
  辛词擅长用典,最著名的莫过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通篇化用典故而不留痕迹,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心中所思,最是令人心折。这首词也是多处用典,如果不了解这些引文出处的深意,是很难领悟此词中那难以为人道的炒处的。
  上阕起句即引经据典,“吾道悠悠”来自杜甫《发秦州》一诗:“大哉乾坤内,吴道长悠悠,”“忧心悄悄”则出自《孟子’尽心下》:“诗云:忧心悄悄,愠于小人。孔子也。”杜诗抒发的是他在流亡途中的感慨,天地虽大,人生苦短,但还是要坚持走自己的道路,而孟子的话则是对宵小之徒的斥责。辛弃疾把两者放在一起的意思是,我所尊奉的是上贤的王道,本图报效朝廷,一展英雄豪气,却不料遭小人弹劾,心底难免郁积不平之气。正值百无聊赖之时,偏偏入眼的还是一片悲秋的景象,正是“如今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西风吹拂着光秃秃的林木,乌鸦在树林外更远处聒噪不止,夕阳慢慢隐入山后,只有连天衰草映入眼帘,一派萧杀之气。此两旬名为写景,实则承接上文,借悲秋之意衬出赋闲之苦,更显凄凉之意。
  下阕词人把心思从眼前秋色收了回来,表达了对商山四皓的看法。所谓“商山四皓”,典出《史记,留侯世家》,指秦朝的四位博士: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向里先生周术。他们不愿意当官,长期隐藏在商山,出山时都八十有余,眉皓发白,故名之。后来他们受张良之邀,出山向汉高祖刘邦讽谏不可废去太子刘盈。词人对他们年老出山的行为甚为质疑:“我想起四老离开多年隐居的商山,不辞劳苦地奔走在成阳道上。为什么之前汉高祖请他出山他断然拒绝,张良的书信一到就变卦了呢?到如今我还无法理解。”联想到词人自身,空有一身本事却无处施展,闲居在江西,再没有人请他出山,两相对比之下,就不难理解词人委婉的批评语气背后,实质上还是在抒发自己的苦闷和不遇。
  此词上下两阕看似毫无联系,细细琢磨才能领悟其高明所在,不愧为大家手笔。
  杜牧是晚唐时期的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他诸体皆善,在诗赋古文方面都堪称名家。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趺宕见长。《寄远》就是一首寓情于景的佳作。
  虽然诗题为寄远之作,但是诗人并不急于抒发内心的情感。全诗以写景为主,首联的视野就极为开阔,“我”和前山之间隔着遥远的距离,天空中漂浮着朵朵云彩,显得眼前的大地分外苍茫。颔联则由远及近,静中取动,在这寂静的夜里,传来一声清脆的鸟鸣,山上的白雪也只是覆盖了薄薄的一层。一个清冷的月夜环境就完整地呈现在眼前了。
  胡震亨《唐音癸签》谈道:“(绝句)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杜牧这首诗可谓深得其中真味。颈联平淡至极,“我”想借明月寄托“我”的相思之情,人人皆可作此句,但妙就妙在尾联并没有进一步阐述相思之苦,而是宕开一笔,继续写眼前之景,潺潺的溪流边,月牙只剩一轮残照,而小雨也开始渐沥沥地落了下来。相思之情愈是浓郁,所写之景就愈是细微,以小见大,“顾左右而言他”,把那份对离人的思念烘托得分外炽烈,可谓空灵含蓄,有欲说还休的韵味。
  全诗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状写眼前平常的景象,毫无经营造作之感。而在艺术手法上,却是苦心经营,先极言月夜景物的阔大,接着以一声鸟啼打破静谧之境,勾起诗人的相思意,最后一联本是高潮所在,却偏偏避而不谈,给人余韵邈然的留白。杜牧自称“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在晚唐轻浅华靡的诗风中,形成了自己清丽自然的自在境界,尤为可贵,这首诗即是明证。
  ——青城山

踏莎行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