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4941

[ 辛弃疾 文选 ]   

卜算子.漫兴

◇ 辛弃疾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
  (选自《稼轩词编年笺注》)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唐代著名诗人。其咏史诗托古讽今,无题诗深情缠绵,绮丽精巧。作者擅长律诗绝句,富于文采,风格独特,与杜牧合称“小李杜”。
  本诗是一首抒写对花陶醉流连的小诗。
  首句“寻芳不觉醉流霞”,写出从“寻”到“醉”的过程。因为爱花,所以怀着浓厚的兴味,殷切的心情,特地独自去“寻芳”;既“寻”而果然喜遇;既遇遂深深为花之美艳所吸引,流连称赏,不能自已;流连称赏之余,竟不知不觉地“醉”了。这是双重的醉,既明指为甘美的酒所醉,又暗喻为艳丽的花所醉。
  次句“倚树沉眠日已斜”进一步写“醉”字。因迷花醉酒而不觉倚树;由倚树而不觉沉眠;由沉眠而不觉日已西斜,这是“醉”的一个高潮。叙次井然,而又处处紧扣“醉”字。
  醉眠花下而不觉日斜,似已达到迷花极致而难以为继。三、四两句忽又柳暗花明,转出新境,将时间由黄昏跳到深夜。客人已经散去,酒也已经醒了,四周是一片夜的朦胧与沉寂。在这种环境气氛中,一般的人是不会想到赏花的。但对一个爱花迷花的诗人来说,这样一种环境气氛,反倒更激起赏花的意趣。时断意不断,酒阑客散,正可静中细赏;酒醒神清,与醉眼朦胧中赏花自然别有一番风味。夜深酒醒后的“赏”,正是“醉”的更深一层的表现。秉烛赏花,诗人的爱花之情,可见一斑。
  全诗迷漫着一种慵懒、惬意的气氛,无论是醉卧花下还是深夜秉烛赏花都充分体现了作者精神上的放松。这里无从得知这种愉悦的原因是什么,但不妨猜测或许是牛李两党的倾轧暂时告一段落也未可知。这恐怕是李商隐终其短暂一生难得的一段快乐时光,一首轻松明快的诗。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人,自号“稼轩居士”,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军事家和政治家。写这首词时辛弃疾正处于人生的低潮时期:因遭小人算计诬陷而被罢去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官职,赋闲在江西铅山县期思渡附近的瓢泉别墅。全词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请缨无路的愤懑之情。
  上片叙述史实,借历史人物李广与李蔡作鲜明对比。李广是西汉名将,英勇善战,屡败匈奴,战功赫赫,被誉为“汉之飞将军”。但终其一生,却不得封侯之赏。李蔡是李广的族弟,才能平平,名声远不如李广,他“却是封侯者”,位至三公。词人虽不下褒贬之语,但借古喻今,讥讽朝廷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之意,不言而自明。
  下片开起两句描写现实,作者罢官归居,赋闲田园,以“芸草”种田、“笕竹”浇园为事。辛弃疾青年时期怀有远大抱负,有出将入相之才,雄心勃勃,立志抗金复国。但是英雄志士,“忠而见谤”。他屡遭南宋主和派的排挤、打击,闲置不用前后达二十年之久。诗人壮志难酬,只得闲居在家,归耕田园,去“芸草”“笕竹”,这难道不是对朝廷统治者绝妙的讽刺吗?最后两句,“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此语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作者反其意而用之:朝廷不用我,无法在疆场上建功立业,只好做个“力田”的“耕夫”,或许有朝一日能被统治者“赏识”。英雄沉沦,贤良穷困,令人无限感伤和同情。话说得极风趣,不愧是幽默大师,然而明眼人一看即知,这是含着泪的微笑,其骨子里正不知有多少辛酸苦辣。
  作者以淡笔写浓愁,于诙谐幽默中见牢骚之气、激愤之情。这首词既是作者的自嘲、自笑、自悲、自愤,更是对南宋统治者“近小人,远贤臣”的愤慨与嘲讽。
  ——朱小东
  

卜算子.漫兴
目录

  • 冬日 / 布鲁诺.舒尔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