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个人背着书包站在车站,呼啸而过的车流里,远远地,依然可以看到,那一片被笼罩在琥珀色的夕光里的安静的村落。
我远远地看着村落,村落亦如阅尽世事的老妇人,把疼爱的目光,一点一点地落在我的身上。一片拥挤与纷杂中。一段平凡而又安静的情愫,温柔地潜入我的心底。
四周高楼林立,村落宛若是一只蜷缩在一角的老黑猫,安静着,温良着,令人心安。
朴素的天空下,村落里,大多是一片低低的红砖房,青瓦,木窗子,偶尔爬上几条青青的丝瓜藤。村口的老榕树那么绿,小巷里纷杂微湿,偶尔有阳光探进头来……光阴仿佛在小小的村落里,穿行而过,都斑驳了,却是一招一式的,温暖踏实。
清晨上学的小道上。传来高高低低的叫卖声,洋溢着各种早点的香气。沿途热气腾腾的菜肉包,被舀进大海碗里的海鲜粥,奶白香甜的豆浆,不断向行人招手。那里的生意特别好,也不贵,花上几块平时不用的硬币,便可买到一袋沉甸甸的早点,美美地让一个早晨都精力充沛。常去的老人和孩子,看到那些在热气里时隐时现的小老板的笑脸时,都会含笑着打个招呼,亲切如自家人。
中午阳光正好,金子般的阳光铺满了一地。会当家的妇女,边在厨房里忙碌,边高声呼叫着屋里的孩子,把准备过冬用的棉被拿到小巷里晒晒。得到命令的孩子,如撒欢的小狗般,欢天喜地地搬来棉被。你撞我我撞你,玩棉被大战呢。终于,屋里头传来母亲的叫骂声,才低了声,乱七八糟地在自家门口了厚薄不一的棉被,而后匆匆往屋里跑——灵敏如小狗的他们,都嗅出了母亲炒好了的菜的味道。小巷里。落满了阳光,那一排排的被子,红红绿绿,一片喜庆与热闹——里头,有孩童嬉戏的笑声,与阳光的温暖。
傍晚,夕光一寸一寸变暗。村头老榕树下,三三两两地坐着几位老人,悠闲地摇着蒲扇,低声谈着自家孩子,苍老的脸上,有骄傲,有慈祥,有疼爱。偶尔看到匆匆路过的孩子,那些皱缩蹙结的脸,更是如雨后的叶子,舒展开来,缓缓地柔顺地,笑了。
这是生我养我的村落,朴实,安静,一鼎一羹,一招一式,都散发着丰饶的热气,都让人温暖地感觉到尘世里,日子安好。
长期住校,忙碌,年轻的心,因排名的徘徊,惶恐着。却在回村的刹那,一下子忆起村落的好,忆起它那令人心安的魅力。
手机响了,我边听手机边往村口跑;“我回到村口了。”眼前,村落安静,沉静着的是岁月最美好的本色,是村落的魅力。
学校:广东佛山市南海中学
导师:佚名
点评:村落的魅力,是平凡而安静的情愫潜入心底溅起的一采朵浪花。作者对叙述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于自然朴实的语言中写出了村落独具的魅力,充满了生活气息。在结构上,文章从“清晨”、“中午”、“傍晚”三个时间点切入,生动地刻画出村落不同的情致,足见作者对生活的观察细致入微。(盂洁)
笨重的车轮
王雨梦
车轮笨重地转动着,披着满身霞光,暖暖的。
我坐在姨夫的那个后车座上:极不情愿地在回家的路上。车子忽然一个趔趄,我连忙稳稳身,一刹那,我突然发现我的脚尖已经能触到地上了……
从我七岁上学开始,每个假期姨夫都是这样载着我,从家里载到姨夫家。过完假期,再送回来。七岁以前我被寄养在姨夫家,所以,那儿才是我心里真正的家。上学后再去那儿,只能在短短的假期的时间里。
车子走得缓慢,有些沉重了,正绞着手指的我忽然顿住了,姨夫,头发花白了……
以前。车子总是稳健地飞速走着,姨夫从来不会说累。他是一个不善于对家人表达的人,一路上,我们会沉默着。偶尔,他也会嘱咐我把衣服裹好。其实不用的,因为他伟岸的身躯足以给背后小小的我一个暖暖的空间。可我一样得听话,他总很固执。对于我,他关爱的话语总是不会温声说出,而是伴着呵斥。呵,他总是这样。他的鬓角有时会沁出一颗颗晶莹的水珠,而小小的我会含着眼泪研究那水珠折射出的五彩光芒,那时的我总觉的是上帝的光环不小心遗落了下来。
夕阳的余晖又投到姨夫花白的头发上,银白的光仿佛闪进心里,刺得有丝隐隐的痛,姨夫不能再用他的身躯帮我遮挡这刺骨的寒风了,我长大了……
姨夫头上微微沁出细汗来。他回过头,有些喘粗气了,看着眼眶通红的我,只是带着悲哀转过头,沙哑着嗓子:“裹好衣服,别冻着。”我忍不住了,看着自己已经能及地的脚尖、姨夫花白的头发和微驼的背,轻轻地啜泣着……恍惚间,听见姨夫轻轻的叹息:“大了,不能再像以前一样了,要听话,以后还得自己出去拼搏呀,这么恋家怎么行?在学校要好好的,有个学生样,有个好成绩才会让人看得起啊!”姨夫停了一会儿,而我还在啜泣着。“哭,哭什么啊!再哭,下次别来了!”我还是像以前一样,带着轻轻的无奈与不舍,他就是这样,永远不会说甜蜜的话。
我拭去泪水,把头靠在姨夫背上,轻轻地说:“姨夫,以后换我来载你。”姨夫怔了怔,用力地蹬了一下……
车轮笨重地转动着,披着满身霞光,暖暖的。
学校:安徽灵璧县尹集中学
导师:尹传刚
点评:本文围绕姨父骑自行车载“我”这样一件小事行文,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所流露出的真挚情感。“以前,车子总是稳健地飞速走着”,而如今“车子走得缓慢,有些沉重了”,今与昔的鲜明对比,隐含了作者对流年易逝的伤感,时光虽然在流逝,然而姨父对“我”的爱却一如从前。笨重的车轮辗转出的是姨父对“我”深深的爱。(杨霞)
那弦冷月
孙梦杰
闲云潭影月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如水的月光,在忘记与铭记的边缘游走。我的思绪,飘向了高处不胜寒的玉树琼花。
面对那弦冷月,我看到了阿炳。手起,琴响。一曲泪水幻化成的调子,漫过岁月,穿过时空,由远而近,珊珊飘来。他沉浸在如墨的夜色中,唯有心中那弦月,在指间如泉水般汩汩流出,汇成一曲凄婉、幽咽,在有良知的人的心头绕粱。他的生命中唯有那琴,那月。多少刚被点燃的希望,在他眼前无尽的黑暗中破灭,他也只能用一根弦来抒发自己的哀愁。一首《二泉映月》,抚慰了多少人黑夜的寂寥,只是,冷月下,依旧是孤独的背影。
面对那弦冷月,我看见了李煜。那位南唐后主,本是诗情画意一才子,可怜生在帝王家。王国维曾说他“生于深宫之中,氏于妇人之手”。即使置身于纸醉金迷,灯红酒绿,也抵不过夜深人静无处诉衷肠的寂寞,于是只得低头吟诵“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南唐灭亡,家国之恨。降临在这个还不太成熟的皇帝身上,他又能如何?只是在月光下默默体味那份伤悲,将一片片如花瓣的寂寞铺在宣纸上,化作“一江春水”,任凭它流向天尽头。《人间词话》中有批语: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仃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李煜的命运,借明月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面对那弦冷月,我看到了东坡居士。他的明月,无论何时,都充满了积极向上和柔情的光辉。当他握一把酒樽,对天长啸:“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对弟弟的思念之情融在酒里。乌台诗案后,他被贬黄州,也仍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迈。苏轼是豁达的,仕途不得意,那就离开这乌烟瘴气的官场,体验那“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悠闲生活。敬仰子瞻,只因他始终怀着自己的理想与抱负;敬仰子瞻,只因他无论何时,都拥有一轮自己的明月;敬仰子瞻,只因他那“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坚守与深情。东坡是明月的骄子!
曾经的几度飞花,几度东风,曾经的樱桃又红,芭蕉又绿,却始终抵不过那弦冷月,在风雨反复中守着那份千年的等待。面对它,让历史在眼前重演,让心灵澄澈。哦,那弦冷月,你装饰了历史的弦韵,历史装饰了我的梦!
学校:山东阳信县第一中学
导师:郑洪泉
点评:那弦冷月,是阿炳心中那酸楚的梦,是李煜心底绵延无尽的家国之恨,更是东坡的坚定理想和达观的人生。流淌的历史不会因谁而停留,唯有明月承载着千年的期盼与祝福,带着伟人的足迹照耀千年,正是他们装点了历史的弦韵。本文所选取的事例较为典型,文采斐然,显示出作者较强的写作功力。(萧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