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4662

[ 葛剑雄 文选 ]   

视死如生

◇ 葛剑雄

  据《史记》记载,从公元前221年灭六国后,秦始皇就调集七十万人为自己修墓,在深入地下的墓室中,“上具天文,下具地理”,藏满“宫观百官奇器珍怪”,顶上“树草木以象山”。经过二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秦始皇墓的封土还有52.5米高,原高估计有七八十米。陵墓外城南北长2165米,东西宽940米,面积2035平方公里,地宫部分在下30米处,成亚字形,面积为180320平方米(约270.48市亩)。除了陵墓的主体工程,周围数十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还有大量配套工程。为了使这位始皇帝在地下不至寂寞,除了有人殉葬,制造大量陶俑陪葬,还在陵墓附近扩建了一座有数万户人家的丽邑。正因为在修陵墓方面耗费了惊人的人力和物力,后世住往将此事也总结为导致秦朝覆灭的原因之一。
  但继秦朝而建的汉朝非但没有改弦更张,反而将为皇帝建陵定为制度。开国皇帝汉高祖登位后忙于建设新都长安,并且得先为他父亲太上皇建陵墓,但从第二位皇帝起,
  般都在登基后就开始为自己造陵。朝廷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是用于造陵,包括往陵墓中充实金银财富和各种用品,甚至包括各种动物。总之,生前的享受一样都不能少,人世间的用品一件也不能缺。汉武帝在位长达54年,修墓的时间最长,花的钱财、置办的物品也最多,最后墓里已经塞不下了。要是他在位时间再长,恐怕非得再搞扩建工程。
  尽管后人会感叹,如此厚葬或超厚葬浪费了多少人力物力,但在当时,大多数都觉得是天经地义,或者只是遵守制度。而且,直到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陵墓也是预修的,慈禧恨不得将她生前喜爱的珍宝全部带到地下。就是今天,不仅富翁会为自己预先准备好豪华的基室,尚未小康的民众也会为死者焚烧纸扎的汽车、别墅、小秘,外币冥钞。
  这些其实都来自一种观念,早在秦汉时代就已被指出——视死如生。既然死亡被当做生命的延续,那么人死了以后当然应该继续享受生前所有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但坟墓中的储备总有限度,因此得不断通过祭祀或某种仪式加以补充。有些民族将死亡看成为来世或下一次生命的开始,但考虑到这一过程需要时间,而死者在此期间也得维持原来的生活,所以还是要通过足够大的墓室和足够多的随葬品来保证。
  反观其他一些民族或宗教信仰就没有这类现象。例如,有的宗教认为人死后能升天,所以不仅不需要坟墓,连遗体也不必保存,消灭得越干净,越彻底,就能更快升天,所以会选择火葬、水葬或天葬。即使采用棺木土葬,他们也不希望死者的灵魂长留在地下,而对已经没有灵魂的躯壳,自然不会考虑还需要多少生前的物品。相反,那些生前犯过罪,或得过恶疾的人,死了不会升天,所以就连天葬、火葬、水葬的资格也没有,只能被埋在地下。
  西方的一些名人墓往往出奇地简朴,就是开国伟人、国君元首、世界名流、科学巨匠、艺术大师,也不会建很大的墓园墓室,更不会用什么珍宝陪葬,其中一部分死者固然是出于本身或后人的节俭谦抑,但更多的人还是由于他们更注重灵魂,而不是躯壳。
  但声称信仰唯物主义的苏联共产党,却在世界上首先永久保存领袖的遗体。而根据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再伟大的领袖,一旦失去生命,他的遗体就只是一种物,本身不可能产生什么作用。对这种极端矛盾的举措似乎不可思议,实际却完全正常。需要这样做的,并不是领袖本人,据说列宁早就留下遗言,他死后希望与母亲葬在一起。但这个党需要利用他的遗体,使那些并非完全唯物的党员和民众产生或加强对列宁的信仰。从目前在俄国还有相当多的人希望继续保存列宁遗体、最高当局也不愿改变现状来看,当初这样做的确发挥过巨大作用,并且至今还有影响。从这一意义上看,即使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这个特殊的叫自也尽了其用。至于是否符合他生前的意愿,倒是其次的了。
  信仰与文化固然无优劣可言,但比较下来,“视死如生”的观念不仅对社会具有消极影响,对地球的资源也是极大的浪费。试想,中国自古以来数以亿计的坟墓中,埋藏了多少世间紧缺的黄金、白银、贵金属、纺织品、艺术品、日用品、生产工具、武器7耗费了多少木材、石料、砖瓦和土地?有权、有钱的人恨不得将整个世界、将生前曾经拥有的一切都带走。像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很可能已被喜爱它的皇帝带入陵墓。这种观念如不改变,那就还得耗下去。
  “视死如生”形成的厚葬习俗,也在中国造就了世界上数量最多的业余或专业盗墓者,形成了当时最发达的盗墓技术和工具。一方面,这使中国历来的豪华坟墓几乎都是为盗墓者而建,因为能免于盗掘的绝无仅有。另一方面,盗墓工具“洛阳铲”至今还是中国式的考古发掘最实用的工具,尽管当代的盗墓者早已实现了现代化。(选自《人民日报》)
  
  杂文包
  “视死如生”,是先秦以来人们心中长期存在的普遍观念。古人认为死亡是生命的再一次延续,所以才有了秦皇汉武那极其宏大奢华的陵墓。但是这样的观念浪费资源,影响消极,相比较其他民族和国家注重灵魂忽视躯壳的传统而言,显得过于迷信。作者以“视死如生”为切入点,讨论范围逐渐扩大到中西方在文化和宗教观念上的对比上,表达了对落后观念依然存在的忧思。
  ——紫衣

视死如生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