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4682

[ 张天潘 文选 ]   

计较还是不计较

◇ 张天潘

  很多时候,人们会劝导他人说:不要事事都计较,不计较,就没有锱铢必较的狭隘,胸怀就会豁达一些;不计较。就没有对手间的剑拔弩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很和谐……诸如此类。一直以来,我们也很少质疑这种劝导有何问题。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社会阅历的提升,我越来越发现,这样的“不要计较”,并非都是正确的。因为它本身就包含着一种消极避世的成分,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生存哲学,也就是说,这种理念指导的“不要计较”,更像是一种消极的宽容,这种不要计较。往往会委屈了自己的善良与意愿,成全了别人的野蛮与暴力,就像阿Q般的“宽容”,而本质上与自身胸怀豁达毫无关系。
  其实,我们更应该提倡的是一种理性价值观指导下的、正如胡适一直倡导的那种宽容。在牛津、朗文或韦伯斯特等大辞典中,宽容通常解释为对不同于自己的信仰、思想和行为的容忍和承认。是一种和思想及行为与众不同者建立和维持共同体的品质和能力。在这里。我们看到,宽容主要是针对他人而言的,倡导的是一种与人为善的价值观。
  这里的宽容,并没有“不要计较”的那种消极。也就是说,一个真正的宽容者,即意味可以允许不同的人的观点与言行,不会去扼杀与禁止他人的信仰、思想与行为。但在宽容的同时,他一定还是会心平气和地与你辩论,认真细致地和你探讨问题。比如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胡适、陈独秀、钱玄同、鲁迅等人士的争辩,他们在细节上都一直在斤斤计较,在身心上,会让自己身心受累,但这种斤斤计较与受累,收获的将会是精神上的愉悦,虽然剑拔弩张。却更是一种人文与学识上启蒙,结果却是相互的进步。而正是在这种不同言论的哨杂表象之下,才是真正的人与人的关系的和谐—一和谐,绝非那种“不计较”之后的道路侧目的和谐。
  “不要计较”是一种指向自我的出世的生存哲学,“宽容”则是一种投向他人的积极的社会生活理念,而后者,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每一人都必须具备的,为了社会的不公、为了他人的艰辛,斤斤计较,然后身心受累,乃至为了自己的合法合理的权益,更要如此因为如果你不去争取,那么,该是你的,将会被人活生生地剥夺,现在不是你的但本来会是你的,将也就永远不会是你的了。
  张天潘,福州大学人文社科学院社会学研究生。

计较还是不计较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