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4950

[ 王国伟 文选 ]   

三点导读

◇ 王国伟

  除了苏轼这样的智者,又有谁能够在一篇策论中从一个历史人物身上道尽治国安邦之玄机以及多难人生的真谛?
  张良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谋臣之一,雄韬伟略,超然物外,其参透世间万物的境界及本领,天下少有。他的急流勇退、大智若愚,使自己在那个功臣多难的时代得以保全善终。苏轼站在历史的高度以冷静客观的眼光来解读张良,实际也在向宋仁宗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细读苏轼旷达的一生及其豪放如一的作品时,我们发现“忍”也正是他恪守的人生信条。
  《留侯论》将张良前后不同的人生对比,将刘邦和项羽对比,也将那些看似豪杰的宁折不弯的勇夫和那些似水无形的具有远大抱负和隐忍精神的真正的豪杰对比,歌颂张良、刘邦、郑伯、勾践的能忍能伸和大智大勇。作者只选取了圯上老人授书教“忍”和留侯佐高祖定天下并教之以“忍”的典型材料,表达“得忍”、“用忍”。作者巧妙表达了自己的为官之道,寄托对皇帝的期望。文章告诉我们,不管你是凡夫俗子还是万乘之尊,能忍才是真正的英雄豪杰,“忍”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为了更高的飞翔,这是多么深刻的思想意蕴!
  
  作者借张良的人生事迹,要表达什么意图?从文章线索看,第一段以真正豪杰的“忍”立论,统领全篇;第二段写子房(张良的字)得“忍”,圯上老人授书,教子房“忍”;第三段写郑伯、越王因忍而成就大事正衬子房能忍;第四段,写子房用忍而受益;第五段,写不能以貌取人。用子房的“状貌”反衬能忍的胸怀,表现主题,表达作者的为官之道——忍,同时委婉含蓄地表达出对仁君能“忍”的厚望。策论,不仅要向君王展示为政的能力,还要展示自己的才华。苏轼胸有成竹,高屋建瓴地评价张良,隽永的文笔,滔滔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的气势,及达观自信的人生信仰和追求,都让我们回味无穷。正如王遵若所说:“此文若断若续,变幻不羁,曲尽文家操纵之妙。”明白了策论的特点和作者行文的线索,一切难题都会迎刃而解了!
  
  翻译句子和加点词语。
  1.“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2.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3.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4.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附:参考答案
  1.天下有大智大勇的人,对于意外事件的突然降临一点也不惊慌,无缘无故对他加以侮辱能够不被激怒,这就是因为他的抱负十分宏大,志向特别高远的缘故。2.贵族子弟,不愿死于盗贼之中,这是为什么?这就是他们懂得生命的可贵,不屑于在同盗贼相斗中死去。3.(这么做)的原因。4.迎接

三点导读
目录

  • 冬日 / 布鲁诺.舒尔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