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是中国文学独有的形式,虽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十分寻常,但要写好这个题目并不容易。顾宇通过描述老先生书写春联的过程,让我们领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那段用《笔法诀》“心神不正,宇则欹斜:志气不和,书必颠覆”来回味老先生摆手不写的文字,在这里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更为作者批评当今社会的精神缺失做了极好的铺垫,作文的主题也因此有了从“春天的对联”到“对联的春天”的提升。李裕展则从郑板桥的一幅“春天的对联”说起,以对联中的“春风”、“夜雨”、“放胆”、“瞒人”为话头,在夹叙夹议中突显了郑板桥困顿时和光同尘,为官时不忘民间疾苦的朗朗人格。从作者对中华文化儒者形象的赞美中,我们不难品味出对现实的期待。方玺切入的角度可以说更富于想象性,“春天的对联”在他的笔下成了一个隐喻:作者把大自然的春天视为书写千古绝对的主体,大化流衍带来的山清水秀、花红柳绿、和风细雨也因此成了春天书写的“对联”,从而巧妙地点出了“春天。诗一般的季节”这一主题。三篇作文的共同优点是切题角度的新颖和构思的巧妙,对于中学生来讲这是非常难得的。根据上面的分析,顾宇同学可评96分,李裕晨同学可评94分,方玺同学可评9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