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4680

[ 王庆安 文选 ]   

精雕细琢方能生动多姿

◇ 王庆安

  师:细节是文学作品的血肉,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形象。常常有同学感慨:读了这么多年的书,写了多年的作文,但是写起记叙文来仍然感到吃力。究其原因,恐怕还是细节描写不到位,缺乏生动、形象、对读者心灵构成冲击力的精细描写。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描写生动、形象呢?我们这节课就讲讲细节描写的技巧。为了更加直观起见,我们先来看看蒋子龙长篇小说《农民帝国》中的一个片段:
  孙良久在街中间走着走着,忽然抽抽鼻子,向右边一拐扎进了人堆,扒拉开圈子挤到最里面。一个老头守着一坛红薯干酒,坛子盖上放着一只碗,看见他钻进来就笑了:“孙主任,来一碗?”孙良久显然是有备而来,伸手从兜里掏出几张零票子,看也不看就递过去:“就还有这七角五,你看着给盛吧。”老头打开酒坛子,用等子给他盛7将近一碗,他双手捧过来,一边闻着一边脸朝里蹲在酒坛子跟前,背对围裹着他的人,似乎是害怕有人抢他的酒喝。他先喝了一大口,喝得很冲,咽下得很慢,之后仰起脸,闭住眼睛,在嘴里又咂摸了半天滋味,随后又喝了一口,这才睁开眼。转眼间他整个人仿佛都变了一个样,一下子精神了,脸也生动起来。卖酒的老头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布包,打开来是一块盐疙瘩,举到他跟前,他低头舔了一口,就着盐疙瘩的成劲儿就又喝了一大口。
  师:这段文字不是太长,但是喝酒的孙主任和卖酒的老头都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大家体会一下,这里面有什么巧妙之处?
  生:细节描写生动。
  师:怎么个生动法?
  生:动词用得好。
  师:对。动词很多,而且非常准确,非常生动。仅仅是动词用得好吗?
  生:状语和补语也用得好。
  师:说得好。我们以前讲过,运用修饰、限制和补充成分可以使我们的表达更准确。可是我们在写作文时为什么不能有意识地运用,从而使我们的作文也变得生动呢?我觉得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我们平时心不够细,对生活观察不够,到想写文章的时候才发现心中无物;二是平时练习不够,没有养成运用修饰、限制和补充成分进行细节描写的习惯。
  师:下面我们进行一次练习,要求是:我先说一个词,清同学们展开想象,给这个词加不止一个定语。定语可以叠加,但是要合乎情理。
  师:我说的这个词是:人。
  生1:老人。
  生2:女人。
  生3:老女人。
  师:好。加了两个定语之后,“人”是不是变得具体些了?顺着这个思路,能不能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加些定语?
  生:能。
  师:加加试试。
  生3:一位老女人。
  生4:一位花白头发的老女人。
  生5:一位目光呆滞、花白头发的老女人。
  生6:一位衣衫褴褛、目光呆滞、花白头发的老女人。
  生7:一位衣衫褴褛、拄着拐棍、目光呆滞、花白头发的老女人。
  师:很好。气氛很热烈。现在同学们创造的还是一个静态的形象。大家再发挥一下想象力,能不能设想一下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身边的环境,并且,让这位老人动起来。
  生8:在狭窄的乡间小路上,步履蹒跚地行走着一位衣衫褴褛、拄着拐棍、目光呆滞、花白头发的老女人。
  师:非常好。不但增加了动作,而且还为动词增加了状语,这样就使动作也变得具体了。
  生9:在狭窄的乡间小路上,步履蹒跚地行走着一位衣衫褴褛、拄着拐棍、目光呆滞、花白头发的老女人,傍晚的斜阳照在她身上,仿佛披了金光,凌乱的头发在晚风中飘动着,仿佛镶嵌了金边的缕缕银丝,古铜色的脸上,布满了,深而密的皱纹,仿佛岁月的年轮。
  师:这位同学又有创新。准能说说创新在什么地方?
  生:运用了修辞方法。
  师: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体说说。
  生:比喻,用“镶嵌了金边的缕缕银丝”比喻老人夕阳照射下的白色头发;用“岁月的年轮”比喻老人脸上的皱纹,很有质感。
  师:很好。你用了“质感”一词,请问“质感”是什么意思?
  生:大概就是一个具体事物特质给人的印象和感受吧。
  师:是那种物体的物质真实感对吧?
  生:对。反正就跟见到了真的一样的感觉。
  师:非常好。就是如临其境的现场感。记叙文里的描写如果能够达到这样的水平,就很有功力了。
  生:老师,“古铜色的脸”也是比喻。
  师:对。这位同学一下子用了三个比喻,分别描写到了老人的头发、脸色、皱纹,使得这位老人就像站在我们面前一样了,这已经是成功的描写了。从一开始我给大家一个词“人”,到现在展开成一段一百多字的文段,我们在不知不觉问已经完成了一次描写练习,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描写实践活动。这里面应该有一些值得总结的经验,谁能总结一下,描写应该注意什么?
  生甲:描写应该具体。
  生乙:描写要注意限制、修饰、补充成分也就是定语、状语、补语的运用。
  生丙:描写要注意修辞方法的运用。
  师:很好。以上几位同学总结的合在一起,就是描写应该注意的几个最重要的问题。运用修饰、限制和补充成分可以使我们的表达准确,运用修辞方法可以使我们的表达生动。大家要牢牢记住,并且要经常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练习,才能使我们写作记叙文的水平逐渐提高。
  师:虽然我们的生活环境各有差异,但是我们都生活在非常具体的生活场景中,这些场景里,有景物,有人物,有具体的场面,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所以我们并不缺乏练习描写的对象。我们可以运用刚才练习时用到的手法描写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我们同样可以运用这些手法描写小孩子、青壮年,也可以写小猫小狗,还可以写一棵树、一朵花、一些场景……凡是你曾经细心观察过的东西,你都可以试着去写一写,没有细心观察过的东西,经过细致的观察,也完全有能力写,并且能够写好。
  师:下面。我想给大家留10分钟的时间,请大家稍作思考,选择自己曾经观察过、印象比较深刻的景物、人物或者场面,进行一次描写片断的练习,10分钟后,我们请几位同学把自己写的片断读给大家听。
  (学生稍思考后纷纷埋头写作,10分钟后,绝大多数同学已经完成,教师随机选择几位同学朗读自己的描写练习)
  生A:我写的是“夕阳下的群山”:落日熔金。太阳发出的光芒照在群山之上。群山连绵,宛若奔涌的海浪。浓重的黛色的峰面上,镶嵌了薄薄的一层金黄,温暖而富有质感。一群白色的鸟,疏疏密密地排列着,在不远处的山峰上,杂色的森林上方,缓慢地滑翔。也许是鸟们翅膀的扇动引来了风吧,一阵轻风,在不经意间诞生了,然后便像一个调皮的孩子,在山林间东游西逛。树像人一样,百树百形。有的像须髯皆白的老者,老练沉稳。有的像满脸严肃的干部,自信傲慢。有的像含苞待放的青春少女,天真烂漫。风不怕他们,和谁 都敢开玩笑。他扯扯老者的白胡子,摇摇少女的彩裙,甚至还在干部身边躲来躲去捉迷藏。在无忧无虑的嬉闹中,风长大了些,然后穿山越涧,在密如地毯般的树木之上打滚,于是树木便有了波浪似的动荡,片状树叶发出哗哗啦啦的声音,针形树叶发出细微的啸叫。
  生B:我写的是“桃花开了”:先是在窝风向阳的山坳里,现出点点的粉红,那粉红是羞答答的、一点一点露出来的,仿佛深山里的小女孩见到了陌生客人的样子。然后慢慢慢慢就蔓延了整个山坡,就像一位小姑娘在家门口探头探脑侦察一番后,终于大着胆子走到了街上,然后就引得更多的同伴在家门口探头探脑,然后就都来到街上,当她们聚集到一起的时候,她们的胆子就渐渐地大了起来,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她们忘乎所以了,玩着玩着就放开了胆子了,就无所顾忌了,就玩野了玩疯了,于是世界就成了她们的了。而这时候,一个山坡就成了粉红的一片,仿佛有一支神奇的画笔,挥动着在山坡上洇染。不几天工夫,整座山上就这儿一片,那儿一片地落满了红霞,仿佛天宫的仙女们晾晒的粉红的仙衣。
  生C:我写的是“一片飘落的树叶”:风忽然停了,树叶失去了依托,身体开始向山涧中飘落。忽左,忽右,摇摇摆摆,不由自主地,飘落。有时也上升,但总体的趋势是,向着涧底飘落。太阳是隔了草和树照过来的,有时能照到树叶,有时照不到,所以树叶就在明明暗暗斑斑驳驳的光影里,忽快忽慢地飘落。有那么一会儿,有两只蝴蝶,错把树叶当成了自己的同类,追随着她翩翩起舞。树叶被蝴蝶的温情感动,想尽量多陪伴它们一会儿。上升。旋转。左摇。右摆。舞蹈。她的舞姿竟然胜过蝴蝶。但她最终还是下落。蝴蝶似乎害怕涧底的阴森,扑扇着翅膀飞向有阳光的高处去了。山涧很深很深,树叶离自己的母亲——那棵形状古拙的树——越来越远了,母亲亲切的身姿逐渐淡成了剪影。树叶有些惆怅,有些伤感。事发突然,仓促之间,连和母亲兄弟姐妹告别的时间都没有呢,这一去就是永别了吧?想到此,她的脸上写满了忧郁,甚至痛苦。
  师:很好。时间关系,不能请同学们一一朗读了,细节的艺术,不仅表现在蕴含着巨大而深刻的内容,还表现在对生活真实的艺术处理上。从细腻精微处下笔,不仅能使我们描写的内容真实可感,而且能使文章生动多姿。课下大家可以互相交换着看一看,互相学习。我更希望同学们把这样的练习坚持下去,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体会,相信大家一定能够写出高水平的记叙文。
  王庆安。高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山东省民俗学会常务理事,现居山东蒙阴。

精雕细琢方能生动多姿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