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4689

[ 邓方 文选 ]   

本月作文模拟题

◇ 邓方

  一、作文题目
  
  法国诗人兰波有一个著名的诗句:“生活在远方。”在1968年法国学生运动期间,这一诗句曾被巴黎大学的学生们写在大学的围墙上,借以表达对远方的渴望。海子有句诗:“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有人认为,我们对远方的思念、空虚感、期待,这些思想本身可以延绵不断,比生命更长久。——人,要怎样行走,走多远的路,才能回到我们身心安宁的家?
  请以“远方”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
  
  二、写作导引
  
  “远方”是与“此地”、“眼前”、“当下”相对而言的,它既是一个地理位置上的概念,更是一个人的精神、心灵的依托问题。所谓“远方”。它包含着一个人怎样处理好与自己,与环境的关系的问题。
  人当然生活在当下,人怎么能够分身,一个在此,一个在彼。“远方”只是一个寄托。所谓“生活”,是一种瞩望的姿态,是一种“坚守”与“穿越”,追赶与缅怀的平衡、统一。柴、米、油、盐、酱、醋、茶;吃饭、睡觉、长大,求学、就业、结婚、生子。硬梆梆的现实,结结实实的人生,还会有别的活法没有?没有。但是,我们不甘心,我们梦想有一个精神的乌托邦,心灵的桃花源,来安放我们。
  这就是人存在的境况。“远方”是由此时此刻此种生活的限制感、拘束感、压迫感、荒诞感所引发的对他种存在的凝视与眺望。
  对于我们生命中的远方,存封与遗落,缅怀与渴念,穿越与追赶,瞩望的姿态种种,这是我们要去处理的精神事件。其实,我们走多远的路,怎么行走,都无法回到家。只是我们要走着,不停地走,推着石头。正如基德所说:“我来到这里,不是为了寻找答案,而是在一个没有答案的世界里寻找一种生存方式。”
  对于这个话题,不要理解得太实。比方说,把“远方”理解成“考入大学”等等。而应根据材料中的“生活在远方”,“远方的风”,远方的“空虚感”等,将其理解为精神之远。
  
  三、示范作文
  
  远方,是无法弃绝的
  现实的炉火再温暖,现实的酒香再甘醇,现实的灯火再亮堂:远方,是无法弃绝的。
  现实的风雨再阴晦,现实的霜露再冰寒,现实的日月再黯然:远方,是无法弃绝的。
  远方的雨雾很迷茫,远方的风吹很空荡。远方渺远,虚玄。
  远方的雨雾很迷茫,远方的风吹很空荡。远方切近,温暖。
  踩着现实结实的土壤,我千年如一日地迎着晨星出发,踏着晚月归来。我在现实世界的分针和秒针之间奔走,局促,仓皇。如果没有一个远方在我的头顶上方高悬,我与千年的木乃伊有什么两样?我与克隆人、机器人,与你、与他、与大家,有什么两样?
  踩着现实结实的土壤,我千年如一日地迎着晨星出发,踏着晚月归来。我在现实世界的分针和秒针之间奔走,局促,仓皇。我抬起头,我看见,远方,我的远方,柳绿了,花开了。我听见,我的远方,鸟儿在枝头静静地啼唤。
  我抬起头,我千百次地抬起头,我看见远方的星空,飘渺、灿然。银河清浅,牛郎、织女星千年不变地在我们头顶上方燃烧。
  每颗心灵,正是因为各自怀抱着这样一个清妙而虚玄的远方,这样一个浅近而迢杳的远方,才不至于在拥挤而结实的现实中,把别人撞到,把自己撞伤。
  梅妻鹤子是林逋的远方,荒芜的田园是陶潜的远方,凌晨四点钟的花是川端康成的远方,春花、秋月、杜鹃、白雪是道元禅师的远方。
  也许,现实的炉火我们可以放弃;也许,现实的风雨我们可以逃逸:远方,是无法弃绝的。
  远方,为我们撑起一片星空;远方,为我们竖起一座灯塔。跌入现实,跌入如同黑夜里摩肩接踵盲目赶路的人流,抬头望望远方,我们脚下的路,也许就不再单调、纠结、惆怅。
  远方,在心头奔走;远方,在梦里低回;远方,在风中吟唱;远方,在头顶燃烧。远方渺远,虚玄;远方切近,温暖。
  远方,是此生,无法弃绝的所在。

本月作文模拟题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