亘古的亲情,温柔细腻的母爱,经过作者饱蘸情感的妙笔一点,便成了一首隽永深沉、节奏丰寓的乐章,让人情不自禁地随着这优美动人的文字,歌之舞之,足之蹈之。一咏三叹问,多少游子眷恋慈母的泪花在飞溅,多少天涯倦客九转回肠的乡愁被点燃。归乡,只为那一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葱花而;远离,多想再品一个包着沉沉母爱的平安饺……
“起身的饺子落身的面”,这古老的谚语温情脉脉,爱心如酒,浸透了人问饱满细腻的亲情!
文章至美,美在一份绵绵无尽的乡土情思。情到最浓方为真,文章真实地再现了北方乡村质朴淡美的父子情,夫妻情,母子情。
父亲是开山匠,在一把沉沉的大锤中度过了大半个人生。他有山的沉稳冷峻,也有山的伟岸炽热。见到村口热切盼望父亲归来的儿子,“父亲不下车,只一条腿支地,侧身,弯腰,我便骑上他的臂弯。父亲将我抱上前梁,说,走咧!然后,一路铃声欢畅”。几多温馨,几多深情。那难抑的幸福,属于作者,也属于读者:如山的父爱,让每一个心灵都有了依靠。两点一线的生活,并没有压垮父亲,因为它一头拴着幸福,一头伸向美好的未来。有了常常久久的“落身面”,有了吉祥平安的“起身饺”,人生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还有什么东西值得拥有?
中国乡村的爱情,古老而淳朴,简单到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碰捕出的生活变奏曲,但又深沉浑厚到近似博大沧桑的乡村,隐藏着无尽的生活哲理,人生哲理。外冷内热的父亲和勤劳贤淑的母亲,是中国乡村父母的典型。一碗面扯紧两颗心,一盘饺盛满无尽爱。母亲作为妻子,作为慈母,她默默地守望,细心地呵护,没有爱的语言,只有爱的细节。她用柔软肩头撑起的家,是男人的动力站,更是孩子的心灵疗救所。正是因为生活在一个多爱的家庭,所以孩子才有一颗感恩的心,才能时刻牢记着要报答母亲。虽有遗憾,没能让母亲吃上:起身的饺子,但就文章本身来说,恰似维纳斯的断臂,缺憾美更引发我们的深思。为什么母亲坚守了几十年的习惯,到我们身上就变得那么困难?此时我们才真切地体味到母亲的无私,细腻,伟大!这正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
不老的乡村,不倦的风俗,至纯至美的亲情,总让人回味无穷。
母亲在笑声里吃完了儿子亲手奉上的落身面,我们在浓浓的亲情里收获了更多更多的人生感悟……
难点指津
如何理解开头“起身的饺子落身的面。这风俗令我幸福和忧伤”?这两句话,应该是理解此文最重要的切入点,也是读懂此文、体味此文美的关键。
文章歌颂纯朴无私的母亲,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反映中国乡村浓浓的亲情。起身的饺子落身的面,古老的风俗里面,渗透着母亲温柔细腻的爱,也体现出和谐温情的人情美,人性美,这是一种靠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乡土文明,是一种恋“根”情结。
作者起笔不凡,开门见山地将这贯穿全文的主线抛出,美妙的旋律和温馨的画面,让人瞬间被感动。而且这一如梦似幻的咏叹调反复出现,每一次出现都将人的情感推行高峰,而还是那碗而,饺还是那盘饺,可吃面人的感情却如此波澜壮阔,品饺人的人生又如此跌宕起伏。就在这一次次的“起落”巾,父亲的伟岸不见了,大锤被搁置了,叮叮当当的自行车上,掌握方向的人换代了。青春,理想,事业,受伤的心灵,这一切,都需要母亲的面和饺来滋养,都需要母爱的良药来疗救。所以,作者是幸福的,幸福在有人为自己始终如一地演绎那平凡而琐碎的“起身的饺子落身的面”精彩。
有母亲的日子和有母亲的地方,都是幸福的。
但作者也是愧疚的,忧伤的。为那总是任劳任怨不求回报的慈母,为那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孝心,为那早已惯常的贪婪享受,为那一刀一剪中失去的岁月,为那烟熏火燎中不再的容颜……
起身的饺子落身的面,文章情感在喜乐和忧伤中大开大合,咏叹调也在人生的变奏中起起落落。最后,文章在母亲舒心地赞美中戛然而止,“挺好吃”三个字,言简义丰,让人浮想联翩,沉醉于这“起身的饺子落身的面”的美妙旋律中,忘了归程……考点训练
1 简要分析开头一段在文中作用。
2 从对比的手法人手分析在本文中的意义。
附:参考答案
1 (1)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呼应标题。(2)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文章紧紧围绕起身饺子落身面展开,结构更加紧凑。(3)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文章处处体现幸福和忧伤的情感。(4)还有悬念的意味,让人思考幸福和忧伤的原因。
2 文章将母子做面和做饺展开对比,将父子间世界展开对比,将家的温馨与城市的冷酷展开对比。母子对比体现母亲的任劳任怨,温柔细腻,无私伟大;父子对比体现在母亲的支持下,两代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有了极大发展变化;城乡对比体现家的温馨,母亲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