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4657

[ 王干 文选 ]   

读书是一种美丽的精神休闲

◇ 王干

  常常有人问我在看什么书,我不知怎么回答好,我的大量的时间是在阅读一些当下的作品,而当代文学现在被人称为是“垃圾”,虽然此话带有情绪,但至少是百分之六十的真理。我看的这些作品大多就不值一提,因为是工作的原因,我已没有太多的抱怨,或者抱怨已经过了保鲜期。文学的繁荣和经典的产生都是以大量的垃圾的作为代价的。篇篇是经典是不可能的,文学史上也只有李白、杜甫、苏东坡等不多的伟人,其实伟人是需要众多的平庸作为垫脚的,经典也同样需要大量平庸和垃圾的作品来陪衬的。
  这样,某种程度上,我读书的乐趣被剥夺了一半。其实,随心所欲的读书,是一种美好的享受,也是身心放松的休闲。多年以前,我在丽江的溪水畔看到几个外国游人躺在休闲椅上贪婪地读书,让我颇为感动。其实,读书,也是一种美好的休闲。我们很少把读书当着休闲来看待,往往因为需要才读书。或许我们的兄弟姐妹和孩子们在学生时代过多地把读书看做一种劳作,看做一种晋升的奋斗了。比如听音乐,我们就视为休闲,很少有人把读书看作休闲的。
  这表面是一种休闲观的问题,其实内心里还是在赶时尚、赶潮流。因为读书是古老的甚至有点迂腐的行为,打高尔夫,打电子游戏,去著名的风景点,则是时髦的行为。其实,很多时髦一点也不休闲,比如旅游吧,你急急忙忙去看什么风景点,还不是走马观花式的挤在人群中人看人,还真不如躺在休闲椅上读一本书。
  以前的中国文化过于崇尚读书,“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说的是读书人的政治地位,是科举制的产物,当读书变成了政治就和读书变成了高考一样无趣。现在孩子读书自然是为了应试,他们很难享受到读书的真正乐趣。尤其对那些成绩差的学生来说,六年制的中学教程基本是煎熬。所以,现在学生离校以后还爱读书的不多。
  如果把读书当做一种休闲乐趣,可能比我们简单地倡导什么书香社会的效果要好一些,因为休闲是每个人喜爱的、必需的,休闲本身也是最乏意识形态色彩的。在今天非意识形态的事物更容易被人们接受,或者说意识形态也得藏在休闲的外衣下。其实,在很多茶楼、酒吧,咖啡厅里就有很多供人阅读的图书,有些茶楼那些图书的品位相当的高,从陈旧度看。也还有不少人在那翻阅或阅读过。
  有人说,读那些轻松的书可能是比较休闲,读一些高智商的书就不一定是休闲。当然如果是研究,是做学问,把它当作休闲不仅不可能也是不严肃。但是,一些哲学类著作,对那些爱动脑子的人智商高的人何尝不是一种精神的休闲呢?
  我们总是强调身体的休闲。而不强调精神的休闲,娱乐不是精神的休闲,娱乐是精神的放逐。过度的身体体闲只能导致精神的贫瘠和软弱,因此我们在体闲观上用句严肃的话说,有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当前图书出版的倾向也是实用主义甚嚣尘上,娱乐和搞笑的也占据不少比例,理想主义和精神享受的图书则不受欢迎。
  读书应该是我们的精神体操,来锻炼我们的思维和认知,来保持我们内心的和谐。很多人会把听音乐当做精神的享受和休闲,其实读好书也是和听音乐一样的,当然,每个人选择读书的内容是不一样的,比如作为休闲的读书,我往往是读旧书,就像听老唱片一样。因为前面我说过,读新书往往是任务,往往想从中去获取什么新的知识或见解,而读旧书,就不一样了,读旧书如会老朋友,书中不光是有记忆,还有新的启迪。这种启迪与读新书不一样,是在事先设定好一个程序,带着目标再去寻找的。读旧书获得新的感受就像与老朋友聊天一样,漫不经心中禅光闪亮。
  读旧书,可能是中年好怀旧的普遍特征。而我可能又是一个特别恋旧的家伙,比如,搬家,我保存了三十年至二十年前的旧书,新书觉得有价值全部送人,没价值的卖掉。旧书差不多每本都是自己买的,也好好读过,不少还有笔记,新书则是别人送的多,看得少。我爱读的《道德经》居然是我二十多年前的手抄本,我手上有很多的手抄本,比如《戴望舒诗抄》《艾青诗选》《莱蒙托夫诗选》等,因为我从小生活在一个文化匮乏的年代,后来见到图书就想珍藏,于是就把那些喜欢的书从图书馆借回来抄,等后来这些书也大量销售了,我也有钱充分购买了,但阅读时我还是喜欢自己的手抄本,因为这些手抄本仿佛是自己的作品似的可爱。
  说实在的,我读这样一些旧书,精神满足感甚于任何的休闲
  王干,著名学者,代表作有《世纪末的突围》等

读书是一种美丽的精神休闲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