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5198

[ 王国伟 文选 ]   

三点导读

◇ 王国伟

  美点赏析
  悲天悯人,针砭时弊,是中国文人的使命。但残酷的现实往往和文人的完美理想、人格格格不入,特别是在清代文字狱大兴的时代,思想上的严厉钳制和酷烈镇压,文人的悲剧尤甚。戴名世号南山,“桐城派”奠基人、文学家,是著名的“清初三大文字狱”之一的“《南山集》案”的受害者之一。他的古文多愤世嫉俗之作,主张作文当以精、神、气为主,语言文字为次;认为文章传神重在义理。《盲者说》正展现出深刻独到、丰富隽永的哲理美,一咏三叹间,让人忍不住掩卷深思,慷慨愤激之情油然而生。
  作者借一个占卜的盲童之口,来鞭笞社会,警醒芸芸众生。三岁而盲的盲童,实在可怜,“昏昏然行走,黑忽忽朝前赶”,不辨形体、色彩、美丑;但盲童语出惊人,“如您所言,这是只知盲人的盲,却不知不瞎的人全都是瞎子啊!”振聋发聩。我们习惯用眼明心亮来颂扬人,可是利欲熏心下,有多少人能保持心明如镜哪?反倒是淡泊宁静的盲人,听音知姓,品话知对错,脚踏实地,因地行走,平快陡慢,没有摔跤的忧患,“进入自己所精通的职业,不让自己精神在不急的事务中疲劳,不使自己的力气用在没有益处的事上”。物欲蒙蔽了多少慧眼,权势绊倒了多少利足,在自我的膨胀、社会的打压中,明哲保身、委曲求全,苟且偷生、同流合污的大有人在。他们“贤明蠢笨的品质不能辨别;邪恶端正在面前不能分辨;厉害冲突来了不能审时度势;治理和动乱的缘故不能识别;诗书摆在面前,现实事物跟着身后,终日看到它们却不得其要领,倒行逆施,昏昏然无所适从地绊倒跌倒却不知道觉悟:最终跳进罗网、跌入陷阱的人比比皆是”。这难道不是最深度的盲吗? 辛辣讽刺一览无遗,文风雄浑悲壮。这与他早年“视治理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吻合。
  
  难点指津
  文章难点应该是落在为什么要借盲者之口,道出作者之语,揭示社会之弊端?首先与当时社会环境有关,清代高压政策让文人处处小心翼翼,但良知道义和久憋的郁闷又不吐不快,于是,他们就采取了既是论说文又似寓言的文体,来委婉含蓄地讥讽时政,揶揄人生。盲人可是比喻,又可是象征、借代,连小小的盲人都对社会有如此深刻的认识,何况聪明人?文章鞭笞讽刺效果就达到了。其次,用盲人和常人对比,来揭示主题,更能发人深思,效果也更加好。第三,用盲人、某生和我三者组织行文,表达灵活,便于抒情议论,更给人理性思索,更能激起人的愤慨和变革之信念。
  
  考点训练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审其语而知其是非 审:审查
  B.而亦无颠危之患 危:跌倒
  C.谓彼等者不足辱吾之一瞬 一瞬:时间很短
  D.喜为非礼之貌 非礼:不礼貌
  2.翻译“若子所言,是第知盲者之为盲,而不知不盲者之尽为盲也”“伥伥焉踬且蹶而不之悟,卒蹈于网罗,入于陷阱者,往往而是”。
  
  附:参考答案(略)

三点导读
目录

  •  / 杨媛杰