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4692

  

人生的三个关系等

◇ 李凤兰等辑

  有人问梁漱溟先生,人生应该怎样度过。面对这样一个宽泛的问题,梁漱溟先生说道:人的一生主要要解决三个关系,而且这个顺序不能错。第一要解决的是人与物的关系,其次是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后一定要解决的是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关系。 (李凤兰摘编)
  
  孤 儿
  
  著名哲学家周国平在谈起自己逝去的父亲说,一个人无论多大年龄失去了父母,他都成了孤儿。他走人这个世界的门户,他走出这个世界的屏障,都随之坍塌了。父母在,他的来路是眉目清楚的,他的去路则被遮掩着。父母不在了,他的来路就变得模糊,他的去路反而开敞了。他说他的这个感觉是在父亲死后突然产生的,父亲在的时候,他觉得和死亡还隔着一道屏障,父母死后让他有一种孤儿般的感觉。
  (秦蕾摘编)
  
  管仲治国
  
  春秋时期,齐桓公让管仲帮忙治理国家。管仲说:“贱不能临贵。”地位低贱的人怎么能领导地位高贵的人呢?齐桓公就任命他为“上卿”。但是国家并没有治好。齐桓公问责:怎么回事?管仲日:“贫不能使富。”穷人说话富人不听。齐桓公就把一年来从市场上征收的税赋交他使用。但国家是还没有起色。齐桓公再问究竟。管仲曰:“疏不能制亲。”你的亲戚太多了,不服管制,齐桓公就封管仲为“仲父”。后来,齐国果真被管仲治理得井井有条。
  (剑男摘编)
  
  风水和人气
  
  风水中的气,是三种气的调和。一是天气,就是环绕地球的大气层,也包括宇宙大气场对地球的作用。二是地气,主要来自土壤、植物和水。三是人气,可以算是一种生物能。不能或缺。风水反对宅大人少,便是因为宅内的人气太少,它会通过劫夺居住者身体的能量来弥补,所以住在缺乏“人气”的房子,常会有一种孤寒的感觉。据研究这种带有迷信色彩的风水学其实有一定的科学道理。(郑利玲摘编)
  
  关窗与开窗
  
  在不少人心中,城市空气质量差,灰尘多,于是,他们大多数时候将房间门窗紧闭,认为这样可保持室内空气的干净。事实上,这样做是得不偿失的。空气犹如水,停则变质。人们在室内不断地呼出二氧化碳,吸入氧气,使空气中的含氧量越来越少。此外,阳光对细菌有杀灭作用,常开窗透气,可以将室内空气中的细菌数量控制在最低水平,这种关窗和开窗的关系也同样适应于我们的人际交往。(曹燕摘编)
  
  天堂与地狱
  
  埃及古老的文化传说中有一位至高无上的美丽女性,名叫快乐女神。快乐女神的丈夫是一位明察秋毫的法官。每个人死后,心脏都要被快乐女神的丈夫拿去称量。如果一个人是快乐的,心的分量就很轻,女神的丈夫就引导那有羽毛般轻盈的心的灵魂飞往天堂。如果那颗心很沉、很重,被诸多的罪恶和烦恼填满,快乐女神的丈夫就会判他下地狱,永不见天日。(孙惠娟摘编)
  
  勇于不敢
  
  春秋时期有一人名叫专诸,曾以鱼肠剑成功刺杀吴王,因而与聂政、荆轲、豫让等壮士被人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刺客。可有所不知的是,他很怕老婆。伍子胥有次看到专诸在街上动刀动枪,跟人打群架打得红了眼。忽然专诸的妻子来了,对着专诸吼:我来了,你还敢动手吗?专诸立刻收起刀枪,说声不敢,乖乖地跟妻子回家了。伍子胥很不解,事后问专诸这是为什么。专诸答道:一个能够屈服在女人之下的男人,必是一个能够伸展在万夫之上的大将!(王玲摘编)
  
  绝境中绽放
  
  有个人在阳台上养了一盆扶桑花,有一天浇水时不小心碰落了一个含苞待放的花蕾,心疼不已,且不忍扔掉,于是就把它夹在两片叶子之间。第二天早晨,他去看花,意外发现那个掉下来的花蕾竟悄然盛开了。于是他就把这个情况讲给一位老花匠听,老花匠说:“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花蕾虽然离开了母体,中断了能量供给,但它依靠自身所积蓄的养料和水分,也足够开放一次。”可见,生命的奇迹就在于积蓄能量。(秦晓燕摘编)
  
  柔和的力量
  
  一节医学课上,老师问学生:“大家想想,用酒精消毒的时候,什么样的浓度最好?”学生齐声回答:“越高越好。”哪知老师却说:“错了。”见同学们一脸愕然,他说:“太高浓度的酒精,会使细菌的外壁在极短的时间内凝固,形成一道屏障,后续的酒精就再也杀不进去了,细菌在壁、垒后面依然活着。最有效的浓度,是把酒精的浓度调得柔和些,润物细无声地渗透进去,这样效果才佳。”(加农摘编)
  
  智 商
  
  美国有一个俱乐部,俱乐部会员的智商个个都在一百四以上。有一年,这个俱乐部在旧金山举办活动,会议期间,有几位会员到当地一家餐厅吃午餐,吃饭过程中,他们发现餐厅装盐的瓶子和装胡椒的瓶子搞反了。怎样借助餐馆现有工具将调料换过来?他们经过热烈的讨论后选了一个他们自以为最有智慧的方案,这个方案仅需要一根吸管,两个空碟子就可解决问题。于是他们将服务员叫过来,告诉她说两个瓶子的调料装反了,他们有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哪知还没等他们把话说完,服务员拿起瓶子,将上面分别写着盐和胡椒的瓶盖拧下来然后再盖回他们原来的瓶子,原先装反的瓶子立即就复原了。
  (李凤兰摘编)
  
  忠 言
  
  要想让对方接受你的忠言,一定要切中要害,且要委婉。刘邦率军人秦宫后,见美女、珠宝不计其数,忍不住想据为己有。樊哙直谏道:“沛公欲有天下邪,将欲为富家翁邪?”刘邦听了很不高兴,见此情形,张良对刘邦说:“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惨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纣为虐。”刘邦听而从之。(老猛摘编)
  
  奇异的石头
  
  地中海有一个叫马耳他的小国,其地底下有一种呈灰白色或乳黄色的矿物质,这种东西初开采来时十分柔软,即时拿手指随便划拉一下,也能留下很深的印痕,甚至只用一把普通的木工刨子,就可以将它刨成光滑的圆柱或笔 直的方块。可就是这种非常柔软的东西,只要放在太阳底下晒一段时间,就会变得坚硬无比。别说是任意切割。就是用大锤去砸,也很难把它咂烂。(高述新摘编)
  
  狼的本性
  
  一片大森林里生活着很多动物,但这些动物都非常害怕一只极其凶恶的狼。只要这只狼一出现,动物们立刻就四处逃散。有一天,狼把动物们集中到了一起,假惺惺地对大家说:“我不想看到我们这片林子一直笼罩着恐怖的气氛,也不希望你们看到我就跑。我只喜欢老弱病残的动物,如果你们能把老弱病残的动物给我送来,我保证绝对不会伤害你们。”动物们同意了。结果那些老弱病残的动物相继被送到狼口。但狼并没有信守诺言,常常连给它送残弱动物的健康动物也一起 吃掉。于是,动物们就问狼:“你为什么把那些健康的动物也一起吃掉了呢?”“因为在我眼里,你们都有病。”狼回答。(剑男摘编)
  
  同时但是
  
  一位心理学家主张大家应该废弃“但是”,改用“同时”。比如我们说今天的太阳很好,但是风很大。我们不妨改成今天的太阳很好,同时风很大。最初看这两句话,好像没多大差别,但是轻声多念几遍,就会发现有奇妙的变化。但是风很大——会把人的注意力凝固在不利的因素上。好像这句话的关键是讲风很大。同时风很大——则显得更加客观,能让人注意力更加集中在阳光上。这两个词的变换,其实潜藏着我们看待事情的态度。(高述新摘编)
  
  尊 严
  
  在自然界里,有一些动物比人类还有尊严,大家都知道麝香,它是珍贵的药材,也是名贵的香料。而实际上,它不过是雄麝脐下的分泌物而已。要想获得麝香,就必须捕杀雄麝。雄麝生活在密林深处,身手矫健,一般的猎手很难捕捉到它的踪迹,即使找到,要取得麝香也是极困难的事。有经验的老猎手说:“靠近雄麝时,千万要屏息凝神,不要让它感到你的存在,否则它会转过头,在你射杀它之前咬破自己的香囊。”
  (李凤兰摘编)
  
  高贵与恶俗的分界
  
  作家何三坡写过一篇文章,他说高贵与恶俗的分界线是从对待女人的态度开始。这差不多也是东西方文化的分界。他说:“这种分界最显著的例子是,西方为一个女人打仗,中国为不打仗而送女人。”他还说:“在我们这里,我还发现一个秘密,基本上是一个王朝弄好了,全是皇帝忠臣的功劳;一个王朝弄砸了,就开始找女人的不是,从褒姒到慈禧,几千年来,莫不是如此。”(加农摘编)
  
  陀 螺
  
  一次,我跟父亲谈到“奇迹”这个词时,父亲说,根据平衡原理,陀螺在静止的状态下,是不可能立起来的。如果陀螺要立起来,打破这个平衡原理,创造令人惊叹的奇迹,那是要有条件的。什么条件呢?父亲说,那就是给它以鞭策,让它在鞭策中行动起来,旋转起来。在行动和旋转中,你就会惊讶地发现,陀螺不仅立起来了,而且它还是一个天才的舞者,它的舞姿是那么轻盈,那么优雅,那么迷人,那么让人为之倾倒。(秦蕾摘编)
  
  五月的禾苗
  
  五月的天,已有些热。地里旱得很,玉米苗全都晒得蔫蔫的,有的叶子还打起了卷。一个年轻的过路人问在地里除草的老农:“秧苗都旱成这样了,为啥不浇水,还要松动土块。”老农听后哈哈一笑说:“年轻人,你不知道吧,五月的秧苗,正是扎根的时候,这时旱一旱它,给它松土,秧苗的根就会尽力往深处扎伸,去找水分。表面看起来,秧苗蔫蔫的,但秧苗的根会扎得更深,一旦到了六月的雨季,秧苗就会迅速往上生长,即使遇到狂风暴雨,它也不会倒伏,而且,由于它的根系扎得深,吸收的营养成分也多,它最后结的果实也会特别饱满。”(王玲摘编)
  
  两个问题
  
  毕业时,老师给同学上最后一课,老师说:“我来问你们两个问题。”同学们说:“好,我们一定据实回答。”老师笑着说:“世界第一高峰是哪座山?”大家哄堂大笑:“珠穆朗玛峰。”老师追问:“第二高峰呢?”同学们顿时哑口无言。于是,老师在黑板上写道:“屈居第二与默默无闻毫无区别。”“第二个问题,有人烧开水,等生好火发现柴火不够怎么办?”有人说赶快去找柴火。老师说:“其实最好的办法赶紧把壶里的水倒掉一些。”然后老师接着说:“我之所以问这两个问题,是想告诉你们,即使毕业了,大家都应该有进取心,同时要学会进退有度。”(秦晓燕摘编)
  
  挖 井
  
  有一个聪明人和一个愚笨的人去挖井,一天过去后,聪明人挖了2米,而愚笨的人仅挖了1米,聪明人认为挖了这么深还没有水的影子,便换了个地方,而愚笨的人还在原地使劲挖着。又过了一天,聪明人又挖了2米,而愚笨人仅挖了0.5米。聪明人再换一个地方挖起来,愚笨的人则还在原地挖着。然而,就在聪明人再要换地方的时候,愚笨的人所挖的井里开始奇迹般地冒出了泉水。(曹燕摘编)
  
  道德与体能
  
  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KurtCary的一项研究发现,道德行为会增加人的毅力和身体耐力。Cray称,当人们认为自己是在做好事时,他们会变得更有效力、耐力和毅力,对待不适的敏感性也会下降。通过感知善与恶,人们会拥抱此种感觉,可以肯定地说,这种感觉能增加人的忍耐力。
  (秦蕾摘编)

人生的三个关系等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