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点赏析
墨宝堂,系北宋毗陵(今江苏常州市)人张希元珍藏古书法墨迹的地方。熙宁五年(1072)苏轼任杭州通判时,应张希元之请作《墨宝堂记》。在这篇文章里,苏轼以其积极用世的政治态度、复杂丰富的生活经验、儒释道混合的世界观、宽阔旷达的胸怀、渊博的学问、高度的文艺修养,谈政治,谈人生。谈哲理,谈艺术,谈学问,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丰富生动的记述,妙趣横生的议论,获得优美的艺术享受。
作一篇文章,究竟抓住哪一点?从哪里生发出去?这就有一个构思、命意的问题。苏轼临文总是巧于构思,善于因题言意、借题发挥,善于根据不同对象确立不同主题,随着主题、命意的变化而变化,不拘一格,随物赋形,而又摇曳多姿,着实令人叹服。《墨宝堂记》,没有从记叙对象的名字发挥,也没有从记叙对象所藏之物做文章。而是从记叙对象的主人着笔,文章从批评世人以己之所好而骄人、笑人的陋习,层层演进,行云流水,引出对张希元爱好书法却怀才不遇寄予同情,并相信他会以自己的才能在仕途上发挥经世济民的作用,最后得出为官者“政之费人也甚于医”的从政警训,不仅表现了苏轼积极用世的人生观,而且还体现了苏轼“关注民生”的可贵的人本主义政治思想。
苏轼善于以小题目作大文章,通过对某些生活片断的论述,抓住一个角度,一点因由,说出有意义有独创见解的道理。所记之事与所发之论的联系是那样的自然,恰如水到渠成,令人佩服于作者的妙想灵思。这与苏轼为文的理念也是相一致的,他曾要求作文必须先能“体物之妙”,“使是物了然于心”,然后发而为文,“了然于手与口”。这是苏轼取得巨大文学成就的重要原因,更是值得我们后来者深刻领悟体会、学习借鉴的文章法则。
难点指津
解读本文,关键之处在于把握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表面看来,文章第一、二段似可删去,第三段完全可以独立成篇,其实不然。首先来看第一、二段之间的关系,第一段写爱好饮食声色的人为趣味高尚的人所笑,而趣味更高尚者又笑之:如此层层递进,一连举出五种人们“相笑”的现象,引发了“世之相笑,岂有既乎?”的感慨。第二段在此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来说明人不能“以己之不好笑人之好”的道理。其次来看第一、二段和第三段之间的关系,可以说,第一、二段是第三段进一步阐发议论的铺垫。正因为人不能“以己之不好笑人之好”,所以作者才能对张希元虽“兼人之能,而位不称其才”而“以书自娱”予以充分的理解、尊重与同情,进而激励张希元“蓄极而通,必将大发之于政”,最后提出“政之费人也甚于医”的观点,以之作为从政者的警示。层层递进,由此及彼,步步深入,最后点明中心,水到渠成,通体和谐。
考点训练
1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是恶足好( )
②人特以已之不好,笑人之好,则过矣( )
③尽刻诸石( )
④属余为记( )
2 你是如何理解“政之费人也甚于医”的观点的?
附:参考答案
1 ①恶:哪里、怎么;②特:只是、仅仅;③诸:之于;④属:通“嘱”,嘱咐。
2 略。(可结合“人本思想”“关注民生”的角度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